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法律传播受众的变化及传播对策

论中国法律传播受众的变化及传播对策

论文摘要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法律作为推动政治民主、促进经济腾飞、实现文化繁荣、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性规范,在维持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传播是传播者通过一定方式向公众传播法制信息、介绍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理念、倡导法律价值观等活动的总称。凭借广泛的影响力和持续的渗透力,它在整个社会传播体系中担当着生力军的角色。以1949年为起点,中国的法律传播主要经历了青涩生硬的初创期、活泼多样的普及期以及民主开放的深化期三个发展阶段,各时期受众的主体特征侧重点不同,即占据主流的受众类型有所差别,基本呈现出一条“对象型受众——市场型受众——公民型受众”的变化脉络。总体来看,受众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从封闭保守走向互动参与,从盲目浮躁走向理性沉稳,从单一诉求走向多元期待,从媒介崇拜走向媒介批判,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能动性。法律传播受众的变化,主要是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一方面受众的权利诉求越来越大、对法律传播的认识逐渐丰富并力求公共性经验与私人性经验的平衡;另一方面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着中国由集权政治到民主政治,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单一文化到多元文化,由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的巨大变迁,受众在传媒、舆论领袖、技术、群体等外力的作用下,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受众既是法律传播报道的对象,又是法律传播服务的对象,甚至成为法律传播的生产者。面对受众的不断变化,法律传播者必须深入了解受众、改进传播策略,努力展现受众“法治化生存”的真实图景、表达受众民主参与的心声、塑造受众知法守法的品格,进而为中国法治的现代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经验总结、实证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归纳我国法律传播受众变化的基本脉络出发,通过主体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分析,试揭示出受众变化的根源及规律,并借助受众反馈数据、深度访谈样本等实证调查工具了解当前受众的媒介期待,重点发掘受众期待中存在的“‘使用与满足’与‘培养’”理论、“‘分众传播’与‘知识沟’”、“‘大众化’与‘专业化’”的传播学悖论,最后分别从平衡受众群体内在的价值冲突、设置不同类型受众的传播策略、树立科学的“受众意识”、构建系统的受众服务体系四方面,为法律传播如何面对新时期的受众提供对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对法律传播概念的界定
  • 二、本文的研究范围
  • 三、文献综述
  •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法律传播受众变化的基本脉络
  • 第一节 法律传播初创期(1949 年—1978 年):对象型受众
  • 一、1949 年—1956 年法律传播发端阶段
  • 二、1957 年—1978 年法律传播徘徊阶段
  • 第二节 法律传播普及期(1979 年—1996 年):市场型受众
  • 一、1979 年—1991 年法律传播复苏阶段
  • 二、1992 年—1996 年法律传播重构阶段
  • 第三节 法律传播深化期(1997 年—至今):公民型受众
  • 一、1997 年—2003 年法律传播拓展阶段
  • 二、2004 年—至今法律传播推进阶段
  • 第二章 法律传播受众变化的主体性分析
  • 第一节 行为分析
  • 一、受众媒介行为的形成
  • 二、受众媒介行为的作用机制
  • 第二节 观念分析
  • 一、受众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 二、受众对法律传播的认识逐渐丰富
  • 三、受众力求公共性经验与私人性经验的平衡
  • 第三章 法律传播受众变化的社会性分析
  • 第一节 外在动力推动受众由“对象”变“主人”
  • 一、传媒动力促进受众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
  • 二、领袖动力指引受众由盲目崇拜走向理性批判
  • 三、技术动力保障受众由狭隘视野走向广阔舞台
  • 四、群体动力助推受众由单一角色走向多重身份
  • 第二节 客观环境促进受众由“顺民”变“公民”
  • 一、政治环境推动受众由缺位走向参与
  • 二、经济环境激发受众由失语走向自立
  • 三、社会环境促使受众由同质走向分化
  • 四、文化环境启迪受众由落后走向先进
  • 第四章 从实证研究看受众的现实期待
  • 第一节 央视法制节目收视率反映出的受众喜好
  • 第二节 深度访谈折射出的受众期待
  • 一、访谈受众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二、从知识背景看差异化的受众期待
  • 三、样本高频词分析
  • 第三节 受众期待中产生的传播学悖论
  • 一、“使用与满足”与“培养”理论的悖论
  • 二、“分众传播”与“知沟”理论的悖论
