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是根据已有研究区CBERS影像(2006年5月)及地形图资料,以1997年TM影像为参照,借助遥感处理软件ERDAS对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及几何精校正,并进一步分析研究区植被特点,分为8个景观要素,通过人机交互解译处理后的影像,得到2006年沙地景观分类图,把景观分类结果输入软件FRAGSTATS,计算出景观格局指数。在对特征指数的横向分析比较和实地效验过程中,分析景观各要素分布动态,系统阐述类型斑块的特点,总结沙地景观中主导型的景观要素,并提出促进异质共生和提高景观稳定性的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沙漠地区中巴卫星数据的处理模式,采用了波段配准、傅立叶变换、锐化增强处理等校正前工作,增强处理效果显著。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几何精校正,提高了控制点的选取精度,适用于沙漠地区的图像处理。(2)几何精校正过程中,控制点的选取在20个左右,过多将会影响校正精度,控制点要均匀分布于整幅图,特别是沙漠地带的边缘部分。(3)对荒漠化地区景观要素监督分类时,建立了各景观要素在影像上的解译标志;获取分类信息时,基于沙地的特点,主要以光标取点为主。(4)通过对沙地景观格局特征指数的描述和比较:沙地斑块在各景观要素中占绝对优势,且不易破碎,治沙是个长期过程;除沙地外,灌木、草地镶嵌斑块的景观粒度较大,分布较广,占有主导优势,是沙地中主要的植被类型;林地、水体与人工斑块(居民用地和农田用地)分布较少,面积小,林地类型连通性低,水体类型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人工斑块的破碎化程度低,并未影响沙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计算沙地景观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2 国内外沙漠化研究动态1.2.1 沙漠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2.2 遥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2.3 景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1.3 研究内容2 研究区背景资料与研究方案2.1 研究区的概况2.1.1 研究区的地理位置2.1.2 研究区气象特征2.1.3 水文条件2.1.4 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2.1.5 地形地貌特征2.1.6 土壤与植被类型2.1.7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2 研究步骤及流程2.2.1 方法及步骤2.2.2 流程图3 遥感图像的处理3.1 数据信息源的选择3.1.1 遥感信息源的介绍3.1.2 遥感数据的选用3.1.3 地图信息资料3.2 处理软件的选用3.2.1 常见软件的简介3.2.2 选用软件—ERDAS IMAGINE3.3 卫星图像的预处理3.3.1 图像波段合成与配准3.3.2 消除噪声3.3.3 图像的裁剪3.3.4 图像增强处理3.3.5 图像的几何精校正3.4 图像分类3.4.1 分类前准备工作3.4.2 监督分类的程序4 沙地景观格局的分析4.1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4.1.1 景观要素概念4.1.2 景观结构成分4.1.3 景观格局的范畴4.2 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4.3 景观指数的应用4.3.1 几种常用景观指数的内涵4.3.2 景观指数的选用4.4 沙地景观要素特征指数分析4.4.1 景观总体特征4.4.2 景观类型的斑块数特征4.4.3 景观类型面积特征4.4.4 景观类型周长特征4.4.5 景观类型密度特征4.5 多样性指数4.6 沙地景观的实地效验4.6.1 实地概况4.6.2 校正对比4.7 小结与建议5 结论5.1 结论5.2 展望致谢参考文献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毛乌素沙漠论文; 几何校正论文; 景观格局论文; 景观指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