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关联与在场形而上学 ——德法之争中的问题与实事

解释学关联与在场形而上学 ——德法之争中的问题与实事

论文摘要

本文试图对德法之争这一事件进行重温。通过一些并未出现在此次事件中的文字,促成对这一事件中德里达对于解释学之质疑点的理解,进而为透视伽达默尔和德里达相对于海德格尔、尼采的位置提供一个视角。在德法之争中,所出现的德里达对于解释学的三个质疑点分别是:求理解的善良意志、连贯性和完整的语境以及阐释话语的公理条件与一致性的同意。本文的构思将围绕着这三个质疑点展开。首先通过背景的扩展和问题视野的置换来确定德里达所关注的解释学之三个形而上学印记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德里达对于形而上学的理解和态度,把海德格尔的尼采阐释的问题作为解释学和解构论形而上学观念冲突的典型结点。通过分析此一问题上的具体争论,深入到解释学和解构论对于“在场状态”显现方式的不同态度,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关注于在场状态与人之维度的关系的争论,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梳理解释学、解构论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经过这样一种构思,德法之争中出现的德里达对于解释学之质疑点就将承受三种不同的阐释和呈现方式。德里达的三个质疑点是本文文字的编织引线,将“在场状态的显现方式”、“显现方式中的人的维度”以及“特性的显现方式与属己性的问题”编织到一条道路上,使得它们在相互通达中共属一体。德法之争的问题与事实就是以某一种方式归属于这条相互通达的道路。对于某个争论点的具体的问与答,就在这条道路上以某种方式被达到。在三种不同的显现方式中,总是有不同的东西隐去。而正是通过某种新的东西的隐去,才使得某种新的东西展现出来。或许对于特定的读者来说,他只会看到三种方式不同的显现清晰度。但是实际上,一种意义上的清晰性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模糊性。它只是在面对不同的“属己性”接收时,才显现为与特性并行的多元化的差异。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意义的预期:伽达默尔的主题报告
  • 一、解释学与解构论的对话展望
  • 二、文本与阐释
  • 第二章 德里达的三个质疑点及其背景关联的扩展
  • 第一节 善良意志
  • 第二节 连贯性和完整的语境
  • 第三节 阐释话语的公理条件与一致性的同意
  • 第四节 余论:文本的类型
  • 第三章 背景关联的置换
  • 第一节 善良意志与友爱空间
  • 第二节 语境、意义预期(意义的可重复性)以及符号的可重复性
  • 第三节 一致性、相异性与形而上学的话语暴力
  • 第四章 德法之争问题的汇聚点:尼采阐释与在场形而上学
  • 第一节 德里达所理解的形而上学运作模式:压抑他者的防卫性暴力装置
  • 第二节 典型事例:尼采之争——多重化与特性
  • 第三节 德法之争的内核:"在场形而上学"之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深入贯彻“学习强国”理念需破除主体形而上学[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0(02)
    • [2].孔孟天人观新诠——价值形而上学的进路[J]. 孔学堂 2020(02)
    • [3].中国艺术形而上学的建构何以可能——读张志伟《中国古代艺术政治学与艺术形而上学》[J]. 中国书画 2020(05)
    • [4].“规范性”的形而上学疑难[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0(05)
    • [5].“形而上学”存在的意义的思考[J]. 教育现代化 2019(06)
    • [6].当代形而上学的重建(下)[J]. 探索与争鸣 2019(10)
    • [7].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形而上学局限[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8(03)
    • [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表征的形而上学困境[J]. 北方论丛 2018(05)
    • [9].“规范性的语言与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 哲学动态 2017(01)
    • [10].形而上学的流变及其走向[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3)
    • [11].关于形而上学的三重内涵[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12].宗教形而上学的特质、结构及其批判性延展——科耶夫对索洛维约夫宗教哲学的阐释[J]. 学术交流 2015(12)
    • [13].论马克思对现代形而上学“欲望”概念的双重批判[J]. 社会科学战线 2015(11)
    • [14].形而上学的双重命运——“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形而上学的追求”[J]. 社会科学论坛 2016(03)
    • [15].谈教育的“严”[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08)
    • [16].资本·现代形而上学·现实生活[J]. 理论月刊 2014(12)
    • [17].霍克海默形而上学批判的语境阐释——基于现代西方哲学的视角[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8].对形而上学的沉思(节选)[J].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19(02)
    • [19].论叔本华“美的形而上学”[J]. 青年文学家 2016(05)
    • [20].形而上学的发生现象学基础[J].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2010(00)
    • [21].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探析[J]. 青春岁月 2011(18)
    • [22].哲学的形而上学历险[J].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2011(00)
    • [23].形而上学及其他——对“史与思”学术会议中若干问题的回应[J]. 思想与文化 2011(00)
    • [24].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形而上学?[J]. 现代哲学 2019(01)
    • [25].“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如何可能——基于“资本形而上学”批判的时代反思[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26].当代形而上学的重建(上)[J]. 探索与争鸣 2019(09)
    • [27].要分析,不要片面性[J]. 中国民政 2017(22)
    • [28].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意义探析——兼谈马克思与“拒斥形而上学”的关系[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8(01)
    • [29].似是而非:现代形而上学的“是”[J]. 社会科学战线 2018(05)
    • [30].资本形而上学的三副面孔[J]. 哲学动态 2017(08)

    标签:;  ;  ;  ;  ;  

    解释学关联与在场形而上学 ——德法之争中的问题与实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