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问题研究 ——“死刑存废之争”引发的中国死刑问题的思考

死刑问题研究 ——“死刑存废之争”引发的中国死刑问题的思考

论文摘要

众所周知,死刑问题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这样一种剥夺人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罚,从它产生以来,就一直受到理性的人类的不断的拷问、质疑和求证。马克思、恩格斯用经典的言论的阐释了死刑的产生,应该说,死刑在其产生之初具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它的产生“避免了大规模的复仇性残杀,因而保护了劳动力”。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的推进,死刑在中西的历史上都出现了扩张和限制的阶段。这和当时的社会形态、人们的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统治方略等都存在很大的关系。1764年,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以后,关于死刑的争论变的空前热烈起来,西方社会关于死刑的争论聚焦在死刑的存废问题上。围绕着报应论、死刑的威慑力、死刑与人权的关系、死刑的替代措施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论。这样的争论一直持续到现代社会。截至2004年10月,已有128个国家在法律上或在事实上废除了死刑,占到全球国家总数的60%,欧盟国家已经全部废除死刑,且将废除死刑作为其他国家加入欧盟的前提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及其有关组织对死刑的态度和立场变得越来越强硬,直接敦促各国废除死刑。还有很多国家虽然没有完全废止死刑,但是每年执行死刑的人数也很少。这包括和我国在人口数量上具有相似性的印度和与我国具有相似传统文化的邻邦韩国。国际人权组织每年发布公告,对中国过多的执行死刑进行谴责,国内被媒体披露的冤杀、误杀的案件层出不穷令国人触目惊心。国际的国内的形势引起了我国对死刑问题的广泛关注。本文作者认为,在讨论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应该关注这个问题所带来的现实意义,现在我们讨论死刑问题,也应该从世界范围的死刑问题讨论到中国的死刑问题,从历史长河中死刑制度的一步步发展讨论到死刑的现状以它将来的发展。这样的话,我们对问题的讨论才有意义。因为提出对问题的讨论,最终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本文的讨论将会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第一,认识死刑,让我们在尽可能广阔、全面的视野中看到死刑的发展轨迹,包括其纵向(历史发展)的发展轨迹和横向(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发展轨迹,其中特别明确死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第二,比较分析长久以来关于死刑所发生的重大问题,包括死刑与报应论的关系,死刑的威慑力,以及死刑与人权和信仰等问题,尽可能的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正确认识死刑的本质打下基础;第三,回归到对中国死刑制度的探讨,在粗线条的概括死刑的历史演进轨迹后,仔细的分析目前我国死刑状况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和中西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对死刑问题的不同态度,基于中国特殊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现状,揭示正确适用死刑的方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死刑的产生和发展
  • 第一节 死刑的产生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死刑产生的经典言论
  • 二、死刑产生的积极意义
  • 第二节 死刑的发展
  • 一、死刑适用主体的发展变化
  • 二、死刑适用对象的发展变化
  • 三、死刑适用的扩张与限制
  • 第二章 死刑存废之争
  • 第一节 贝卡利亚提出废止死刑与世界废止死刑的潮流
  • 第二节 从报应主义的角度看死刑存废
  • 一、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报应论
  • 二、当代学者对报应论的发展
  • 第二节 关于死刑的威慑作用的争论
  • 第三节 死刑与人权
  • 第四节 其他若干争论的焦点
  • 一、社会发展水平与死刑存废
  • 二、死刑不可恢复性能否作为废除死刑的理由
  • 三、不能假释的终生监禁措施能否替代死刑
  • 第三章 在“死刑存废之争”背景下看中国的死刑问题
  • 第一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死刑发展轨迹
  • 一、封建制度下中国死刑的演进
  • 二、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死刑制度的发展
  • 第二节 对中国现行死刑政策的具体分析
  • 第三节 当前中国社会死刑适用中出现的种种弊端
  • 第四节 中西死刑的文化内涵比较分析
  • 一、死刑在西方的文化渊源
  • 二、中华文化对死刑的态度
  • 第五节 我国现阶段对死刑存废的选择
  • 第六节 关于完善国内死刑立法和司法的几点建议
  • 一、死刑的立法完善
  • 二、死刑的司法完善
  • 第七节 中国如何应对世界废止死刑的潮流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死刑问题研究 ——“死刑存废之争”引发的中国死刑问题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