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明末清初的拟话本小说在叙事技巧上较为明显地借鉴了同时期已经成熟的戏剧及史传等其他体例。本文以此时期拟话本小说的叙事特征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对李渔《连城璧》、《十二楼》以及烟水散人《珍珠舶》等个案文本的研究,融入拟话本小说发展的整体进程,从叙事学的角度探索拟话本小说继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最终衰亡的内在原因。本文凡三章另附余论。引言简要介绍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共四节,分别从叙事结构的传奇化、人物形象的角色化、小说场景的戏剧化以及冲突消解的喜剧化4个方面探讨李渔小说《连城璧》、《十二楼》的戏剧化特质。第二章共三节,讨论烟水散人《珍珠舶》叙事的平面化特质与纪事本末体例的渊源关系,从叙事的真实化倾向、完整性倾向以及价值目标的史家倾向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三章追源溯流,指出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叙事的两种趋向,其一为从冯梦龙、凌濛初“三言”、“二拍”到李渔小说的戏剧化叙事的延续发展;其二即从《型世言》到《珍珠舶》的纪事本末型叙事的一脉相承。余论认为:由于冯梦龙“三言”所依据的宋元旧种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致使拟话本小说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多元的发展态势。继之而起的凌漾初、李渔以及陆人龙、烟水散人等一批职业作家凭借其长期从事多种叙事文学创作的相关经验实现戏剧、史传、小说等不同体裁之间叙事手法的互相借鉴与互相融合。并随着这类准职业作家群的消散,拟话本小说在叙事上极度萎缩,话本小说的衰亡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