  • 三、“大众化”与“专业化”的悖论
  • 第五章 法律传播如何面对新时期的受众
  • 第一节 平衡受众群体内在的价值冲突
  • 一、采取主客观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 二、形式的灵活性上着力创新
  • 三、内容的通俗性上把握尺度
  • 第二节 设置不同类型受众的传播策略
  • 一、拓展“公共领域”的角色范围
  • 二、缩小“信息消费”的贫富落差
  • 三、改变“法制宣传”的说教口吻
  • 第三节 树立科学的“受众意识”
  • 一、深化“受众意识”的科学内涵
  • 二、推动受众的社会化进程
  • 第四节 构建系统的受众服务体系
  • 一、把握政策,形成不同属性传播平台的合力
  • 二、深度挖掘,提供尊重个性与共性的多元选择
  • 三、分类探索,发挥各种媒介的传播优势
  • 四、统筹规划,开发不同类型产品的特色潜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受众特点及影响[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01)
    • [2].区域公用品牌如何进行新闻传播?[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01)
    • [3].社交化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传播受众的变化趋势[J]. 北方文学 2016(23)
    • [4].网络传播受众心理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06)
    • [5].浅谈新闻传播受众[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08)
    • [6].多维视野中体育赛事传播受众的取向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 2008(06)
    • [7].重大突发事件中文化传播受众认知心理呈现及干预研究[J]. 城市党报研究 2020(06)
    • [8].论新媒体对公益广告传播受众的影响[J]. 传播力研究 2017(06)
    • [9].浅析网络传播受众的猎奇心理及影响[J]. 学园 2017(24)
    • [10].微文化影响下的传播受众的变迁[J]. 智富时代 2015(08)
    • [11].从“学徒”到“用户”: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传播受众的历史、现实与未来[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20(05)
    • [12].新媒体环境下政治传播受众的变迁——以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举中的新媒体宣传战为例[J]. 青年记者 2015(11)
    • [13].每个企业都需要一名主编[J]. 中外管理 2015(07)
    •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金砖国家的国际传播战略研究[J]. 现代商业 2016(06)
    • [15].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对策——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J]. 新媒体研究 2019(22)
    • [16].外宣报道新视角——让湖北走进在本地的外国人心灵[J]. 新闻前哨 2012(12)
    • [17].汉代檄的传播及演变路径述论[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3)
    • [18].从5.12地震透视网络传播受众的主体参与意识[J]. 科技信息 2009(15)
    • [19].网络传播受众心理分析及对策[J]. 今日科苑 2008(10)
    • [20].5W视角下农业生态品牌传播策略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 2020(01)
    • [21].关于新闻传播受众心理的若干思考[J]. 传播力研究 2019(22)
    • [22].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受众的变动趋势[J]. 视听 2016(09)
    • [23].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J]. 新闻前哨 2012(11)
    • [24].态度的改变——动漫与科技传播中的受众[J]. 理论界 2008(11)
    • [25].试论因特网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14)
    • [26].关注新闻传播受众特点 提高新闻传播时效性[J]. 新闻传播 2014(15)
    • [2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传播工作与启示[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7(06)
    • [28].农村红色文化传播受众调研报告——以西安蓝田为例[J]. 东南传播 2011(12)
    • [29].大数据背景下传播逻辑的批判性反思[J]. 青年记者 2018(17)
    • [30].5G时代下媒介的变革与重塑[J]. 记者摇篮 2020(02)

    标签:;  ;  ;  ;  ;  ;  

    论中国法律传播受众的变化及传播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