金融类商业方法的专利性研究

金融类商业方法的专利性研究

论文摘要

截至2006年,美国花旗银行已经向中国国家专利局申请了20多项“商业方法类”发明专利,这些专利大多是配合新兴网络技术或电子技术而开发的金融服务和系统方法,目的是为了控制电子银行的核心技术,树立网上银行的领导地位。尽管监管层态度模糊,但毫无疑问,一场知识产权战争在金融领域拉开了帷幕。1998年,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在State Street Bank诉签记金融集团(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案件中认为“商业方法”作为发明的一种可授予专利,这一判定彻底打碎了“商业方法”在专利授予中遵循的“除外原则”。自此,美国司法界为各种不同类型软件相关商业方法打开了可专利化的大门。这一案件成为美国商业方法专利进程中重要的转折点。随着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在经济交易中的位置逐渐凸现,商业方法专利的客观需求越来越高。在美国打开商业方法专利的大门之后,受美国的影响,日本、欧洲也放宽了授予商业方法专利的标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商业方法可专利化的进程是否对中国也有影响?本文针对金融类商业方法在我国是否可专利化的主题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美国商业方法获得专利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及存在哪些问题?第二、美国授予商业方法专利的源动力在哪里?第三、美国商业方法专利进程演义对我国有何启示?第四、我国金融机构当前对待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处于何种状况?第五、在现实条件下,授予商业方法专利对我国金融机构和公众有何经济影响?在以上问题的思路基础上,本文包括导论在内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动机和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美国商业方法可专利化的历史进程和当前状况,分析了授予商业方法专利的客观和主观条件以及专利化后存在的问题。在美国的法律史上,直到1998年的State Street Bank案件之后,法院才授予商业方法可专利化的资格,而之前在司法界都盛行着“商业方法除外原则”。司法界在法律上赋予商业方法可专利化的特点,是由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世界范围内国家未来利益的争夺。此外,授予商业方法专利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一劳永逸,事实上,商业方法审查标准的技术确定,正外部性降低、抵消效应正逐步凸现出来。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申请和保护现状。当前我国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现状并不容乐观。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着以下几个劣势: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专利申请特别是发明类专利申请数量少;2.金融产品专利质量不高;3.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金融产品的研发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4.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金融产品专利的保护意识较弱。第四部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商业方法专利化对专利权人、专利权以外集团的影响。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两种经济学分析方法:一是成本-收益分析;二是效率分析。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我们发现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产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经济特点:一、成本优势;由于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产品的成本主要集中在产品开发前期的研发阶段,而产品复制成本低廉,这使得产品随着需求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下降,平均成本下降。二、先入者优势;越早推向市场的金融产品,越容易被市场接受,金融机构也因此越能享受到成本下降带来的好处。三、网络约束效应;金融产品的使用者由于面临着使用新产品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从而面临产品锁定。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产品的这种优势使得金融机构能长时间享受边际收益递增的好处。而对于专利权以外集团,商业方法的正外部性由于商业专利的独占性特点而降低,金融产品使用者必须付出更高的使用费才能具有产品的使用权。此外,抵消效应将对未来社会收益产生不利影响。运用效率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赋予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权有损社会效率。专利的独占性事实上在短期内为金融机构创造了垄断环境,一方面,一部分消费者剩余损失了;另一方面,超额垄断利润的获得大大削弱了银行的创新意愿。第五部分总结了美国授予商业方法专利对我国的启示,同时也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的结论是:美国授予商业方法专利并非一开始就得到的司法界的认可,而是在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环境中,在争夺未来国际利益的战略制高点中,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共同推动的。尽管推进商业方法专利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审查标准界定模糊而导致的商业方法专利质量不高、抵消效应的存在导致的未来社会收益降低等问题,但在我国推动商业方法专利进程是大势所趋,这是国家利益和效率问题之间的权衡。只有参与到未来高科技领域潜在市场利益的争夺的战争中,我国才有可能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本文的主要贡献:第一、本文从美国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化的进程着手,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分析了美国授予商业方法专利开发商专利权的深层原因,一方面为我们解读美国商业方法专利化进程找到了思路,另一方面为推进我国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进程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第二、本文将法律问题与经济现实结合在一起,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效率方面剖析了商业方法专利给各个不同利益主体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出了推进商业方法专利是国家利益与效率之间权衡的结果的结论;第三、本文既考虑了美国商业方法专利带来的收益,同时也分析了专利化后出现的技术和现实问题,从而全盘考虑了我国在推进商业方法专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我国未来推进商业方法专利过程中起到警示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动机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 金融类商业方法及其专利的内涵和特征
