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豫麦2号和豫麦3号为亲本,构建了小麦遗传连锁图谱。考察了F2:3家系的株高、穗长、旗叶宽、旗叶长、倒节间长等冠层性状以及成穗数、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主茎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产量性状。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主要农艺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进行分析。旨在发掘控制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多个主效QIL位点,从而为小麦的分子育种奠定一定的基础,以有效地促进小麦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改良。主要试验和结论如下:1.以抗旱性品种豫麦2号与干旱敏感型品种豫麦3号为亲本,构建F2:3家系,设置干旱和灌溉两种环境。对株高、穗长、旗叶宽、旗叶长、倒节间长等冠层性状以及成穗数、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主茎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等产量性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大部分性状分布符合正态分布,适合做QTL分析。2.引物多态性筛选的结果表明:尽管两个亲本抗旱性差异比较大,但两个亲本间的多态性并不高,从实验室现有900余对引物中仅筛选出了154对有多态性的引物,多态性仅为17.0%。3.对小麦冠层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两年两种环境下共检测到43个QTL。其中在旱地条件下检测到23个,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检测到20个。4.对小麦产量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两年两种环境下共检测到39个QTL.其中在旱地条件下检测到20个,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检测到19个。5.选择2006年F2:3群体中抗旱系数大于0.8材料作为抗旱类型,抗旱系数小于0.5的材料作为敏旱类型。比较各性状旱水比,结果表明:抗旱材料千粒重、单株产量旱水比值比敏旱材料大。因此,在抗旱育种单株选择时应结合千粒重等性状作为选择的依据。但在本研究中,有的QTL标记间的距离超过40cM,表明分子标记的密度尚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大遗传图谱的密度,进行更为准确的QTL分析,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论文目录
致谢摘要1 文献综述1.1 作物抗旱性概念1.2 抗旱性机理1.2.1 逃旱性(drought escape)1.2.2 避旱性(drought avoidance)1.2.3 耐旱性(drought tolerance)1.2.4 复原抗旱性(drought recovery)1.3 小麦抗旱性指标1.3.1 作物抗旱性鉴定的指标1.3.1.1 形态指标1.3.1.2 生理与生化指标1.3.2 作物抗旱研究存在问题1.4 抗旱QTL 研究进展1.5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特点1.5.1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特点1.5.1.1 DNA 分子标记的建立1.5.1.2 常用分子标记的特点1.6 作图的类型与QTL 检测方法1.6.1 作图群体的类型1.6.2 图谱的构建1.6.3 数量性状 QTL 定位2 引言3 材料与方法3.1 试验材料及种植3.2 田间性状调查3.3.1 SSR 分子标记3.3.1.1 DNA 的提取及纯化3.3.1.2 SSR 引物及反应体系3.3.1.3 PCR 反应程序3.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3.3.2.1 玻璃板的准备3.3.2.2 扩增产物的电泳3.3.2.3 银染检测3.3.2.4 分子标记基因型记录3.3.3 遗传图谱的构建3.3.4 QTL 定位及效应分析方法4 结果与分析4.1 06.07 两种环境下亲本及F2:3的性状表现4.2 SSR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4.2.1 引物的筛选4.2.2 遗传图谱的构建4.3 两种环境下产量性状 QTL 定位及效应分析4.3.1 产量相关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简单相关分析4.3.2 两种环境下产量性状QTL 定位4.3.2.1 成穗数4.3.2.2 结实小穗数4.3.2.3 不育小穗数4.3.2.4 主茎穗粒数4.3.2.5 千粒重4.3.2.6 单株产量4.3.2.7 产量性状QTL 稳定性分析4.3.3 冠层性状 QTL 定位4.3.3.1 株高4.3.3.2 穗长4.3.3.3 旗叶长4.3.3.4 旗叶宽4.3.3.5 倒节间长4.3.3.6 冠层性状稳定性分析4.4 抗旱材料的筛选5 讨论与结论5.1 群体构建的思考5.2 定位结果的思考参考文献英文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小麦论文; 遗传连锁图谱论文; 冠层性状论文; 产量性状论文; 数量性状位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