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阐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这一理论体系还包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祖国统一和党的建设等,而邓小平的生产力学说,则又是贯穿整个邓小平理论的中心线索。因此,通过对邓小平生产力学说的探析,可以更好的理解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也才能更进一步把这一思想同中国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宣称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是“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的同时,还特别强调: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表明,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的出现,都是同一定的生产关系相伴存在的,而究竟哪一种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来决定社会的性质,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性质与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无论哪种形态社会的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一切社会、一切国家、一切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发展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任务、第一位的任务也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在1980年就强调,社会主义实行的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生产力标准是衡量我们工作对错、成败的根本标准。因此,邓小平生产力学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而不断发展创新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与时俱进的生产力思想,它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丰富与完善的。它既是对马克思列宁生产力学说及毛泽东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当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与完善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一方面这一生产力学说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及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它更是进一步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重要保证。因此,深入探析研究邓小平生产力学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习近平生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发展[J]. 新西部 2018(33)
- [2].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系列论述的理论价值探究[J]. 科协论坛 2017(03)
- [3].马克思社会生产力学说的现代意义[J]. 求实 2013(07)
- [4].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6)
- [5].马克思生产力学说之数理诠释[J]. 厦门科技 2015(02)
- [6].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实现途径及时代价值[J]. 邓小平研究 2020(05)
- [7].论文艺与经济[J]. 文学评论 2011(06)
- [8].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02)
- [9].文化生产力的多维解读[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7)
- [10].旅游规划生产力的责任审查[J]. 中国城市经济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