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以年均增长率10%左右的速度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贫困人口仍有相当的比重,这与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5》显示200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为2610万,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为579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而贫困人口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02元,高于人均纯收入。贫困农民与一般农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贫困农民的弱势地位更为突出,使中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临严峻考验。如何不断减少贫困人口,使每一个公民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大课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小额信贷的作用不可忽视。“小额信贷”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其在扶贫过程中的重大意义也逐渐显示出来,要更好地了解农村小额信贷,同时促使其在支持农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效,本文试图从小额信贷的发展和风险状况入手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研究背景:伴随着80年代政府对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出现了农村金融组织功能弱、农村资金大量外逃等现实问题,学术界针对这些现象,依据农业信贷补贴论,一方面提出增加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性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从如何增强服务于农村的正规金融组织入手,就如何改革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服务于农村经济提出了大量的政策建议,但据以实行的改革措施,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农村金融体制仍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从供给的角度研究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长期以来,中国农村正式金融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遵循国家偏好、而不是农户需求的倾向,加之农户的影响力低下,使农户金融需求特别是借贷需求,无论在制度上还是理论实践上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中国农村改革金融的研究出现了停滞。而小额信贷的发展为农村金融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小额信贷打破了传统金融要求抵押的做法,在信用的基础上贷款给贫困人口。这是一种金融模式的大胆尝试,也是扶贫道路上的创新之举。研究目的:小额信贷在70年代发端于孟加拉国,它通过向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农村扶贫的一种有效工具。自90年代初,以社科院“扶贫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代表的小额信贷试点在我国开展以来,小额信贷在我国的扶贫工作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有20%的人口属于低收入人群,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农村人口。为了满足这部分低收入人群的金融需求,从2000年,我国农村信用社也开始涉足小额信贷项目,并主要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模式开展业务。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一项增强信贷支农服务功能的重大政策措施,在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从长远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将成为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农村小额信贷在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健康良性发展。所以研究小额信贷的发展不仅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扶贫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是金融理论发展的题中之义。本文以农户行为为研究基础,首先解释其行为特征,然后论述小额信贷的发展与风险状况,最后针对其风险特征提出管理对策。本文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是关于农户行为的文献综述,也是研究农户行为的理论基础。这一章包括国内外对农户一般经济行为的研究和借贷行为的研究。国外对农户一般经济行为的研究有恰亚诺夫的组织生产学派、理性小农学派、“过密化”小农学派。国内对农户一般经济行为的研究主要围绕农户是理性的行为主体、农户的贫困机理以及农户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来开展的。对于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国外的论述有农户的借贷来源主要是非正式的以及不同来源的借贷有不同的用途;国内的研究有农户借贷行为特征研究、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这些综述,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农户的行为特征,他们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但由于外在条件的约束,他们很难改变贫困面貌。所以要帮助农民致富,需要提供有效的外力支援。第二章是对小额信贷理论基础的阐析。小额信贷(Micro-finance)是专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由于它在一些地区比较成功的解决了正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因而被众多的发展援助机构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视为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小额信贷与信贷金融活动和扶贫活动密切相关,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扶贫活动。一方面,它是扶贫活动,具有扶贫功能,专门向穷人和中低收入群体这些在信贷市场中处于边缘地位的人提供资金,力图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摆脱贫困;另一方面,它又是金融活动,这些贷款是要偿还的,并且为了持续向穷人提供小额贷款,小额信贷机构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即在不需要补贴和资助的情况下,能通过其金融服务运营产生的收入来补偿它所有的项目成本。在该章中,本人阐述了小额信贷存在的理论基础,首先,信贷权是穷人的基本人权,所以向农户提供贷款是尊重人权的一种方式。其二,是市场失灵导致穷人金融的缺失,从这一角度出发,政府在为农民提供金融支持方面是责无旁贷的。第三章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状况和产生原因。由于农业的特殊性,我国农民尚未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因此小额信贷除了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还面临自然风险、操作性风险和协变风险等。其中,就现阶段而言,由于农村信用体制的不健全,信用风险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运作质量和回收率的影响是最大的。