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及其应用——以大港枣南油田为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构造地质学
作者: 段贺海
导师: 吴淦国,樊太亮
关键词: 流动单元,储层建筑结构,开发方案,数值模拟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对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成果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对储层流动单元的系统研究,包括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研究、流动单元综合分析、储层三维建模、油藏数值模拟、油藏工程分析、开发方案的制定和开发效果的预测等。枣南油田孔一段V油组储层为例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的实例研究和方案的实施。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理论和层次分析方法进行了等时地层单元的划分,建立了包括准层序、小层、单砂层和成因单砂体在内的多级地层格架并对小层、单砂体层、成因砂体等级别的储层进行了参数解释和集总。 进行了小层及成因砂体两个层次储层的微相类型划分并提出了比例相的概念,认为利用河道主体砂岩的比例描述单砂体层乃至小层的微相特征可以防止平均化现象,更准确的描述微相展布。分析了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通过薄片资料对储层微单元体复杂成岩系统进行了量化表征并研究了各类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贡献比率。 通过对储层确定性插值剖面和切片的分析,建立了储层建筑结构模型,总结了储层结构样式并研究了储层结构模型的形成机理。认为成因砂体作为自然连通体,这一级别的储层不但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对开发中后期油田的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用模糊聚类法将自然连通体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并建立了划分标准。通过三种方法的连井划分剖面对比,认为它们对储层渗流特征的描述趋势一致。同时说明,基于自然连通体的流动单元划分可以满足油田生产需要。 以成因砂体流动单元划分结果为基础,进行了流动单元的综合分析,包括流动单元的产吸剖面动用状况、有效厚度动用状况、储量计算、剩余可采储量求取、剩余油分布预测等。这些研究为流动单元的推广和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流动单元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相控注水,单元重组”开发调整思路。数值模拟预测的结果表明基于该思路的调整方案明显优于传统的调整策略。通过在枣43断块的调整实践证明了该思路的有效性。
论文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流动单元理论基础
第一节 流动单元的概念
第二节 流动单元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流动单元研究方法
一 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二 两种流动单元划分思路
第四节 评述
一 流动单元研究特点
二 存在的问题
三 发展趋势
第二章 枣南油田基本情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开发简况
一 地理位置及构造位置
二 开发简况
第二节 区域地质特征
一 区域地层分析
二 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第三节 孔一段枣V油组油藏特征描述
一 构造特征
二 储层特征
三 流体性质
四 油藏整体特征
五 开发中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地层单元划分及多井测井参数解释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划分等时地层单元的原理
一 层序地层学的概念
二 自旋回与异旋回地层划分方法
三 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原则及标志
四 洪泛面的特征识别
第二节 孔一段V油组地层单元划分
一 人机交互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二 多级地层单元的划分
第三节 多井测井参数解释
第四章 储层沉积成岩作用研究
第一节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一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二 沉积特征分析
三 测井微相模型建立
四 单井相分析
五 平面相分析
六 剖面相分析
第二节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一 主要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二 成岩作用的量化表征
第五章 储层结构分析
第一节 储层结构模型
一 储层结构模式
二 储层结构模型建立
三 储层结构样式分析
第二节 储层结构形成机理
一 两种河道沉积簇模型
二 储层结构形成机理
第六章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第一节 取心井流动单元划分
一 采用的划分方法
二 流动单元划分结果
三 三种方法划分的流动单元间关系及其含油性特征
第二节 流动单元的展布
一 测井流动单元的刻度
二 流动单元展布
第三节 储层流动单元构成及其与微相的关系
一 储层流动单元构成研究
二 成因砂体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的关系
第七章 储层流动单元综合分析
第一节 流动单元生产特征分析
一 单井生产特征
二 产液剖面特征
三 吸水剖面特征
四 综合分析
第二节 流动单元与储层动用状况
一 储层总体动用状况
二 储层动用程度差异性
第三节 流动单元储量计算
一 计算方法及步骤
二 流动单元原始储量计算
三 流动单元剩余可采储量求取
第四节 剩余油研究
一 剩余油研究方法
二 剩余油分布的定量预测
三 剩余油分布模式
四 剩余油形成的控制因素
第八章 开发调整方案研究
第一节 “相控注水,单元重组”系统调整思想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控注水,单元重组”系统调整
三 理论分析
第二节 系统调整依据
一 流动单元与采出程度
二 流动单元与采收率标定
三 注水见效程度与采出程度的关系
第三节 试验区块的调整方案设计
一 试验区概况
二 方案设计
三 油藏数值模拟
四 方案效果预测
五 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油层伤害对岩性油藏流动单元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马岭油田为例[D]. 朱玉双.西北大学2004
- [2].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D]. 张吉.西南石油学院2004
- [3].中原油田濮53断块流动单元划分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 王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 [4].低渗含裂缝砂岩油藏渗流规律及综合模拟研究[D]. 周锋德.中国地质大学2009
- [5].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D]. 王胜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 [6].扶余油田水平井平台区改进油藏地质模型精度的方法研究[D]. 陈文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 [7].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动态油藏描述[D]. 牛世忠.长江大学2012
- [8].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三段储层预测研究[D]. 张福明.中国石油大学2007
- [9].复杂断块油藏地质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 李继红.西北大学2002
- [10].静观2区块高凝油油藏流动单元预测表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 喻鹏.中国地质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