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

依达拉奉治疗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简单、可重复、更接近人类颅内动脉瘤破裂时病理生理状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方法将直径1mm尼龙线由颈外动脉引入颈内动脉颅内段,刺破大脑前动脉造成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后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手术后大鼠颅底蛛网膜下腔内发现大量血凝块。颅内血管穿刺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该方法简单可靠,适于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依达拉奉治疗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目的研究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MCI-186)能否减轻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的脑血管痉挛。方法使用颈内动脉刺破法建立SD大鼠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MCI-186(3mg/kg),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8小时后处死大鼠。处死前统计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处死后检测大鼠基底动脉中自由基终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测量大鼠基底动脉直径;运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大鼠基底动脉中凋亡基因蛋白以及eNOS蛋白含量。结果MCI-186治疗组大鼠基底动脉内MDA含量、凋亡基因蛋白含量均较对照组降低;而神经功能评分、基底动脉eNOS蛋白含量、基底动脉直径较对照组增大。结论MCI-186有效地减轻了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的脑血管痉挛。第三部分依达拉奉治疗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损伤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目的探索依达拉奉(MCI-186)能否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挥其清除自由基,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而减轻早期急性脑损伤。方法使用颈内动脉刺破法建立SD大鼠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MCI-186 1mg/kg治疗组、MCI-186 3mg/kg治疗组。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MCI-186,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8小时后处死大鼠。处死前每天统计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处死后分别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自由基终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内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运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蛋白含量;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海马部位caspase-3基因的表达;运用TUNEL法检测大鼠脑海马部位神经细胞凋亡情况;运用电镜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超微结构进行检测。采用ANOVA统计软件对组间计数资料方差分析,并采用TUKEY检验。死亡率比较采用卡方x2检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Kruskal-Wallis one-way ANOVA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并采用Dunn’s方法进行检验。P<0.05被考虑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大鼠MDA含量、凋亡基因蛋白含量、海马部位凋亡基因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SOD活力高于对照组;海马部位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较对照组轻微;神经功能评分测定高于对照组。结论MCI-186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而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

论文目录

  • 缩写词表
  • 第一部分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二部分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三部分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依达拉奉对SD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依达拉奉对SD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依达拉奉治疗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