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今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因其对美国黑人历史、命运及其精神生活的逼真描绘和对非裔美国人身份孜孜不倦地探求而受到批评家们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小说《宠儿》发表于1987年,次年便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并成为文学评论的焦点。批评家们用不同的理论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这部作品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该小说独特的叙事技巧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但很少有人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进行研究。女性主义叙事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文艺批评理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女性主义叙事学家克服了以往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以及女性主义批评各自的缺陷,取长补短,把形式分析与意识形态分析融为一体,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本分析经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创始人苏珊·兰瑟(SusanLanser)将叙事模式视为政治斗争的场所和工具,关注女性叙事的“声音”。这里的“声音”是指那些表达以女性为中心的观点、见解及叙事话语。叙事作品是形式的文本,但叙述者是社会的人,所以采用何种叙事声音将关系到话语的权威与女性的言说能力。结合经典叙事学理论,本文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出发来探讨《宠儿》中的叙事声音。引论部分对小说《宠儿》的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和方法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再分三章从作者型叙事声音、集体型叙事声音、多变型叙事声音展开论述,探讨托妮·莫里森如何通过叙事声音来建构其女性叙事的权威,从而得出莫里森小说的叙事特点——丰富的意识形态内容与巧妙的叙事形式相结合,深化了主题。这一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拓展了对托妮·莫里森的研究,同时也有助于研究非裔美国文学。作者将社会身份的声音和叙事形式的声音相结合来探讨叙事权威的建构,这一研究旨在改变叙事学单一的形式主义倾向,赋予叙事文本社会意识形态特征。通过分析莫里森《宠儿》中的女性叙事声音,论文作者期待以后能够更好、更深入地解析女性叙事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