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机械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汽车、航空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整个钢铁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棒材质量和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矫直是在制造和生产棒材时非常重要而且很关键的一道工序,相比较多辊矫直,二辊矫直具有结构简单、矫直精度高、造价低等优点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现在矫直机和辊形设计远远落后于现场生产要求,实际生产中的工艺没有明确的指导,辊形的关键技术还都掌握在国外厂家手中,更换辊子只能依靠高价进口,这大大加大了国内的生产成本。因此发展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式二辊矫直机,可以明显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矫直质量,二辊矫直理论及矫直机技术的发展,对国内的钢铁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实际生产情况,通过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二辊矫直过程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矫直过程中棒材与上下矫直辊和导板的主要接触区域,并得出了矫直过程中的矫直力、导板支撑力在矫直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分析了不同矫直时刻的棒材的应力应变情况。最后通过分析棒材中心节点的坐标分布情况得出了棒材平直度。通过与实际生产情况作对比,发现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针对实际矫直过程中工艺参数没有明确理论指导,且矫直辊、导板等在矫直过程中磨损严重等问题,基于上述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工艺参数下的矫直力、导板支撑力、成品棒材残余应力、最大挠度和塑性层深度等因素的变化规律,综合上面各个因素的影响给出合理的工艺参数,使其既能达到生产要求,又能降低能耗,减少矫直辊及导板的磨损。辊形的研究主要是从棒材的弹塑性弯曲理论入手,分析了各种曲率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棒材的残余曲率在矫直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指出单曲率辊形可以达到矫直的目的。通过现有的辊形方法设计出相应辊形,发现并不能达到矫直效果,指出了其中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矫直后的棒材的塑性变形及平直度,不断调整弯曲曲率,并不断通过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直到矫直后工件的平直度达到要求。设计出的辊形与刚引进的矫直机的辊形进行对比,基本一致,通过自己加工生产矫直辊,可避免依赖进口的情况,大大降低更换辊子的成本。同时该辊形的设计过程可为今后的辊形设计提供参考。随着对出厂棒材质量要求的提高,矫后棒材的残余应力情况也开始受到客户的关注,本文采用盲孔法对矫直后的棒材残余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测试,并与相应的有限元模拟的结果做了对比,二者结果相近。总之,本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与实际相符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该模型优化了现有的矫直机的工艺参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降低能耗,减少磨损。而通过新的辊形设计过程设计出了与实际相符的辊形,解决了辊子需要进口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更换矫直辊的成本,该设计方法可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课题研究背景1.2 二辊矫直设备发展现状1.2.1 国外二辊矫直设备发展现状1.2.2 国内二辊矫直设备发展现状1.3 二辊矫直辊形研究现状1.3.1 国外辊形研究现状1.3.2 国内辊形研究现状1.4 二辊矫直过程及工艺研究现状1.5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 棒材二辊矫直有限元模型建立2.1 引言2.2 弹塑性有限元理论2.2.1 变形梯度与应变2.2.2 速度梯度与应变率2.2.3 基于增量理论的塑性应变及应力计算2.2.4 应力率描述2.2.5 有限单元离散2.2.6 显示算法求解2.3 基于 ABAQUS 建立二辊矫直有限元模型2.3.1 ABAQUS 有限元软件简介2.3.2 二辊矫直机介绍2.3.3 几何模型2.3.4 材料模型2.3.5 单元选择2.3.6 网格划分2.3.7 接触设置2.3.8 边界条件2.3.9 变量输出及建立分析任务2.4 本章小结第3章 棒材二辊矫直过程分析3.1 引言3.2 接触区域分析3.2.1 棒材与矫直辊主要接触区域分析3.2.2 棒材与导板主要接触区域分析3.3 矫直力分析3.3.1 矫直力理论计算3.3.2 矫直力有限元计算结果3.4 导板支撑力分析3.5 应力分析3.6 应变分析3.7 平直度分析3.8 现场矫直情况3.8.1 实际磨损情况3.8.2 矫直后棒材直线度测量3.9 本章小结第4章 棒材二辊矫直过程工艺参数研究4.1 引言4.2 辊缝工艺参数研究4.2.1 辊缝对矫直力影响分析4.2.2 辊缝对导板支撑力影响分析4.2.3 辊缝对残余应力影响分析4.2.4 辊缝对塑性变形层深度影响分析4.2.5 辊缝对矫直后平直度影响分析4.3 导板间距工艺参数研究4.3.1 导板间距对矫直力影响分析4.3.2 导板间距对导板支撑力影响分析4.3.3 导板间距对残余应力影响分析4.3.4 导板间距对塑性变形层深度影响分析4.3.5 导板间距对矫直后平直度影响分析4.4 矫直辊倾角研究4.4.1 凹辊倾角对其有效辊形的影响4.4.2 凸辊倾角对其有效辊形的影响4.4.3 凹辊倾角与辊缝的联合设置4.5 本章小结第5章 凹辊辊形设计5.1 引言5.2 棒材弹塑性弯曲分析5.2.1 弯曲与应力5.2.2 弯曲与变形5.2.3 弯曲与弯矩5.3 矫直过程中残余曲率变化分析5.4 典型辊形设计过程5.4.1 单圆弧辊形设计5.4.2 三段式圆弧辊形设计5.4.3 辊形设计结果分析5.5 新的辊形设计方法5.6 本章小结第6章 二辊矫直后棒材表面残余应力测试6.1 引言6.2 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原理6.3 盲孔法测试残余应力实验6.3.1 实验仪器及试件6.3.2 实验过程6.4 测试结果及与数值模拟结果比较6.5 本章小结结论参考文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致谢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棒材论文; 二辊矫直论文; 工艺参数论文; 凹辊辊形论文; 残余应力论文; 有限元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