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总漕研究

明代总漕研究

论文摘要

漕运与运河之间不存在直线式的因果关系,它们通过王朝的政治作用加以连接。漕运是运河政治化的结果,虽有牺牲局部利益与培植利益集团的弊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出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秦汉与唐宋是漕运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分别以漕运制度的肇始和职官的专门化为标志。明代漕运主管官员,经历了由都漕运使、漕运总兵官向文官总漕的转变。总漕,乃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的简称,是明代总管漕运的最高官员。文官总漕制度是漕运发展史的必然结果,反映了明代治黄保漕现实困境下的时代呼声,也是王竑任总漕取得巨大威望后个体努力获得的制度体认。明代总漕共有103名。关于总漕人选的出生地限定极为有限,虽然有不得官本省、南北更调、南直隶下江人不任总督漕运的制度约束,但在实践中,总漕任命除不考虑利害关系极大的南直隶江北籍官员外,包括南直隶江南籍在内其他出生地的文官均可被纳入其诠选范围。总漕任前的宪职身份以左、右副都御史为主,总漕任职前大都有六部或地方布政司任职经历,其中尤以在户部、兵部、工部任左、右侍郎为多。明代总漕任职期限极短,平均仅为1.88年,并以嘉靖为界,呈V字型分布,这与明代政局走向一脉相承。都察院或六部成为总漕离职后主要部门去向,其具体职务基本遵循明代官员升迁路线图,部分辞免官及在任被追论死的总漕则不在其列。总漕与其他各司衙门存在着你进我退的零和性博弈关系。具体说来,总漕与漕运总兵官、漕运参将一度在漕粮督运、河道治理、漕军管理、地方民政参与等领域都有权力轩轾,但随着总漕的权力扩张,漕运总兵官、漕运参将的职权最终被成功地统摄进总漕的权力系统中。总漕和总河在职掌上有许多重合之处,其间聚分离合屡有发生,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万历五年与万历二十六年的两次合并,这充分反映出漕、河治理的复杂情势及其深刻的政治斗争背景。总漕与都察院、六部是平面的权力关系,双方有着相互派生的紧密联系,在权力和利益的博弈面前,远远地划清了距离。淮安府大小衙门林立,总漕对淮安城的建置、民政、人事等方面均拥有相当大的发言权,但在行政隶属上,双方又刻意地疏离。在与其他衙门的权力博弈中,总漕逐渐完成了自身的体制演变,其动力来源于组织追逐权力和利益的最大化,与提高漕运配置效率无关。总漕组织逐步陷入了投入不断加大而配置效率日益低下的怪圈,其设置的很多漕运规则完全从部门利益出发,渐而变成难以消解的弊政,而漕运体制的执行遂成了组织内部分享权力和瓜分利益的盛会。总漕多有文章著述流布,但如今我们仅能读到十六名总漕著作或丛书存目。总漕中不乏像邵宝、郑晓、潘季训、张瀚、王宗沐这样的思想者,其学问旨在入世立功,尤其是在几次有关漕运的争议中,总漕之经世之论影响极大。关于漕粮折征,总漕对其地域、数量、利弊等均有深刻体认,他们既支持开展折征以减轻漕运强度,又反对过分扩大折征以免动摇漕运存在基础。关于海运,总漕中的另类王宗沐大力倡言并两次试行,虽因言官攻讦受阻,但其海运十二利的经世之论,在明代内敛沉寂的思想史上别具华彩。关于抚恤运军,总漕从解决行粮月粮亏欠、化解运军积债、增设轻赍银、允许携土宜贩卖等角度建言朝廷,力图解决运军生活困难,增加运军收入。其论虽不能彻底解决运军之困,然或有小补,并在明代经世实学中据一席之地。《明史》有关总漕的记述多有讹误,如王竑捶奸之事,增添了“读弹文未起”字样,略去了细节和善后事宜;关于支运法创设,所谓宋礼“造浅船五百艘,运淮、扬、徐、兖粮百万,以当海运之数”之说,与永乐十三年运军在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天津五大水次分段接力,攒运抵京、通二仓之说均不能成立。总漕在明清总督体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总漕的文官体制化,标志总督体制正式创设。总漕的演变过程与上传下达的角色,与其他总督大致相同。不过,总漕属于专项总督,在提督军事,兼管省级民政、监察等权力领域,与军务总督有着不小的差距。总漕和其他总督一样,有了封疆大吏的权和责,没有其名和职,既非临时性差遣官,也非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漕运:运河的政治化
  • 一、运河与漕运的因果律
  • 二、政治:运河与漕运的连接纽带
  • 三、运河的政治化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一、明代总漕的漕运史研究回顾
  • 二、明代总漕的职官制度史研究回顾
  • 三、明代总漕的思想史研究回顾
  • 第三节 研究价值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惯性与文治:明代总漕的形成
  • 第一节 明以前的漕运制度与漕运职官的演变
  • 一、秦汉至南北朝:漕运制度的草创与停废
  • 二、隋唐至两宋:漕运的兴盛与职官的专门化
  • 三、元代:海运为先的漕运体系
  • 四、小结
  • 第二节 都漕运使:明初海运背景下的尴尬角色
  • 一、洪武朝漕运
  • 二、都漕运使的设与废
  • 第三节 陈瑄与漕运总兵官
  • 一、永乐间海运、海陆兼运与河运
  • 二、陈瑄:明代漕运开创时代的丰碑
  • 三、漕运总兵官的体制化
  • 第四节 王竑与明代文官总漕体制
  • 一、后陈瑄时代的漕运总兵官
  • 二、王站总漕
  • 三、总督漕运的文官体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群与结构:明代总漕的群体分析
  • 第一节 明代总漕群体考述
  • 一、总督漕运与漕运总督
  • 二、总漕群体考
  • 第二节 明代总漕群体结构分析
  • 一、出生地背景
  • 二、出身及任前职衔背景
  • 三、任职期限
  • 四、离职去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博弈与演变:明代总漕与其他政府衙门的关系及其发展
  • 第一节 总漕与漕运总兵官、漕运参将的轩轾统摄
  • 一、总漕与漕运总兵官
  • 1. 漕粮督运
  • 2. 漕军管理
  • 3. 河道治理
  • 4. 地方民政参与
  • 二、漕运参将的设与废
  • 第二节 总漕与总河的聚分离合
  • 一、总河诞生前的明代河道管理
  • 二、总河的设置
  • 三、总漕与总河的职掌冲突
  • 四、两次合并
  • 1. 万历五年的合并
  • 2. 万历二十六年的合并
  • 第三节 总漕与都察院、六部、淮安府的若即若离
  • 一、总漕与都察院
  • 二、总漕与六部
  • 三、总漕与淮安府
  • 第四节 明代总漕体制的动态演变
  • 一、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 North)的制度变迁理论
  • 二、总漕组织架构的演变
  • 三、漕运规则的演变
  • 1. 关于运法
  • 2. 关于期限与责任追究
  • 3. 关于加耗与折征
  • 四、漕运制度执行的演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著述与经世:明代总漕学术思想初探
  • 第一节 明代总漕著作考略
  • 第二节 漕、河之争的另一个视角:陈瑄与宋礼在明代漕运史上的地位升
  • 一、天下之望与小节有亏
  • 二、其功相若与其赏相当
  • 三、得人与久任:漕、河偶像之争背后的经世理念
  • 第三节 明代总漕经世思想初探
  • 一、折征之议
  • 二、海运之议
  • 三、恤军之议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考镜与辨源:明代总漕个案研究
  • 一、王竑捶奸事迹考
  • 二、支运法创设考
  • 结语:明代总漕的历史地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明代总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