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带来的是一场全方位的革命,知识和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变得至为关键。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知识基础结构和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由于科学的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以往对知识进行学科式的分类原则已不再有效,知识基础结构从学科式转变为网络式,与此同时,知识逐渐成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本,知识的生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取代价格成为经济竞争的主导因素,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技术本身的复杂程度也不断提高,这要求创新的方式山线性创新模式向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前者以基础科学知识的系统应用和开发为特征,使知识由知识创新主体流向技术创新主体,而后者要求各个创新主体以知识的非线性扩散为基础形成互动。受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经济主体,承担起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三使命。应新的创新模式的需要,要更加强调大学在创新中的地位,大学和产业的互动程度和方式也需要发生转变。大学通过人才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提供,发挥其服务和协调功能,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形成对人才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吸引力,凝聚和整合区域的智力资本和生产要素,创造出有利于知识生产和扩散的经济、社会环境,最终提高经济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大学不仅可以获得更充足的科研经费,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完善其组织结构以更好地履行推动经济发展的使命。本文探讨了伴随创新性质变化的大学—产业关系演化状况,分析了美、印、台等国家和地区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的成功经验,并得出上述理论和实践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启示和意义。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本文的主题,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理论、应用意义。第二章分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创新的特点及创新机制。知识经济较之传统工业经济呈现出许多新特征,创新的性质、内容、机制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内在地要求提高大学在创新中的地位以及在大学和产业之间形成更好的互动。第三章探讨大学参与经济发展的历史及产学合作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第四章分析了美、印、台等国家和地区大学成功参与区域创新的成功经验,它们的成功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有利于知识生产和扩散的组织机制,来发挥大学的服务、协调和培育功能。第五章分析了我国经济体制、高等教育体制的演变及大学一产业关系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大学和产业互动机制的不足及产生的原因。最后一部分对进一步改善产学关系及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