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从遗传上消除不育系的包穗特性,是杂交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需要深入研究包穗形成的遗传原因。我们从籼稻恢复系明恢86的组织培养后代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包穗突变体esp2(enclosed short panicle 2)。前期研究表明,该突变体为单基因隐性突变所致,并已将该基因精细定位在水稻1号染色体上一个约14 kb的区间内。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确定了ESP2的候选基因,并通过遗传互补试验证实了候选基因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因预测发现,精细定位的14 kb区域内只存在1个完整的基因,亦即一个假定的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putative phosphatidylserine synthase,PSS)基因。测序分析表明,突变体中该基因的第4个外显子中插入了一个5287 bp的反转座子。因此,我们确定该基因为ESP2的侯选基因。2、用BDGP软件对ESP2候选基因的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起始密码上游2 kb范围内和2 kb~4 kb的区域内都有启动子保守序列。为了鉴定ESP2候选基因的功能,构建了2个分别含有长度为1952 bp和3537 bp的ESP2候选基因启动子序列的功能互补试验载体pCAMBIA1301-ESP2-S和pCAMBIA1301-ESP2-L。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两个载体分别转入突变体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分别获得了56株和16株转基因苗。这些转基因植株在抽穗期表型与野生型相似,完全解除了包穗性状。由此可以肯定,PSS就是ESP2基因。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稻包穗突变体esp2的遗传分析与基因精细定位[J]. 科学通报 2011(10)
- [2].面向对象的作物种植信息提取研究——以新疆奇台县为例[J]. 山东农业科学 2020(06)
标签:包穗论文; 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论文; 基因克隆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