  • 1.1 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及其专利的内涵和特征
  • 1.1.1 金融类商业方法及其专利内涵
  • 1.1.2 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的特征
  • 1.2 商业方法专利的争论
  • 2. 美国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的历史渊源、影响及原因分析
  • 2.1 美国金融类商业方法的历史渊源
  • 2.1.1 美国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的历史背景
  • 2.1.2 美国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的现状
  • 2.2 美国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化的对外影响
  • 2.2.1 日本
  • 2.2.2 欧洲
  • 2.3 美国金融类商业方法可专利化的原因分析
  • 2.3.1 金融类商业方法可专利化的客观条件
  • 2.3.2 世界范围内金融领域国家利益的争夺
  • 2.4 商业方法可专利化存在的问题
  • 2.4.1 质量
  • 2.4.2 商业方法专利的代价
  • 3. 我国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申请和保护现状
  • 3.1 中资金融机构关于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现状
  • 3.2 当前我国立法在商业方法专利的立场
  • 4. 我国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化的经济分析
  • 4.1 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产品的收益递增效应
  • 4.1.1 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产品的经济优势
  • 4.1.2 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产品的收益递增效应
  • 4.2 商业方法专利相关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
  • 4.2.1 商业方法专利权人的成本-收益分析
  • 4.2.2 商业方法发明专利的社会成本——收益分析
  • 4.3 商业方法专利化的效率分析
  • 5. 我国应对商业方法可专利化进程的策略及建议
  • 5.1 美国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对我国的启示
  • 5.1.1 效率和国家利益之间的选择
  • 5.1.2 最大限度减少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带来的负效应
  • 5.2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商业方法专利的对策
  • 5.2.1 立法及对监管者建议
  • 5.2.2 中资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商业方法专利概论及中国商业方法专利现状[J]. 产业创新研究 2019(06)
    • [2].美国商业方法专利的演进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 产业创新研究 2019(07)
    • [3].物联网商业方法专利保护路径研究[J]. 国际公关 2019(11)
    • [4].互联网+时代下看商业方法专利[J]. 法制博览 2018(25)
    • [5].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探析[J]. 新西部 2018(23)
    • [6].商业方法专利创造性问题研究[J]. 专利代理 2016(03)
    • [7].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探析[J]. 菏泽学院学报 2015(01)
    • [8].金融商业方法专利审查制度探析[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 [9].商业方法专利:理论与实践[J]. 网络法律评论 2010(01)
    • [10].美日欧中商业方法专利化的比较[J]. 电子知识产权 2014(11)
    • [11].大网站大公司受困商业方法专利侵权大案[J]. 科技促进发展 2010(05)
    • [12].商业方法专利侵权研究[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09(07)
    • [13].商业方法专利再起波澜——比尔斯基案对商业方法专利的影响[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08(09)
    • [14].涉及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质量提升对策[J]. 中国科技信息 2020(10)
    • [15].浅析美国涉及商业方法专利的审查政策历程[J]. 专利代理 2017(02)
    • [16].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甘肃金融 2012(02)
    • [17].我国保险商业方法专利的发展现状与战略应对初探[J]. 对外经贸实务 2012(12)
    • [18].对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反思[J].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2(06)
    • [19].我国网络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商 2012(18)
    • [20].电子商务时代的商业方法专利[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1(09)
    • [21].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中国信用卡 2011(12)
    • [22].商业方法专利保护问题研究——以网络时代银行业金融创新为载体[J]. 法律适用 2010(04)
    • [23].从新近判例看美国商业方法专利的发展[J]. 电子知识产权 2009(07)
    • [24].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美、日、欧的实践及其启示[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25].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问题研究[J]. 西南金融 2008(05)
    • [26].电子商务商业方法专利化之探析[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09)
    • [27].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可行性分析[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28].“互联网+”模式下我国商业方法专利制度的完善[J]. 中国律师 2017(02)
    • [29].金融商业方法专利化的实然与应然——以美国花旗银行成功案例为视角[J]. 学术交流 2014(07)
    • [30].电子商务领域企业的商业方法专利战略[J]. 信息系统工程 2010(02)

    标签:;  ;  ;  ;  ;  

    金融类商业方法的专利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