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黑龙江省东部位于古亚洲洋构造域和环太平洋中生代构造域两个构造带上,其间微板块分离和拼贴作用十分复杂。因此,以火成岩构造组合研究为主线来阐明两大构造域和微板块活动的时间转换及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资助下,详细研究了区内早中生代火成岩的矿物学、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探讨了研究区在早中生代的大地构造演化规律。黑龙江省东部早中生代火成岩集中分布于NNE向带状展布的伊春-延寿岩浆构造带和NE向带状分布饶河-老黑山岩浆构造带,两者之间为佳木斯隆起带,仅零星出露少量早中生代火成岩。伊春-延寿岩浆构造带火成岩成岩年龄在202~234Ma之间,,空间上构成了一个NNE向展布的岩浆岩带,主要由初始造山辉长-闪长岩组合、峰期造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晚期造山正长花岗岩组合及后造山A型花岗岩-过碱性花岗岩组合组成。该造山过程为一套完整的演化序列,反映了初始造山的岩浆底侵作用,峰期造山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岩浆混合作用),后期造山岩石圈开始拆沉作用及后造山的伸展构造背景。伊春-延寿岩浆构造带侵入岩的侵位机制主要为岩墙扩展机制。伊春-延寿岩浆构造带的形成,是在古亚洲洋闭合机制下(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再次碰撞造山)兼受古太平洋板块离散构造背景制约下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早中生代饶河-老黑山岩浆构造带位于佳木斯地块和那丹哈达地体之间,主要由双峰式超基性岩-流纹岩组合、超镁铁质—镁铁质岩—枕状熔岩组合、岩浆弧火成岩组合、同造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构成,成岩年龄在156.2~205.3Ma之间。其中晚三叠世双峰式组合反映了板内裂谷成因特征,早侏罗世饶河超镁铁质-镁铁质岩-枕状熔岩组合代表了洋岛环境特征,岩浆弧火成岩组合代表了板块俯冲背景下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特征,中侏罗世同造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反映了陆缘增生后拼贴造山的成因特点,它们总体上代表了由被动陆缘裂向活动陆缘转化并最终发生陆缘增生带拼贴造山的一个演化过程,其间伴随有被动陆缘深海盆地沉积、活动陆缘弧后前陆盆地沉积和陆相类磨拉石建造。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绪言选题背景及依据研究目的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量主要认识及成果第一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1.1 佳木斯—兴凯地块及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基底的形成1.2 古亚洲构造域的演化1.2.1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和佳木斯、兴凯地块被动大陆边缘演化1.2.2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兴凯地块活动陆缘演化1.3 滨太平洋构造演化阶段第二章 早中生代火成岩的时空分布及火成岩构造组合2.1 伊春-延寿岩浆构造带2.1.1 时空分布2.1.2 初始造山辉长岩-闪长岩组合2.1.2.1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2.1.2.2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2.1.2.3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2.1.3 峰期造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2.1.3.1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2.1.3.2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2.1.3.3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2.1.4 晚期造山正长花岗岩组合2.1.4.1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2.1.4.2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2.1.4.3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2.1.5 造山后伸展碱长-碱性花岗岩组合2.1.5.1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2.1.5.2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2.1.5.3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2.2 饶河-老黑山岩浆构造带岩石特征2.2.1 饶河-老黑山岩浆构造带时空分布2.2.2 双峰式超基性岩-流纹岩组合2.2.2.1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2.2.2.2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2.2.2.3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2.2.3 超镁铁质-镁铁质岩-枕状熔岩组合2.2.3.1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2.2.3.2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2.2.3.3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2.2.4 岩浆弧火成岩组合2.2.4.1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2.2.4.2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2.2.4.3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2.2.5 同造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2.2.5.1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2.2.5.2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2.2.5.3 岩浆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第三章 闪长质包体与岩浆混合作用的构造意义3.1 伊春—延寿岩浆构造带岩浆混合成因的闪长质包体的特征3.1.1 包体的形态及分布3.1.2 包体的矿物组构特征3.1.3 包体与寄主岩物质成分的交换3.1.4 包体与寄主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对比3.1.5 岩浆混合作用与包体成因讨论3.1.6 岩浆混合作用的区域岩浆动力学意义3.2 饶河—老黑山岩浆构造带岩浆混合成因的闪长质包体的特征第四章 伊春—延寿岩浆构造带花岗岩体就位机制讨论4.1 基本地质特征4.2 密度测量方法4.3 花岗岩类就位机制讨论(以1:5万对青、平原林场幅为例)4.4 结论第五章 早中生代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演化5.1 伊春-延寿岩浆构造带5.2 饶河-老黑山岩浆构造带第六章 结论6.1 伊春-延寿岩浆构造带6.2 饶河-老黑山岩浆构造带致谢参考文献附录附图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火成岩构造组合论文; 大地构造演化论文; 早中生代论文; 黑龙江省东部论文;
黑龙江省东部早中生代火成岩构造组合及其大地构造演化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