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七夕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朱淑真,秦观词,爱情故事,《鹊桥仙》
七夕词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1](2017)在《宋代七夕词背后的男女之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七夕"节,因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动人情节,故爱情也成为七夕诗词的重要主题之一,宋词中的"七夕词"即属此类。就现存的宋词作品而言,七夕词是仅次于元宵词和中秋词的第叁大节日类词作,共有近140首之多。两宋时期创作七夕词的不仅有柳永、张先、苏轼、秦观等着名男性词人,更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很少能获得文学史"出场"机会的女作家,在宋代七夕词创作中却有着不俗的表现,如李清照、朱淑真、严(本文来源于《博览群书》期刊2017年12期)
李晓婧[2](2016)在《宋代七夕词与乞巧民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宋代七夕词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宋代七夕词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宋代丰富多彩的民俗风貌。七夕宋词作品中蕴含有大量丰富的乞巧民俗和传说描写,既有对原型的承袭,又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脉搏。通过分析七夕词中女性乞巧的心理,可以看出宋代女性悲惨的生存状况及社会地位的低微。(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6年21期)
王瑶[3](2014)在《清代七夕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清代七夕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多种角度分析出清代七夕词在前代七夕词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从而窥探七夕题材词作的发展风貌,进而以清代七夕词作为窗口,力图展现清代词学的整体发展脉络。论文首先从文献梳理的角度对清代七夕词的整体情况做了完整梳理,从而清晰的看出清代七夕词的发展全貌;其次从七夕词词牌运用角度将宋清两朝进行历时对比考辩,从而窥探出清词在形式上对前代的传承与新变,以及词这一文体在文学史上的发展变化过程;另外,还从节日民俗角度以及艺术表达角度对清代七夕词进行研究,发现七夕词中众多丰富的民俗活动记载和新颖意象的使用,这既是清人文学创作的丰富缩影,更是清代世人生活风貌的微观呈现。最后,论文还选取了清代女性词人的独特视角,以清代女子所作七夕词为研究窗口,展现出清代女性在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里的丰富内涵,从而进一步完整清代词学的时代特性,以及在文学甚至历史长河中存在的时代意义和影响。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明确七夕词的定义,给七夕词的统计划定一个界限,使七夕词的收录与分析更加准确、清晰。并且对所收录清代七夕词做一个系统完整的文献梳理,进而分析出清代七夕词的整体概况。第二章从词牌考辩角度分析清代七夕词。共分叁节,第一节梳理清代七夕词词牌概况,将宋清两朝七夕词词牌进行定量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第二节研究宋清两代七夕词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牌《鹊桥仙》,对该词牌进行多角度分析,并探究其中的缘由。第叁节阐述清代七夕词词牌在选取使用上不同于前代的一些独特词牌,并研究这些词牌在选取上的特点以及新旧词牌变换背后的缘由分析。第叁章从七夕节民俗角度分析清代七夕词。共分叁节,第一节梳理历代七夕节民俗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重点阐述清代七夕词中清代七夕民俗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第叁节对清代七夕节民俗做一个的整体文化认知,探究清代七夕节民俗文化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形成的民俗特性和时代特征。透过文学作品和史料的记载,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知牛郎织女文化。第四章从七夕词中意象使用的角度分析清代七夕词。共分叁节,第一节梳理历代七夕词中的一些经典意象,并对比分析了这些意象在清代七夕词中的继承发展。第二节重点阐述清代七夕词中关于花的独特意象,主要有牵牛花和凤仙花两种。第叁节研究清代七夕词中使用较为频繁的耕与织意象,即牵牛与蜘蛛。第五章从清代女词人创作的角度分析清代七夕词。共分叁节,第一节梳理清代女子七夕词的整体概况。第二节重点分析清代女性在七夕词创作中的独特思维和新颖视角,从而对清代女性的生活状貌和精神世界有一个真实完整的解读。第叁节总结清代女子七夕词的风貌以及原因探究。(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4-05-01)
李冬梅[4](2013)在《宋代七夕词的民俗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七夕民俗在宋代具有普遍性,文人词作对七夕的描述也很多,内容主要表现在叁方面:表现七夕民俗活动,展现了乞巧的场景和情态;诉说或重新审视牛郎织女的爱情、以及描摹人间爱情的悲欢离合;在七夕情结中注入对家国沉浮、自身命运的反思和感叹。(本文来源于《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陈昌宁[5](2012)在《夜色银河情一片——梦窗七夕词《凤栖梧》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吴世昌先生说:"我们读词,最要注意哪几句是说‘过去’,哪几句指‘现在’,哪几句指‘未来’。哪些句是写现实情景,哪些是写想象意境。"(《论词的章法》,《辽宁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吴先生说得很对。不管读诗读词,都要明了其中的时间,因为事件都是在一定时空里发生的。如果不明了时间,就会感到作品时空错乱。"时空错乱"正是人们对梦窗词的评价。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时间与生活中的时间没有什么两样。不外是过去、现在、将来。以任何一点为基准,又都可以兼顾前后,让时间复杂起来。(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12年08期)
王淑玲[6](2012)在《苏轼七夕词中的月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着名的词人,他一生虽多次被贬,屡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豁达清朗的情怀。他的思想人格的魅力正如他词中的明月,千百年来放射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他的300多首词中,有90多首写到了"月"这一意象。据月的形状有"隙月"、"新月"、"缺(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01期)
宫洪涛[7](2009)在《一样女子别样梦,半缘身世半缘情——宋代女性“七夕词”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宋代的节日词中,"七夕词"以133首之多列于第叁位,遗憾的是作者大都是男性,出自女性之手的仅有叁首,但可喜的是,这叁首词各以其独到之处为世人所传诵,并且由于词人身世与才情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李作是愁苦,朱氏多抱怨,而严氏则对七夕持质疑态度。(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09年26期)
