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向论文-王先明

历史转向论文-王先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历史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代中国,革命史,社会史,新革命史

历史转向论文文献综述

王先明[1](2019)在《关于革命史的形成、建构与转向的历史思考——兼论“新革命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历史长程中梳理近代以来革命史的形成和建构,有助于深化对当代史学变动取向的学理认知。20世纪中国革命史的兴起与发展自成体系,开辟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既往的历史学学统。中国革命史的兴起和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逻辑,除对中国革命运动的记述和研究之外,还有一个以革命史视角重构中国历史的取向,它是另一层面上的"革命史"的建构过程。"新革命史"或是"革命史"研究的又一次重大的历史转向,只有在对整个"中国革命史"研究反思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一个真正的"新革命史"的时代才会出现。(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任锋[2](2019)在《历史政治学的双重源头与二次启航:从梁启超转向到钱穆论衡》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政治学作为当前中国政治学的前沿探索,需要向现代中国学术传统中类似的智识积累致敬,从其曲折得失中汲取养分。梁启超是现代中国政治学的开创者之一,以启蒙为志向的西学引进奠立了这门学科的现代基础。作为现代立国者的实践成熟催生了任公中晚期的启蒙反思,对于政治学内在的历史与文明维度加以自觉维系则构成历史政治学的现代源头之一。钱穆极力表彰梁启超的所谓"晚年契悟",更加系统地依据中国历史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比较政治意味的学术思想概念和论题,形成了基于中国文明自觉的现代政治学论衡。在现代共和语境下发展历史政治学,需要在政治实践与历史传统之间建立有效关联,实现更有创获意义的二次启航。(本文来源于《中国政治学》期刊2019年02期)

闵兢,梁祖彬,陈丽云,徐永祥[3](2019)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历史轨迹与范式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变迁和历史轨迹,既是观察社会总体时代性与结构性特征的窗口,也是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社会工作发展不同范式的产物。从西方知识输入背景下对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性强调(1917—1949),到恢复重建后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探索(1987—2005),再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理念下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双向推动(2006年至今),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范式也经历了从结构功能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再到结构-建构主义相融合的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需要走出发展滞后和边缘异化的困境,进一步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服务创新,推动整个社会的团结、公平与正义,助力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本文来源于《社会建设》期刊2019年05期)

刘洪生,林泽[4](2019)在《新学力观视域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公共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7月15日至18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主办的"担当时代使命探索教育智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创刊40周年纪念暨历史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市吴江区举行,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有机会聆听各位专家的论道,收获满满。其中,由南京外国语学校唐园园(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7期)

冯毓云[5](2019)在《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至60年代,西方学术界兴起了一股去历史化、反历史化的思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也呈现出倾向形式主义发展的轨迹。如何重新回归历史主义,恢复历史主义的生命力,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返回传统的保守主义,即以历史的必然性、线性发展的因果式机械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单一政治决定论为基础的历史方法;另一条则是以当代意识对历史化再创造。美国着名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立场、开放的学术视野、敏锐的当代意识和广博的知识涵养,开创并建构了一种新的辩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其特征一是将历史化作为元批评、作为文学研究的新的历史主义原则;二是建构具有当代意识和开放意识的历史主义方法;叁是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不取代其他方法成为独为一尊的方法",与各种阐释方法并置、竞争,消解它们的反历史主义的主张,保存它们的"区域合法性",显示出自己的包容性和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9年09期)

纳海[6](2019)在《狄更斯研究的历史转向——以《老古玩店》的几种解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1世纪以来关于狄更斯早期小说《老古玩店》的几种解读为例,探讨了狄更斯研究领域的历史学转向。与侧重于意识形态建构的新历史主义不同,当今学界更加侧重有关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实证研究。本论文从维多利亚时代婚姻法的变迁、公共交通的兴起以及殡葬业的发展叁个角度,展示了近年来文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旨趣。(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王兴辉[7](2019)在《如何看待历史唯物主义语言观的转向——从社会实践到政治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语言起源、本质及其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如卢卡奇认为,语言作为人的一种活动方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仅仅作为交流手段而存在,语言还具有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倾向;语言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是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结果,是社会关系的现实反映。话语权是当代政治权利的关键,是当代政治话语的关键。语言是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一面棱镜,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发展的重要而特定的理论视角。(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9年07期)

