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推拿治疗体会
宫春清(黑龙江省青冈县青冈镇卫生院黑龙江青冈151600)
【中图分类号】R27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9-0127-02
【摘要】目的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推拿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进行周期性推拿治疗。结果有效率达到98%。无一例产生不良反应。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推拿治疗,收到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手法治疗
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根据本人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现将腰间盘突出症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进行治疗。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50例。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25岁;病程最长者8年;最短者2d,50例患者中,体力劳动者38例,非体力劳动者12例。有腰部外伤史者14例。
2临床治疗
本人经多年临床探索实践,采用重手法进行推拿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对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急性期采取卧床休息,避免活动,治疗手法宜轻柔,不宜用板拉及大幅度的摇法;慢性期:手法可稍重一些,可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加肌肉的弹性、柔韧性及耐受力。
推拿疗法主要是患者取俯卧位,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循环行区域,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施以推、搓、点、揉各种手
法5次,放松骶棘肌,重点腰部肌肉放松。继以肘揉法在患椎腰骶部,臀部痛点处作揉按舒筋,着力深透,患者能耐受为宜,年龄越大力度越要适中,不可力大劲猛,再以双手拇指重叠点压承扶、殷门、委中、风市、阳陵泉及承山等穴位。捏拿法于大腿后侧至小腿腓肠肌反复操作20min,1次/d,10次为一疗程。
3结果
本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痊愈48例,显效25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占98%。
典型病例患者王某,女,52岁,职员,5年前伴有腰部外伤史,近年来病情加重,腰痛伴左下肢牵扯痛,询问病史,曾就诊多家医院,现在患者行动不变,站立,坐起需家人护理,查L4~5椎间盘左侧压痛明显,坐骨神经分布区压痛阳性,直腿抬高40°,加强试验阳性,左臀部、大腿部及小腿部肌肉萎缩,较右腿小2.5~3cm。CT检查诊断:①L1~S1椎体退行性变;②L3~4椎间盘膨出;③并突出(左旁正中型);④L4椎体轻度滑脱。
对该患者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腰腿部放松法:①经穴放松法:病人取俯卧位,沿督脉、夹脊穴及膀胱经进行轻柔的指揉、指按及指拨等手法,反复3遍。使脊椎小关节、韧带及背腰部肌肉放松,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痛性刺激。②肌肉放松法:用拿法和膊运法沿骶棘肌的内外缘、背阔肌、腹外斜肌、臀大肌及大小腿肌肉后外侧肌群,反复操作3~5遍。以放松肌肉、解除粘连、减轻根性神经痛的刺激症状。(2)腰椎减压疏通法:①椎间盘减压法:用掌压和掌振法沿脊椎两侧进行损伤,以增加椎间盘
外的压力,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促使突出物还纳,减轻脊椎后突症状。②脊神经疏通法:用叠指按压揉拨法沿华佗夹脊穴进行操作,由大杼穴始至八髎穴止,反复操作2~3遍,可减轻腰椎硬膜刺激症状,促进脑脊液的循环,解除神经根的粘连。(3)腰部牵拉侧扳法:握踝抖拉法:病人俯卧或仰卧,医者站于病人的脚端,助手固定患者躯干部;医者握住病人的小腿近踝关节处,用力牵拉患者下肢,使力量达于腰部,牵拉的同时进行抖动。这样可使患者的腰椎间隙增大,放松腰椎,使椎间盘内形成负压,有利于突出物回纳。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常见的疾病,内在因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外在因素是负重大或快速侧屈,旋转形成纤维破坏或腰部外伤,因日常工作姿势不当则易诱发椎体突出。
推拿,能将作用力直接传到腰椎横突孔,间接传达椎管内,通过对椎间孔内容物和窦椎神经的刺激和调节,使之逐渐改善椎间孔、椎体后骨膜、后纵韧带、硬膜囊及神经根管的血液循环,促进水肿、瘀血、炎症的吸收,拨离粘连,促进突出部分髓核水份的吸收或回纳。使后纵韧带、马尾神经、硬膜囊和脊神经根脱离物理性压迫,同时也消除突出之髓核、渗出液和炎症对上述组织的化学刺激,从而使症状得以消除或改善。
有70~80%的患者经过1~2周的治疗,症状便可逐渐消失。如果后期再注意个人防护,避免腰部过度劳累、负重、扭伤及受凉,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腰椎间盘的患者是完全可以康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