然而,目前农信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还处于定性分析阶段,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使得信用评级的准确性不尽如人意,同时也增大了风险识别成本。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和茅于轼先生在山西启动的扶贫基金会使我们看到小额信贷在我国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从最初纯粹的政府扶持到后来的民间参与,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重视,一路风雨兼程,虽然困难很多,但还是在日积月累中进步。第四章以孟加拉GB模式为借鉴,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在孟加拉的金融实践中,小额信贷是一种小额、短期信贷方式,不需要担保,直接贷款到户,手续简单方便易行。孟加拉GB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和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格莱珉银行一反传统商业银行漠视穷人的习惯,而将目光转向那些急需贷款而且经济状况极端窘迫的穷人。这一反传统做法却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开创了扶贫事业的先河。在借鉴国外经验与联系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管理小额信贷风险的措施:积极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推进区域性信用建设;强化金融部门信用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完善小额信贷农户联保制度;发展农业保险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论文主体。在本文的开端,分类归纳了国内外对农户行为的研究综述,从而勾画出农户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概括,为我们开展小额信贷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一种行为有理论的指导就不会盲目,信贷这样的高风险活动更需要充分理论的指引。实例是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茅于轼先生在山西启动扶贫基金会以及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实践,通过这些实例,我们看到了小额信贷所取得的进步、面对的问题以及可以借鉴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主要创新点:在确定信贷权是穷人的基本人权的基础上提出尊重农民就要创造帮助他们发展的外在条件,小额信贷的发展正由此应运而生;相信农民是理性的行为主体,同时也相信他们是守信用的个体,只有这样小额信贷才能在作为扶贫方式也作为金融创新模式获得健康繁荣发展。主要难点: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论述小额信贷的风险状况,尚未构建出适当的衡量信贷风险的数量模型。因为对农户信用数据的收集有限,构建模型困难很大。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用数量模型量化小额信贷的风险,从而为风险管理提供实证依据;研究如何突破小额信贷在目前面临的困难,比如信贷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贷资金严重不足,资金来源受到种种限制以及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性问题。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农户行为的影响研究[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08)
- [2].论农户行为模式转型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 [3].不同属性技术农户行为选择差异分析——以安徽四大名茶种植户为例[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4].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行为研究及展望[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5].锦州市水土保持现状及农户行为制约因素分析[J]. 地下水 2018(02)
- [6].产业整合视角的农户行为研究——来自668个蔬菜种植户的实证[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06)
- [7].发达地区生态补偿中集体与农户行为冲突分析——以太仓市浮桥镇为例[J]. 管理观察 2015(12)
- [8].基于农户行为的我国耕地保护研究与展望[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9].社会网络、分工网络与农户行为——以河南麦农新种子采纳时间为例[J]. 南方经济 2020(09)
- [10].南方沙化土地治理中的农户行为实证研究——以鄱阳湖滨沙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03)
- [11].不同农业经营组织结构中的农户行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3(01)
- [12].平原地区林权制度绩效研究:农户行为角度[J]. 林业经济 2010(08)
- [13].农户行为的逻辑及其政策含义分析[J]. 思想战线 2013(01)
- [14].传统农户向现代家庭农场演变的机制分析[J]. 江西社会科学 2015(11)
- [15].农户行为对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S3)
- [16].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4)
- [17].社会网络、风险分担与农户储蓄率[J]. 中国农村经济 2016(03)
- [18].农户投入行为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关岭前进、法那村为例[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19].需求导向: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问题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10(08)
- [20].岩溶山区农户行为尺度的水土流失治理研究进展[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2(03)
- [21].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对农户生产行为的规制效果分析——基于市场均衡的视角[J]. 农村经济 2016(02)
- [22].农户行为对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类型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小麦为例[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3].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24].基于农户行为的农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15(06)
- [25].基于农户行为理论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4(04)
- [26].浙江农户农用地流转情况的调查[J]. 浙江农业科学 2013(05)
- [27].农户种植结构区域分异研究——基于江汉平原与太湖平原农户调查数据[J]. 生态经济 2010(04)
- [28].新背景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若干要素分析和对策——来自浙江后郑村与贵州光明村的实证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0(07)
- [29].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农户行为分析[J]. 新疆农垦经济 2010(05)
- [30].农村生活污染的影响因素:农户行为的视角——基于全国275村5948户农民的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