范丁梁[8](2019)在《现代德国史学历史知识的认知建构及其诉求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德国史学对历史知识之建构性、目的性、功用性的认识经历了显着的变化。18世纪,为了对抗历史怀疑主义,德国史家强调历史知识的视角性和建构性。这种认知因为契合了当时科学概念中的个体性特质而流行一时。至19世纪中叶,科学概念内涵发生了变化,德国史学首先通过摆脱政治伦理说教性和理性从属性而确立了"自为目的性",其次随着历史"写作"与"研究"之间割裂的弥合,逐渐形成一套科学论证方法从而保障了这一特性。"自为目的性"有力地支撑了历史学成为一门自治且自洽的现代科学学科。19世纪下半叶,德国史学开始转向更强的社会地位诉求。与此同时,史学的科学性与功用性、客观性与主体性的论争此消彼长。20世纪70年代,历史知识之建构性重新被发现,发挥史学功用性的策略也从引导社会价值取向转为培养个体历史思维能力。纵观现代德国史学的这一认知变化脉络,与其说是在科学性上的递进,毋宁说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地位和社会现实地位而做出的建构、反思和调整。(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闫士展,傅建,王若光[9](2019)在《从“提高体质”到“立德树人”:扬州会议的历史回顾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新转向——熊斗寅、曲宗湖、李习友和施永凡学术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州会议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为了回顾扬州会议的来龙去脉,对熊斗寅、曲宗湖、李习友和施永凡四位亲历者和见证者进行学术访谈。通过访谈得知:扬州会议是徐英超在"文革"后期经过叁次基层调研的基础上,为了恢复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而发起的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地点选择在扬州是因为扬州地区学校体育开展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扬州模式"。扬州会议确立了提高体质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根本任务。扬州会议确立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是因为学校体育卫生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利益分化的困境。要实现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根本任务应该由提高体质转化为立德树人。(本文来源于《体育与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林路[10](2019)在《民俗摄影的历史转向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今天所讲的民俗摄影,也就是指传统意义上以民俗事象为对象的文献摄影活动,是以平面的二维空间的即时视觉造型手段目击和保留民俗事象的特殊方式。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民俗摄影,从对象上看,不仅仅是指拍摄那些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生活。尽管分布在祖国大地上少数(本文来源于《中国摄影报》期刊2019-06-28)

历史转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历史政治学作为当前中国政治学的前沿探索,需要向现代中国学术传统中类似的智识积累致敬,从其曲折得失中汲取养分。梁启超是现代中国政治学的开创者之一,以启蒙为志向的西学引进奠立了这门学科的现代基础。作为现代立国者的实践成熟催生了任公中晚期的启蒙反思,对于政治学内在的历史与文明维度加以自觉维系则构成历史政治学的现代源头之一。钱穆极力表彰梁启超的所谓"晚年契悟",更加系统地依据中国历史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比较政治意味的学术思想概念和论题,形成了基于中国文明自觉的现代政治学论衡。在现代共和语境下发展历史政治学,需要在政治实践与历史传统之间建立有效关联,实现更有创获意义的二次启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史转向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先明.关于革命史的形成、建构与转向的历史思考——兼论“新革命史”问题[J].近代史研究.2019

[2].任锋.历史政治学的双重源头与二次启航:从梁启超转向到钱穆论衡[J].中国政治学.2019

[3].闵兢,梁祖彬,陈丽云,徐永祥.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历史轨迹与范式转向[J].社会建设.2019

[4].刘洪生,林泽.新学力观视域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公共转向”[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

[5].冯毓云.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与创新[J].学习与探索.2019

[6].纳海.狄更斯研究的历史转向——以《老古玩店》的几种解读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19

[7].王兴辉.如何看待历史唯物主义语言观的转向——从社会实践到政治话语[J].哲学动态.2019

[8].范丁梁.现代德国史学历史知识的认知建构及其诉求转向[J].天津社会科学.2019

[9].闫士展,傅建,王若光.从“提高体质”到“立德树人”:扬州会议的历史回顾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新转向——熊斗寅、曲宗湖、李习友和施永凡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9

[10].林路.民俗摄影的历史转向与思考[N].中国摄影报.2019

标签:;  ;  ;  ;  

历史转向论文-王先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