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纠纷解决机制

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纠纷解决机制

论文摘要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贸易口岸,促使华洋杂处格局形成,华洋纠纷日益增加。列强出于对中国司法体制的怀疑,为保护本国侨民的利益,在条约中增加了领事裁判权条款,本国侨民为被告的案件均由该国领事审理。19世纪6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又先后设立了会审公廨(mixed court),由领事与谳员会同审理以华人或无约国人为被告的涉外民刑事纠纷,进一步攫取了中国的司法管辖权。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外约章中领事裁判权与会审公廨的关系、会审公廨的条约依据,并以上海开埠为起点,追溯了会审公廨设立与发展历程。其次,本文对制度设计下的会审公廨(主要指公共租界会审公廨)与传统县衙作了比较分析,力图揭示会审公廨的职能定位、性质与特点。设立逋始,会审公廨是中国的司法机构,道台与谳员掌握人事任命权与财政权。外国会审官仅在部分涉及侨民利益的案件中享有会审权。而后驻沪领事团与工部局步步蚕食中国地方官厅对这个机构的控制力。直到辛亥革命起,驻沪领事团与工部局乘机控制了整个会审公廨。本文通过以1911年橡胶股票风潮中的一起重大担保贷款案件为视角,考察会审公廨作为司法机构的运作模式与审判风格。由于国家制定法的缺位,会审公廨借助专家证人与交叉询问技巧,试图总结出一套能够指导判决的习惯法。会审公廨不自觉地承担着“创造法律”或者“发现法律”的功能,以解决20世纪初上海的新型经济贸易纠纷。最后一章回顾了会审公廨的收回历程,并尝试总结其在中国法律近代化中的启蒙意义、对近代律师制度的推动作用、对契约自由的保障及其地方自治的特点。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动机及方法、路径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史料
  • 二、研究成果
  • 第二章 会审公廨之源起与发展历程
  • 第一节 领事裁判权与会审公廨之关系
  • 一、中国人的世界观与中西法律观念之碰撞
  • 二、领事裁判权的确立与"会同审办"
  • 第二节 地缘文化与传统县衙
  • 一、上海的地理位置与开埠前社会状况
  • 二、建置与传统县衙
  • 三、知县衙门:帝国的基层法院
  • 第三节、租界内的公堂:从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开始的历程
  • 一、1845年《土地章程》:隔离政策
  • 二、太平天国及小刀会的影响:领事团行动、选举工部局与华洋杂居格局
  • 三、1864年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
  • 四、1869年《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
  • 第四节 会审公廨与传统县衙
  • 一、《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下的会审公廨与清季地方县衙司法制度比较
  • 二、1874年Thorne & Rice洋行诉魏云仲等案
  • 三、公堂内外的华洋权力对话机制
  • 第三章 案例视角:1911年华田诉戴嘉宝等案
  • 第一节 华田案发生的背景
  • 一、清末上海金融业回顾与橡胶股票风潮
  • 二、华田案的基本案情
  • 第二节 宝颐与华田案
  • 一、起诉状与答辩状
  • 二、法庭调查:发现习惯法
  • 第三节 关炯与华田案
  • 一、确认宝颐之裁定
  • 二、法律的影子
  • 三、最终判决
  • 四、重拾管辖权问题
  • 第四节 对华田案的评价
  • 一、法律适用与诉讼程序
  • 二、会审公廨上的法官与律师
  • 三、会审公廨与沪上金融界之互动关系
  • 第四章 结语
  • 第一节 华田案之后的会审公廨及收回沿革
  • 一、1912年会审公廨的权力更替
  • 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国内外环境
  • 三、收回会审公廨:1915—1930
  • 第二节 结语
  • 一、规训体系与司法主权观念的再审视
  • 二、对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影响:启蒙与灵感
  • 三、对契约自由的保障
  • 四、地方自治的纠纷解决机制
  • 附录
  • 一、原告起诉状
  • 二、戴嘉宝答辩状
  • 三、钱庄答辩状
  • 四、1911年11月2日宝颐的口头裁决
  • 五、1912年1月19日判决书
  • 六、1912年1月24日补充判决书
  • 七、《北华捷报和最高法院与领事公报》刊载的案件审理日期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纠纷解决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