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现代宪政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的国家社会二元论及其宪政意义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现代宪政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的国家社会二元论及其宪政意义

论文摘要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是贯穿宪法全部内容和整个体系结构的基本矛盾,是整个宪法学的理论基点,也是对宪法和宪政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理论基点和核心。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公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正是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载体和存在场域。因而,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这一角度作为分析框架,研究宪法学的基本问题,如宪法的生成和变迁,并以这种分析框架来型构现代宪政的理想类型,探讨合理的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配置与定位,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马克思之前,有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市民社会这一理念进行了阐述,然而作为一种严谨的体系,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确实是由黑格尔所完善和发展的,在早期的自然法学家那里,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就被广泛的使用,然而黑格尔却从逻辑思辨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使市民社会这里概念作为一个独立范畴得到使用,而且正是黑格尔启发了马克思,使市民社会成为马克思分析社会形态的一把钥匙。从知识范式的建构这一标准来看,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研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市民社会成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范畴和分析工具,成为马克思考察和思考社会、国家和法律问题的重要视角。从本质上看,贯穿于宪法学学科体系中最为根本的真理性与逻辑性的有机统一,就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辩证统一,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析模式和框架无疑为我们提供的可供选择的路径依赖。将马克思的国家市民社会理论引入宪法学研究,用于指导我国的宪法学研究和宪政实践,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国内学术论文中直接对马克思的国家社会观之于宪政的意义的研究几乎寥寥无几,然而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应该说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从古至今的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形成的见仁见智的观点,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促使市民社会形成复兴运动的直接导因在于上世纪东欧及前苏联国家摆脱集权式通知而进行的社会转型过程,充分肯定市民社会所具有的对政治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的内在功能,以及其与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天然的内在联系。本文将在梳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探寻其在宪法学研究上之意义。以马克思的国家社会二分及其互动关系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逻辑皈依,以现代宪政发展的内在要求为研究理路,为构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宪法学做出有益的尝试。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马克思之前的国家社会二元论:以黑格尔学说为分析维度
  • 二、马克思关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观点
  • (一) 市民社会的内涵
  • (二)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
  • 三、马克思的国家社会二元论在宪法学上之意义
  • (一)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是现代宪法产生的社会基础
  • (二)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是宪政产生的基本要素
  • (三)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和互动是宪法变迁的动力
  • (四)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和互动是宪法学分析的基本范式之一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欧洲中世纪市民社会结构的形塑逻辑与启示[J]. 开发研究 2017(02)
    • [2].马克思对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批判逻辑——以《论犹太人问题》为中心[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市民社会发展及其负外部效应的表徵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26)
    • [4].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市民社会”意向[J]. 岭南学刊 2018(02)
    • [5].市民社会正义问题的多维审视[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4)
    • [6].市民社会与政党整合——当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36)
    • [7].超越私人——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分析和批判[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7(03)
    • [8].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启示[J]. 学理论 2016(02)
    • [9].浅析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4)
    • [10].从政治的人到市民社会的人——政治哲学中人之理念的“革命”[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6(04)
    • [11].市民社会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07)
    • [12].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化阐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市民社会”概念再研究[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8(01)
    • [13].“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起源和社会历史基础[J]. 人文论丛 2008(00)
    • [14].初探两个社会的哲学底蕴——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J]. 青春岁月 2016(23)
    • [15].当代市民社会旧式分工的逻辑批判与理性重建[J]. 山西青年 2017(03)
    • [16].震后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国市民社会的出现?[J].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 2016(01)
    • [17].梁慧星教授序[J]. 私法 2016(02)
    • [18].马克思及其后学的意识形态思想对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6(02)
    • [19].“皇帝”观念对我国古代市民社会形成的影响[J]. 祖国 2017(02)
    • [20].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组织分化和地区差异[J].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 2016(01)
    • [21].成龙 市民社会里独一无二的自己[J].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17(02)
    • [22].昂格尔法治命题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启示——“组织—意识”与市民社会[J]. 岳麓法学评论 2016(00)
    • [23].葛兰西市民社会及其理论意义研究[J]. 北方文学 2017(20)
    • [24].梁慧星教授序[J]. 私法 2017(01)
    • [25].美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6].理论与现实:伊朗市民社会研究评析[J]. 伊斯兰文化 2009(01)
    • [27].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两种相异理解——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1(00)
    • [28].论市民社会与韩国民主政治发展[J]. 黄海学术论坛 2011(02)
    • [29].从市民社会走向城市和谐[J]. 孔学研究 2008(00)
    • [30].孟德斯鸠与市民社会的概念[J]. 朝阳法律评论 2016(02)

    标签:;  ;  ;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现代宪政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的国家社会二元论及其宪政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