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关传统知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保护对策
相关传统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渊媛[1](2019)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挑战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多民族大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与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创新和实践做法.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消失趋势与受威胁因素,即:1)传统知识的丧失与流失;2)我国国内法规尚不健全;3)惠益分享具有诸多困难;4)确定原产地存在技术上的挑战;5)传统知识保护的意识不强;6)土着与地方社区的认定存在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对策,即:1)制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的相关立法、行政和政策;2)开展传统知识的调查、整理、编目与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3)建立传统知识信息交换所机制;4)加强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5)加强能力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诺,杨京彪,薛达元[2](2019)在《维吾尔传统医药相关知识居民认知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维吾尔传统医药相关知识是我国少数民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对抗疾病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知识经验、医学理论等.本文以叁种维吾尔药用植物为例,在新疆鄯善和伊宁两地发放问卷,调查当地居民对维吾尔医药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1)对维吾尔传统医药知识的认知程度较高的是35~54岁的维吾尔族居民,小于24岁和大于65岁的居民对传统医药不甚关心;(2)新疆阿魏除文献记载具有消积杀虫的功效之外,维吾尔医在临床上多用来治疗风湿疾病;伊犁贝母虽然是常见的维吾尔药材,但其知名度很低;刺山柑对当地居民来说十分熟悉,家庭日常会用来泡酒祛风湿.(3)维吾尔药用生物资源的减少使得传统医药相关知识也面临极大威胁,本文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便更好地利用与传承维吾尔传统医药知识.(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丁陆彬,马楠,王国萍,何思源,闵庆文[3](2019)在《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知识研究目前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热点领域,并对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社区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库为数据源,应用WoS自带的统计分析功能和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Ⅲ,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突现词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方法对传统知识的研究态势、研究热点以及知识演进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知识研究的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科学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加州大学系统等研究机构在该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科研实力;非洲、南美洲的巴西、玻利维亚以及亚洲的印度等地区为传统知识研究的热点区域; Albuquerque UP、Singh R、薛达元在该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最多; Berkes F、Drew JA、Gómez-Baggethun E等学者发表的论文为该领域知识基础的构建及相关研究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生物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政策管理等相关的传统知识研究是未来该领域的重要方向。(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7期)
王国萍,薛达元,闻苡,成功,闵庆文[4](2019)在《土族生物资源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资源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是对生物资源进行识别和利用的传统知识系统。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这类传统知识显示出其在科学、经济、文化乃至粮食安全战略方面的价值。本研究根据《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对我国青海省土族聚集区的土族生物资源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进行了系统调查与编目,并借鉴生物多样性测度方法,创建了传统知识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对土族生物资源利用相关传统知识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编目现存的土族生物资源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词条共424条;(2)土族传统知识的α多样性指数DTK=0.67,表明其传统知识多样性较高;土族传统知识的βwtk多样性指数在不同的县域差异较大,表明其在县域之间存在差异,在空间上分布不连续、不均匀。本研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验证了传统知识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传统知识多样性指数不仅可用于定量研究表征区域传统知识的多样性,揭示不同空间区域内的分布特征,还可为未来构建传统知识的定量研究体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7期)
张渊媛[5](2019)在《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及中国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数个国际多边协定、政府间组织和机构都涉及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关于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名古屋议定书》(NP)、《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ITPGRFA)、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世贸组织下的《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WTO/TRIPS)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等。然而,各个国际文书所界定的传统知识内涵和外延却有所区别和侧重。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多民族大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与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创新和实践做法。作为多个相关国际公约或协定的缔约方,中国应厘清各相关国际公约或协定中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内涵、保护目标及国际义务,加强国家在履行相关国际公约或协定过程中的协同增效,从而在相关传统知识的国际谈判中统一立场,维护国家及地方社区利益。本文系统梳理了各相关国际多边协定、组织和机构对于传统知识的界定,以及国际多边体系在保护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方面的工作,根据中国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的现状和已有的措施,结合当前履行国际多边协定的大背景,提出了促进中国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的5项具体建议,包括:(1)采取立法、行政和政策措施;(2)加强相关研究,强化技术支撑;(3)加强传统知识保护的能力建设;(4)在国内履约过程中,强化传统知识相关工作的协调;(5)在国际层面上加强中国传统知识的宣传力度。(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7期)
薛达元[6](2019)在《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是指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土着和地方社区在其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适合于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并通过口述或文献而代代相传下来的知识、技术创新和传统做法。这种知识多为集体所有,亦有家族传承(如祖传秘方)。传统知识多具有实用性特征,特别是在农业、林业、渔业、卫生、园艺以及资源与环境管理(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7期)
