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教师制度性权威是教师通过相应的正式制度所获得的,被他人(特别是学生)自觉服从和认同的特殊权力。它无论在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层面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公共教育体制的客观要求。因为教师所肩负的是培养和塑造民族国家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的重大职责,为了保障教师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国家势必通过相应制度、政策赋予他一定权利,而这种权利一旦得到广泛认同就形成了教师制度性权威。其次,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制度性权威构成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类型:教育与被教育、影响与影响的关系;同时,它也是学校组织得以有序、稳定的存在的基础之一。最后,教师制度性权威由于使教师享有了一定的地位,获取了一定的资源,得到了一定的机会,因而对于教师个人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型管理、学校组织的科层化取向,加之教师自身素质的有待提高,教师制度性权威出现了种种弊端,其中包括权威主体的抽象化、权威理念的工具化、权威关系的单向化和权威实现的封闭化。面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是:教师制度性权威究竟应该走向何处?随着人文精神的回归和教师专业化的兴起,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思路:教师权威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协调的权威集合,各种权威类型之间应是相互配合、协调的。因此,教师制度性权威也必须将它与其他教师权威形式,即教师传统性权威、教师专业性权威和教师个人魅力性权威融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制度性权威为其他权威形式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使教师取得了作为教师的资格和权利。而对其他教师权威而言,它们又反过来弥补了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内在不足:传统性权威为它提供了丰富的道德基础和社会认同;专业性权威为它提供来扎实的职业竞争力;个人魅力性权威则将它不断内化为一种无穷的力量来感染和启发学生。在这种不断的相互促进和补充中,教师制度性权威既促进了国家教育目的实现、遵从了教育的根本原则,同时也能达成了教师和学生个体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一、研究缘起(一) 历史和现实背景(二) 理论背景二、研究思路三、研究意义四、研究方法五、文献综述(一) 教师权威研究的现状(二) 教师制度性权威的研究现状(三) 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形成第二章 教师制度性权威的概念厘定一、教师制度性权威的概念(一) 教师权威(二) 制度与制度性权威(三) 教师制度性权威二、教师制度性权威的特点(一) 强制性(二) 客观性(三) 局限性(四) 变革性三、教师制度性权威的结构(一) 主体(二) 内容(三) 理念(四) 载体四、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实现第三章 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必然性分析一、教师制度性权威是公共教育体制的客观要求(一) 教师制度性权威体现了教育的“公共性”特点(二) 教师职业同样也应体现“公共性”特点(三) 教师职业的“公共性”必然导致教师制度性权威的产生二、教师制度性权威是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一) 教师制度性权威是建构教育秩序的前提(二) 教师制度性权威是形成教育交往的保障(三) 教师制度性权威是稳定学校组织的条件三、教师制度性权威是教师职业的客观要求(一) 教师制度性权威是其他教师权威的基础(二) 教师制度性权威是教师职业认同的表现(三) 教师制度性权威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前提第四章 原有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弊端分析一、原有教师制度性权威的不足(一) 权威主体的抽象化(二) 权威理念的工具化(三) 权威关系的单向化(四) 权威实现的封闭化二、原有教师制度性权威弊端归因(一) 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型管理(二) 学校组织的科层化(三) 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第五章 走向融通的教师制度性权威一、教师制度性权威走向融通的可能(一) 人文精神的回归是教师制度性权威变革的动力(二) 教师专业化为教师制度性权威提供了方向(三) 个体的发展是教师制度性权威的目标二、制度性权威与传统性权威的融通(一) 两种教师权威的差异(二) 两种教师权威的融通三、制度性权威与专业性权威的融通(一) 两种教师权威的差异(二) 两种教师权威的融通四、制度性权威与个人魅力性权威的融通(一) 两种教师权威的差异(二) 两种教师权威的融通小结参考文献著作部分论文部分学位论文部分英文文献部分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教师权威论文; 制度论文; 教师制度性权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