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耳聋(hearing loss)是一个症状,是从外耳到大脑皮层听觉通路上任何一个部位及附近的病变导致不同程度听力损害(hearing impairment)的总称。耳聋一般分为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及混合性聋。病变位于螺旋器的毛细胞、听神经或各级听中枢,对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的传导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听力下降即为感音神经性耳聋。据统计,人口中10%有耳聋,其发病率有增长趋势,且在日常生活中,耳聋患者的语言能力会受到影响,生活充满封闭感和痛苦感,中国聋病的形势是严峻的,对耳聋的防治是刻不容缓的。聋病防治主要包括传导性耳聋和感音神经性耳聋防治两个方面。半个世纪以来,传导性耳聋已经取得成熟的经验。而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预防和治疗是聋病基础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由于耳蜗感觉细胞的损害是不可逆的,故其治疗十分棘手。对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主要是佩戴助听器、置入人工耳蜗和言语训练。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西医方面主要是以神经营养药,内耳血管扩张剂、能量合剂等具有扩张血管和改善耳蜗微循环的作用,因为其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复杂,且不尽相同,故迄今尚无一个简单有效且适用于任何情况的药物或疗法。中医方面主要是中药辨证分型施药治疗及针灸和综合疗法等中医疗法。回顾近10年有关针灸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文献,针灸对本病疗效较好,经济且无毒副作用,特别是对轻、中和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疗效显著,因此,进一步优化改进针灸治疗轻、中和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方案是针灸临床研究的下一个重点。研究目的针对目前各感音神经性耳聋疗法的局限或不足,本着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积极在临床上根据中医学对于气血亏虚型耳聋的病因病机认识,采用针刺配合艾灸法治疗气血亏虚型耳聋,通过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增加艾灸,提高治愈率,巩固疗效,减少患者负担。制定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法,采用严格的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以获得客观真实的临床研究数据。在循证医学框架下进行临床研究,尝试将针刺与艾灸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艾灸弥补单纯针刺的不足,寻求中医经穴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更为简便、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即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DME的原则,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久聋”、“暴聋”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郑氏《耳鼻咽喉科诊断学》中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诊断标准,以2010年3月—2011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者70例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进行随机分组,设置治疗组35组及对照组35组,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压灸百会治疗,对照组则不另采用其他治疗,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0次。以统计学方法处理,以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1997)的疗效分级标准等为评价指标等指标,分别在治疗1疗程、治疗2疗程结束时进行疗效评价,运用SPSS软件包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以及治疗前耳聋程度及电测听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在电测听评分比较上,第一疗程结束时及第二疗程结束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第一疗程与治疗前、第二疗程与第一疗程电测听结果差值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提高率最高可达42.67%,对照组达38.36%;第二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提高率最高可达24.74%,对照组达21.74%:从数值上可得出,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能更好降低患者听阈,改善患耳听力情况。在临床疗效的比较上,第一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1%,对照组为61.3%,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为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有较好的长期疗效。研究结论:临床研究表明,压灸百会对气血亏虚型耳聋的临床疗效具有增效作用;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相对于单纯针刺治疗气血亏虚型耳聋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简便廉价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