黄超[7](2019)在《达斡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众多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来自于地方社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体现了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密切相关。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外来文化的渗透,生态环境破坏等,大量的传统知识面临丧失的威胁,急需进行系统调查与研究,并采取保护措施。达斡尔族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南部,嫩江流域两岸,依托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以农耕为主的文化,并在其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创造出丰富的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保护和推广应用这些传统知识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调查、实地田野调查、结构和半结构式访谈、关键人物访谈等方法对达斡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整理和词条编目。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深入研究了达斡尔族传统知识的现状、受威胁因素和发展趋势。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1、在文献调查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出传统知识词条共497个。其中传统农业遗传资源相关知识词条236个,占比47.48%;传统医药相关知识词条81个,占比16.30%;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词条91个,占比18.31%;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习俗的词条74个,占比14.89%;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的词条15个,占比3.02%。2、在调查编目的基础上,分析了达斡尔族传统知识的特征:1)传统知识的产生与所处气候环境及当地生物资源的禀赋高度相关;2)与自然协同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传统知识产生与发展的主要源泉;民族迁徙导致的地理隔离使得传统知识的产生和传承具有独特且明显的地域差异;3)传统知识与民族文化习俗密切相关,充分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内涵。3、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传统知识得到较好的应用,保存情况较好,而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传统知识其利用程度降低,另有许多有推广价值和应用潜力的传统知识仍然有待挖掘;传统知识保护趋于形式主义,当地社区民众参与度低。总体来看,达斡尔族传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形势。4、研究结果还表明,达斡尔族传统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制约因素主要是达斡尔族传统知识传承的方式和条件受限制,当地人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知识认识不足是其内部因素,而法律保障不足、外来文化影响及生物资源减少等则为外部因素。进而提出保护传统知识与促进其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包括: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制度;加强对传统知识经济价值的挖掘和推广应用;通过研究挖掘传统知识的价值,提升传统知识保护意识和参与度。(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9-06-01)
马瑛,罗斌圣,文琦,冯金朝,薛达元[8](2019)在《宁夏红寺堡不同来源地生态移民传统利用食用植物的多样性及其相关知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移民可能对当地社区传统食用植物的资源及其利用知识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凭证标本采集与鉴定,并佐以Jaccard指数定量分析等方法,对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迁入地及其迁出地村落传统食用植物利用知识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6个调查村落共有传统食用植物106种,其中传统粮食作物8科17种、传统栽培果蔬16科44种、野生食用植物22科45种。移民迁入地的传统食用植物种类较其迁出地有减少的趋势。(2)森林区域、黄土丘陵区域和半干旱沙化区域搬迁至红寺堡区的移民在传统食用植物利用方面存在差异。移民迁入地与迁出地生态环境差异越小,传统食用植物知识的保留程度越高。(3)3种不同类型区域的移民,所保留的传统食用植物与传统饮食文化关系密切。传统文化在促进移民的农家种质资源保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深入讨论了不同村落传统食用植物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传统食用植物的定量研究上作出探索,对生态移民的传统食用植物知识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余乐霞[9](2019)在《东乡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大国,因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利用生物资源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很多传统知识面临消失和流失的威胁,对传统知识实施保护并公平分享因利用传统知识所产生的惠益是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东乡族世代居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处,是我国人口偏少的少数民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是东乡族的主要集聚区,东乡族人口占全县人口 87.04%。东乡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与其自然资源和特殊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经济与独特文化,并在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过程中创造出丰富的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东乡族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特征。研究东乡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对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关键人物访谈、样点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东乡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了系统调查、整理和编目,并通过对东乡族与当地汉族庭园植物多样性的对比研究,揭示了东乡族传统知识与庭园植物多样性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东乡族传统知识现状、发展趋势及受威胁因素,为东乡族地区生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提出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整理、编目了东乡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词条299个,其中传统农业遗传资源相关知识词条127个,占42.47%,传统医药相关知识词条100个,占33.44%,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词条42个,占14.05%,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词条21个,占7.69%,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词条7个,占2.34%。2、在整理、编目词条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东乡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在产生、利用和发展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与当地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禀赋相适应;来源于社会与生产实践活动,并基于传统生活方式;体现了经济价值,农牧业应用广泛;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反映了本民族文化特色。3、对东乡族庭园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在两个东乡族传统村落与一个当地汉族村落共随机选取45户进行庭园植物多样性样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植物多样性方面,东乡族村落的植物多样性高于汉族村落,原因是东乡族对饲用植物和药用植物的认知丰富,利用广泛,植物来源较多;在庭园植物用途方面,东乡族庭园主要以食用、观赏为主,汉族庭园仅以观赏为主。研究揭示了庭园植物多样性与东乡族传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东乡族在种植、利用和保存庭园植物多样性的过程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而这些知识和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了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4、东乡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传统农作物遗传资源和传统医药相关知识,50%以上的传统知识已经或正在消失。东乡族传统知识传承的威胁因素包括经济快速发展、多元文化融合、保护措施欠缺、保护积极性低。据此提出,在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提升经济价值意识、保护民族文化、加强科学研究等方面促进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9-05-11)
