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论文题目: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音乐史

作者: 孔义龙

导师: 王子初,刘绪

关键词: 两周,编钟,音列

文献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以为,西周编钟的音列是以一弦等份节点为理论依据进行设置的。这一数理可追溯至晚商,而延续到春秋早期。在两周之际随钮钟出现并运用于东周编钟的9件组设置模式中,正鼓音列始终呈现着按“徵—羽—宫—商—角”排序的五音,它应是与曾侯乙墓所出“均钟”的弦序相一致的五声。 分析表明,与五声相对应的五弦音高来自西周三种一弦等份取音法主要节点的综合。这一正鼓音列设置的改变,使编钟的旋律性能进一步加强。随着正鼓音列对变声的安排,以及侧鼓音由多声趋向统一,编钟音列逐步实现着旋宫转调的理想。 通过编钟音列现象来看钟弦关系的实质,调音在钟,取音在弦,钟弦关系自编钟出现之日便密切联系着。

论文目录:

文字部分目录

图表目录

图片目录

绪言 编钟音列研究综述

一、编钟音列研究的历时性描述

1、20世纪30年代的测量工作

2、20世纪40~60年代的测音研究

3、77年调查之后的测音研究

4、曾侯乙墓发掘之后的深入研究

5、《音乐文物大系》的编篡与出版

二、既往成果及其研究方法

1、从铭文角度看音列

2、从测音数据看音列

3、从文化角度看音列

4、从编钟设计特性看音列

三、既往成果的价值及整体研究的意义

1、既往成果的价值

2、编钟音列整体研究的意义

引用参考文本

第一章 西周编钟音列分析

第一节 甬钟音列的探索期与周人的数理意识

一、成编甬钟音列的音高与音程关系

1、眉县杨家村编钟的分组及各组的音高系列

2、(疒兴)钟的分组及各组的音高系列

3、甬钟的音程系列与弦长等差关系

二、底部音程的分歧与等分框架内的不同等份前提

1、弦长六等分制与甬钟音列结构

2、弦长五等分制与甬钟音列结构

3、弦长四等分制与甬钟音列结构

第二节 甬钟音列的定型期及其设置规范

一、弦长六等分制取音法的确定

1、中义钟音列分析

2、柞钟音列分析

3、逆钟音列推测

二、晋侯苏钟音列的释读

三、调音在钟与取音在弦

1、铭文与件数

2、先取后调与先弦后钟

第三节 早期编缚的音乐性能与音列设置的象征性

一、眉县杨家村编镈测音数据的三问题

二、形制限制与音列设置

引用参考文本

第二章 西周甬钟的数理渊源

第一节 四声定式及其渊源

一、四声定式

二、晚商编铙测音资料的整理

三、晚商编铙的音列分析及推测

四、三套编铙的特性及产生原因

五、南方制式与商铙数理的二重性

1、南方早期甬钟与晚商大铙在形制纹饰上的相承关系

2、南北方早期甬钟形制纹饰的一致性

第二节 早期的感性选择对数理提炼的意义

一、早期的乐音选择与多声形态

二、早期多声与钟铙四声的差异及原因

三、四声八律

引用参考文本

第三章 钮钟的出现与正鼓音列的转制

第一节 春秋早期正鼓音列的两种型态

一、西周晚期甬钟音列设置规律在春秋的延续

1、虢季钟音列分析

2、虢仲钟音列分析

3、秦公钟音列分析

二、正鼓音列设置的转制

1、虢太子墓编钟分析

2、闻喜上郭M210编钟分析

3、闻喜上郭村M211编钟分析

4、长清仙人台M6编钟分析

三、一弦、五弦与五声

1、一弦定五弦

2、五弦散声与三分律五声

第二节 春秋中期正鼓音列设置的五声定式

一、正鼓音列设置的五声定式

1、淅川仓房下寺M1编钟分析

2、游钟分析

3、临沂凤凰岭编钟分析

4、侯马上马M13编钟分析

二、新郑10件组编钟正鼓音列特点

1、新郑城信社编钟分析

2、新郑李家楼编钟分析

3、新郑金城路编钟分析

4、新郑螭凤纹编钟分析

引用参考文本

第四章 定式的突破与音列的接合

第一节 定式的突破

一、五声设置的延续

1、中原地区编钟

2、曾楚地区编钟

3、齐鲁地区编钟

4、吴越地区编钟

二、正鼓音列对变声的安排

1、琉璃阁甲墓编钟

2、王孙诰编钟

3、曾侯乙编钟中层2、3组与下层1组甬钟

4、信阳“(刑田)(竹鬲)”编钟

5、临淄商王编钟

6、涪陵小田溪编钟

第二节 与钮钟、甬钟相接合的编镈音列形态

一、4件与9、10件的接合

1、新郑金城路编钟的“镈—钮”接合

2、新郑城信社编钟的“镈—钮”接合

3、滕州庄里西村编钟的“镈—钮”接合

二、8件与9件的接合

1、淅川下寺M10编钟的“镈—钮”接合

2、固始鄱子成周钟的“镈—钮”接合

3、淅川徐家岭M3编钟的“镈—钮”接合

4、邳州九女墩M1编钟的“镈—钮”接合

第三节 正鼓音列的律制倾向、取音轨迹与音系特点

一、正鼓音列的律制倾向

二、正鼓音列的取音轨迹

三、正鼓音列的音系特点

引用参考文本

第五章 侧鼓音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侧鼓音的设置与五弦取音

一、侧鼓音位设置的多样与统一

二、五弦取音

1、准徽与琴徽

2、五弦取音与以指度律

3、“(甫页)”、“曾”释义

第二节 数理的传承与发展

一、正、侧鼓音的音系特点

二、音阶的完善与旋宫的发展

1、侧鼓音的三度选择与编钟音阶的完善

2、旋宫的应用与可能性推测

3、旋宫发展的地域差异

第三节 关于音高偏离的分析

一、理论音高与音高偏离

二、音高偏离的分析

引用参考文本

结论 从编钟音列现象看钟弦关系实质

一、四声音列与一弦等份节点

二、正鼓五声与五弦等份节点

三、正鼓变声与音列接合

四、侧鼓音位的有序设置与旋宫转调的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存见编钟一览表

附录二 古琴徽分比例表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5

相关论文

  • [1].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D]. 李幼平.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
  • [2].宋代教坊乐制研究[D]. 张国强.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
  • [3].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 冯长春.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 [4].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D]. 秦川.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 [5].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D]. 章华英.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标签:;  ;  ;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