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流体力学
作者: 景贵成
导师: 郭尚平,俞理
关键词: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法,浓度分布,驱油机理,实验观察,化学趋向性,逾渗,分布概率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应用可视化观测、微观物理模拟、微观数值模拟和数学物理方法,采用油田油水样品中分离得到的三种以原油为碳源的微生物(简称原油碳源微生物),研究了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局部富集机理、微生物化学趋向性运动机理、提高原油采收率微观机理、微生物化学趋向性系数估算方法和微生物渗流微观数值模拟方法。建议了一些方法,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1.发现了原油碳源微生物以原油为碳源的化学趋向性运动,在营养盐水区域(碳 源扩散有效区)——简称水区内、离油水界面有一定距离的微生物初始时做 无规则的滚动,一段时间后就定向运移到油水界面。2.可视化实验表明,由于不断的运移和不停的繁殖,在微生物初始位置与油水 界面之间的范围内,广泛地分布着微生物菌体。其分布有明显的规律:(1) 存在菌浓梯度。经过一段时间后,从菌体初始位置至油水界面之间的菌浓 分布规律为从最小值单调地上升为最高值,亦即离油水界面越近则菌浓越 大,油水界面处菌浓最大。经过一定时间后,在任意位置处的菌浓都升至 该处的最高值,然后基本不再增长。(2) 微生物有争相进入原油——水——孔隙壁三者交界处富集的趋势,这有利 于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发挥提高采收率的作用。(3) 在有效的营养物浓度梯度范围内,细菌运移速度与距油水界面的距离无关, 与环境温度关系很大,存在最佳生长温度。在最佳生长温度下,细菌运移 速度最高。(4) 在微生物初始位置与油水界面之间的范围内,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的分布也 存在浓度梯度,油水界面处的代谢产物浓度最高。3.建立了一套估算原油碳源微生物化学趋向性系数的方法。算例表明:毛细管 内径越小或多孔介质的渗透率越小,则细菌的化学趋向性运移速度越小。细 菌以原油为碳源的化学趋向性系数随毛细管内径减小或多孔介质的渗透率减 小而增大。4.应用微观渗流物理模拟实验,观测到三种原油碳源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提高 采收率的微观机理,包括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剥离油膜和油珠机理、改变孔 道壁润湿性机理、堵塞大孔道机理以及微生物乳化启动剩余油机理等。5.应用处理随机性结构系统中流体运动的逾渗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微生物在多 孔介质中的化学趋向性运移,提出了一种描述微生物渗流的微观数值模拟方 法及软件,可以帮助计算预测多孔介质中的菌浓分布概率等。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提高采收率微生物
第二节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研究现状
第三节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第四节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矿场应用现状
第五节 微生物的化学趋向性
第六节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微生物局部富集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准备
第三节 可视化模型(载玻片)中的微生物化学趋向性运动
第四节 可视化模型中的菌体局部富集
一、载玻片微观实验
二、玻璃盒宏观实验
第五节 可视化模型实验中的代谢产物局部富集
一、实验准备
二、pH值分布测定
三、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分布测定
第六节 多孔介质实验中的代谢产物局部富集
一、微观网格透明模型实验
二、填砂玻璃模型驱油实验
第七节 微观仿真透明模型驱油机理
一、微观仿真透明模型实验原理与特征
二、实验步骤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四、微生物驱油微观机理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生物以原油为碳源的化学趋向性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实验用菌种简介
第三节 原油碳源微生物化学趋向性运动
一、实验材料
二、单个菌体的化学趋向性系数
三、不同内径毛细管中的微生物化学趋向性运动
四、微观仿真透明模型中的微生物化学趋向性运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渗流
一、逾渗理论的引入
二、马尔可夫过程
三、微生物在理想网格模型中的微观渗流
四、微观仿真透明模型中的微生物化学趋向性实验
五、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渗流数值计算软件的研制
六、多孔介质中菌浓分布概率计算
七、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论
彩图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13
相关论文
- [1].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 郑承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0
- [2].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最优控制的理论、方法和实现[D]. 刘昌贵.西南石油学院2002
- [3].油层润湿性反转及其对渗流过程的影响[D]. 姚同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5
- [4].鼠李糖脂合成酶Rh1A和Rh1B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在石油微生物中的表达和应用研究[D]. 李清心.山东大学2005
- [5].文南油田注天然气提高原油采收率可行性研究[D]. 黄泽贵.西南石油学院2005
- [6].Brevibacillus Brevis和Bacillus Cereus MEOR机制的研究及在大庆油田的应用[D]. 伍晓林.江南大学2005
- [7].SF菌驱油微生物学基础研究及其应用[D]. 王广昀.大庆石油学院2006
- [8].多环芳烃降解菌分离、降解特性及在稠油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研究[D]. 王春明.四川大学2007
标签: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法论文; 浓度分布论文; 驱油机理论文; 实验观察论文; 化学趋向性论文; 逾渗论文; 分布概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