徐仁江[8](2009)在《刍议宋代七夕词中的爱情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七夕词作中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有对牛郎织女爱情的欣羡和祝愿,有对牛郎织女爱情的痴迷和超脱,也有对牛郎织女爱情的世俗、理性的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09年08期)
张莉[9](2008)在《宋代七夕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宋代七夕词为研究对象。以词作本身为立足点,首先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宋代七夕词进行研究,从中看出宋代富有风情的民俗风貌。七夕文学作品中含有丰富的文学意象要素,牛女七夕原型意象具有多种意义和情感模式,宋代七夕词中既有对原型的承袭,又跳动着时代精神的脉搏。通过对七夕词中反映出的女性乞巧心理的分析可以看出宋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及社会地位。同时,七夕词多为男性所作,通过对男性词人与女性词人所作七夕词的对比,可以看出七夕词中体现出的男性意识。这是本文选择宋代七夕词作为研究对象的意图所在。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以史料及文献记载为出发点,对牛女传说及七夕节进行溯源,同时梳理七夕民俗的发展过程。第二章对七夕词进行文本解读。共分两节,第一节七夕词的民俗阐释,立足于文本本身,细致分析七夕词中体现的神话传说及民俗,七夕词不仅是七夕节的文学体现,也是节日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与节日相互促进。第二节分析七夕词中的主要意象,包括桥意象、雨意象和月意象。第叁章分析七夕词中的牛女原型。共分二节,第一节梳理七夕诗中的牛女原型,牛女原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稳定地保持着其精神内核,同时又不断发展,宋代七夕词与前代七夕诗相比有其特色所在。第二节分析宋代七夕词牛女原型的情感指向。第四章分析七夕词的文化意蕴。共分叁节,第一节对七夕词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概括,第二节在以上基础上深入分析宋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乞巧心理,第叁节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七夕词体现的男性意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赵娟宁[10](2008)在《文化视域中的宋代七夕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七夕词属于节令词,在词的创作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七夕节日自汉末魏晋开始形成,其发展几乎同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相始终。这一节日所反映出的文化风俗及其思想感情,典型的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和文化心理,而宋朝正是七夕节日发展的高潮。因此说,对宋代七夕词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使之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及其所赖以产生的民俗生活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情感需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这正是本文选取宋代七夕词最为研究对象的主要意图。论文分叁个部分:第一章,一方面梳理了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七夕节日的发展演变历程,重在对其进行文化溯源,以此探究它所体现出的华夏民族的深层文化内蕴。因为这种隐藏于神话、节俗背后的文化内蕴已上升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这在更深层次上制约着七夕词的发展流向及审美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旨在厘清七夕仪式与牛郎织女神话的关系,采用结构学的研究方法,发掘二者相遇合的内在因缘,重在凸现仪式和神话结合的深层对应结构。第二章,从七夕词的词作内容入手,将七夕词大致分为风俗词、爱情词、寄寓词叁类,以散点透视的研究方法,重在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及其所赖以产生的民俗生活对此叁类词进行深入研究。这不仅为我们生动的再现宋代社会的历史生活画卷,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学性的描述揭示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民俗心理和文化性格,以此深入到宋代士子妇人的内心深处,触摸那个逝去已久的时代脉搏。第叁章,对宋代七夕词采用社会文化的独特视角进行整体性的关照,挖掘七夕词所体现出的女性觉醒意识和儒学复兴思潮下的理性精神,以此反观当时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这正所谓“观一叶而知秋”。因此说,以文化的研究手法研究文学,使其既不失文学的特性,又超越了以往文学研究的局限性,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七夕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宋代七夕词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宋代七夕词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宋代丰富多彩的民俗风貌。七夕宋词作品中蕴含有大量丰富的乞巧民俗和传说描写,既有对原型的承袭,又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脉搏。通过分析七夕词中女性乞巧的心理,可以看出宋代女性悲惨的生存状况及社会地位的低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七夕词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伟.宋代七夕词背后的男女之别[J].博览群书.2017
[2].李晓婧.宋代七夕词与乞巧民俗[J].山西青年.2016
[3].王瑶.清代七夕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4
[4].李冬梅.宋代七夕词的民俗意蕴[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5].陈昌宁.夜色银河情一片——梦窗七夕词《凤栖梧》赏析[J].文史知识.2012
[6].王淑玲.苏轼七夕词中的月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
[7].宫洪涛.一样女子别样梦,半缘身世半缘情——宋代女性“七夕词”之比较[J].名作欣赏.2009
[8].徐仁江.刍议宋代七夕词中的爱情观[J].中外企业家.2009
[9].张莉.宋代七夕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0].赵娟宁.文化视域中的宋代七夕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