马志杰[10](2019)在《内蒙古部分地区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各民族人民和地方社区在其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并掌握了许多传统知识、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包括传统方式培育、驯化和持续利用农作物、畜、禽、林木、花卉、水生生物、陆生野生动植物和微生物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创新和实践不仅对当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还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我国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与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与当地生物资源和民族习俗相关的传统知识、技术和做法,形成了丰富和独具特色的传统知识体系。这些传统知识不仅反映了蒙古族社会、文化的发展特点,还维持着农业和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整个生态环境的健康状态。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参与式调查、关键人物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对蒙古族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并以词条为单位,对每一项传统知识从其背景信息、知识详述、传统知识特征以及保护与利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编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特点,对蒙古族传统知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通过样地调查与分析,研究了蒙古族传统草地管理方式对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揭示了传统的草原管理知识对蒙古族畜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此外,针对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发展现状与趋势,结合调查和编目中发现的问题,分析了制约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发展与传承的因素,探讨了蒙古族传统知识的传承和保护策略。本研究的主要结果:1.系统调查和整理了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编目词条397个,其中有关传统选育和利用农作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词条164个(占41.31%);传统选育和利用家养动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47个(占11.84%);传统选育和利用林木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37个(占9.32%);传统保护和利用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111个(占27.96%);传统保护和利用陆生野生动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31个(占7.81%);传统保护和利用微生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7个(占1.76%)。2.在传统知识调查编目的基础上,根据蒙古族地区的气候环境、自然资源、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J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特征:(1)传统知识的形成与当地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高度相关;(2)传统知识源于蒙古族地区长期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3)传统知识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4)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是促进蒙古族传统知识形成的重要因素。3.通过样地比较分析,研究了传统与现代草原管理方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传统与现代管理区的草地植物进行样方调查,共鉴定出传统管理区样地植物32科70属106种,现代管理区样地植物22科44属62种。进而通过对比两个研究地点的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α多样性指数和重要牧草质量评估,揭示了蒙古族传统的草原管理知识对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4.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归纳了影响蒙古族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的制约因素:(1)相关法律政策尚不完善;(2)传统知识传承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3)多元文化可能对蒙古族传统生态意识产生负面影响;(4)环境变化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下降。5.在实在调查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策略:(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蒙古族传统知识的保护;(2)加强挖掘和推广,提高传统知识的经济价值;(3)通过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加强蒙古族传统文化自信;(4)通过工程措施,加强草原生态的保护力度。(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9-05-10)
相关传统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维吾尔传统医药相关知识是我国少数民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对抗疾病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知识经验、医学理论等.本文以叁种维吾尔药用植物为例,在新疆鄯善和伊宁两地发放问卷,调查当地居民对维吾尔医药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1)对维吾尔传统医药知识的认知程度较高的是35~54岁的维吾尔族居民,小于24岁和大于65岁的居民对传统医药不甚关心;(2)新疆阿魏除文献记载具有消积杀虫的功效之外,维吾尔医在临床上多用来治疗风湿疾病;伊犁贝母虽然是常见的维吾尔药材,但其知名度很低;刺山柑对当地居民来说十分熟悉,家庭日常会用来泡酒祛风湿.(3)维吾尔药用生物资源的减少使得传统医药相关知识也面临极大威胁,本文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便更好地利用与传承维吾尔传统医药知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关传统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1].张渊媛.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挑战与对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陈诺,杨京彪,薛达元.维吾尔传统医药相关知识居民认知情况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丁陆彬,马楠,王国萍,何思源,闵庆文.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生物多样性.2019
[4].王国萍,薛达元,闻苡,成功,闵庆文.土族生物资源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19
[5].张渊媛.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及中国应对策略[J].生物多样性.2019
[6].薛达元.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展望[J].生物多样性.2019
[7].黄超.达斡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
[8].马瑛,罗斌圣,文琦,冯金朝,薛达元.宁夏红寺堡不同来源地生态移民传统利用食用植物的多样性及其相关知识的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9].余乐霞.东乡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
[10].马志杰.内蒙古部分地区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