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幼娜
(定海区中心医院浙江舟山316000)
【中图分类号】R71
1.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6-0203-02
【关键词】盆腔炎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前言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其病因概括为以下几点:1.产后体虚,如产道损伤或出血过多或胎盘胎膜残留等,病原体易侵入宫腔而引起感染。2.宫腔操作如放置节育器、刮宫术或生殖道原有慢性炎症,手术干扰引起感染并扩散。3.经期及产褥期卫生不良,使病原体侵入宫腔而引起炎症。4.下生殖道感染如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衣原体性宫颈炎等,上行蔓延致盆腔炎性疾病。5.邻近炎性疾病再次感染,导致急性发作。我科于2013年3月~2015年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盆腔炎176例,年龄最大者为53岁,最小者为23岁,中位年龄为38岁,慢性盆腔炎者病程最长为6年,均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辨证辨病分型
1.1急性盆腔炎
1.1.1热毒壅盛型
主症:高热、恶寒、下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秽臭,口干口苦,收缩压低于90mmHg,WBC升高,脉细数而微,舌苔光剥。西医诊断为中毒性休克型,妇科检查后穹隆饱满,触痛,后穹隆穿刺出脓液。
治则:清热解毒,化瘀止痛。主方:人参6g,生地黄30g,生黄芪30g,五味子6g,赤小豆30g,北沙参15g,大蓟10g,金银花45g,连翘45g,水煎服每日1剂,待休克纠正后,改用湿热蕴结型全方。西医治疗:①补液、输少量新鲜血;②后穹隆穿刺排脓后即可注入青霉素160万u(先做皮试);③可静滴广谱抗生素,头孢曲松纳3.0g,替硝唑1.2g,氨基苄青霉素5g,1次/日,1~2周热退后停用。继续用中药。
1.1.2湿热蕴结型
主症:发热恶寒、小腹坠痛、阴道灼热感,舌苔干黄或黄腻、脉细数或弦紧,以痛为主症。化验WBC升高,妇科检查子宫和附件触痛、肥厚、包块、并有宫颈及后穹隆触痛,同时有腹肌抵抗者。治则: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处方:败酱草15g,连翘30g,蒲公英20g,忍冬藤30g,赤小豆30g,丹皮10g,赤芍15g,茜草10g,延胡索10g,广木香8g,枳壳10g,厚朴10g,车前草15g。每日1剂,水煎服,7日为1疗程,可连服2周。西医治疗:服用中药时,可根据病情加青霉素800万u,左氧氟沙星0.4g静滴,1次/日,连用5~7日。
1.2慢性盆腔炎主症:下腹坠痛,腰骶酸痛,伴低热;脉弦,舌苔微黄。妇检子宫稍大、活动差。附件可触及压痛性包块,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型,采用清热解毒,破瘀消法,内服外敷相结合。
内服药处方:蒲公英50g,地丁20g,金银花50g,连翘20g,白芍40g,黄芩15g,元胡20g,当归40g,川芎15g,桃仁10g,大蜈蚣2条,赤芍30g,甘草10g,每日1剂,14日为1疗程。
外敷药处方:透骨草40g,追地风30g,血竭20g,川椒20g,阿魏20g,乳香20g,没药20g,当归尾30g,赤芍30g,茜草30g,将诸药等研为细末,用布袋包装,用浅水透湿后再隔水蒸热半小时,趁热用毛巾包卷下腹部,每日敷30min,2次/日,敷毕后将布袋晾干,次日再用,每袋药可敷7次,14日为1疗程。西药可根据病情加用抗生素或物理疗法。
2疗效观察
176例盆腔炎患者,其中急性91例,慢性85例。通过中西结合治疗痊愈达81.7%,显效率18.3%,总有效率100%,临床检查,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
3讨论
对于盆腔炎的治疗,应注意针对其病因及病机特点用药。中医认为"热易清而湿难除",急性盆腔炎常在清热后而湿邪黏腻重浊,留恋病所,且能阻滞气机,而导致气滞血瘀,引起结缔组织增生肥厚或瘀滞成块,形成瘕积聚,即成为盆腔慢性炎症的病理特点。同时湿邪又能因郁而化热,或再与热结,则湿热之证又可重现,导致慢性盆腔炎症急性发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治疗时除清热利湿,解毒排脓的同时应行气活血,以疏通气机。
总之,单纯用抗生素治疗盆腔炎,难以防治因炎症浸润致结缔组织增生。而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以预防结缔组织增生。中医采用行气活血、软坚化瘀或破瘀散结为主治,能加速炎性包块之软化、吸收,尤其是配合外用藤药透热方法可以提高盆腔炎的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