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藤黄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活性成分,化学成分,藤黄属,药理机制
藤黄属论文文献综述
费菲,谭红胜[1](2019)在《徐宏喜:开拓藤黄属植物活性成分及药理机制研究的领跑者》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1月17日,拥有《细胞》和《柳叶刀》等知名医学期刊的世界最大科学文献出版社之一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了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榜单共收录1899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徐宏喜继2014年后连续5年入选"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剂学"类榜单。徐宏喜教授长期从事中药研究,近期他接受本刊采访,向我们介绍了其团队近10余年来,针对中国藤黄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刘政泽,刘博[2](2017)在《基于ITS+matK序列探讨部分藤黄属植物的种间亲缘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4个藤黄属物种26份样品的ITS和matK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应用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与最大似然法(ML)和邻接(NJ)系统树分析法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其种间亲缘关系。结果发现,所有藤黄属样品分为四大支且能明显分开,显示出该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物种能够分开,表明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不同的进化方向。木竹子和菲岛福木在我国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ITS+matK序列分析可作为藤黄属植物亲缘关系鉴定的手段。(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3期)
党泽方,谭红胜,付文卫[3](2017)在《LC-MS技术在藤黄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藤黄属植物有着重要的经济及药用价值,一直以来都作为食品和民间药物被广泛使用,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植物化学研究也应用于藤黄属植物,其中,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以其快速、精确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用于藤黄属植物的化学研究。本文根据已发表文献,通过总结LC-MS技术在藤黄属植物化学成分的定性研究、辅助发现新化合物,以及定量研究等方面的应用进展,阐述LC-MS技术在藤黄属植物化学研究中的研究现状,为今后藤黄属植物化学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7年02期)
王丽萍,付文卫,谭红胜,张洪,徐宏喜[4](2016)在《中国藤黄属植物中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酮类化合物是藤黄属植物中的主要特征成分,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在中国藤黄属植物中广泛分布。由于氧化程度、取代基种类、数量和取代基位置的不同,酮类化合物具有多样的结构类型。文章综述了中国藤黄属植物中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总结了该类化合物的分布、提取分离、结构分类、波谱学特征和生物合成途径。(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6年07期)
李西林,张红梅,谭红胜,郑赵情,徐宏喜[5](2016)在《中国藤黄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分类与可持续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藤黄属植物的种类、分类、资源分布及其利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其现存问题及产生原因,并就科学地解决药用物种的保护与药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中国藤黄属植物的药用资源提供借鉴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6年07期)
张莉,蔡双璠,孔思远,谭红胜,徐宏喜[6](2016)在《中国藤黄属植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藤黄属植物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民间用药历史。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该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炎和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酮(Xanthones)、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叁酚(Polycyclic Polyprenylated Acylphoroglucinols,PPAPs)及双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化学成分。文章对中国藤黄属植物的代表性活性成分及药效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充分利用及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6年07期)
李浩浩,张洪,付文卫,谭红胜,徐宏喜[7](2016)在《中国藤黄属植物中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叁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叁酚类化合物(PPAPs)为中国藤黄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类型,其结构新颖复杂,生物活性多样,是目前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结合作者在该领域的多年研究,对该类化合物在中国藤黄属植物中的分布和结构分类、波谱特征、提取分离方法以及生源合成途径进行归纳总结,为中国藤黄属植物中PPAPs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6年07期)
黎平[8](2016)在《藤黄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代谢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藤黄科(Clusiaceae)藤黄属(Garcinia)植物为乔木或灌木,全球约450种。我国有20种,其中13个为特有种;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等热带或亚热带地区。该属植物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如山竹(莽吉柿)是着名的热带水果;云南藤黄、大叶藤黄、岭南山竹子的成熟果实可直接食用。藤黄属植物作为药用植物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医主要将藤黄用于治疗痈疽肿毒、溃疡、湿疮、肿瘤、顽癣、跌打损伤、创伤出血及烫伤。在我国民族地区,傣族、壮族、哈尼族、黎族等广泛使用藤黄属植物作为传统民族药物。然而,当前我国对藤黄属植物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我国产藤黄属植物资源分布、民间相关传统知识记录不完整;我国产的藤黄属植物仍缺少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藤黄属物种的代谢成分分析评价鲜有报道。因此,本课题主要以民族植物学、植物化学、药理学及植物代谢组学等多学科手段来研究藤黄属植物,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研究我国藤黄属植物的代谢成分,(2)发现先导化合物,(3)阐明药效的物质基础,(4)验证和解释传统药物学知识。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有:1.通过民族植物学调查,获得了不同民族地区的人们利用藤黄属植物的信息和用途,主要功能为食用、药用、建筑木材和观赏用途。调查发现大多数藤黄属植物处于野生状态,需加强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采集到藤黄属植物13种(大苞藤黄、云树、长裂藤黄、山竹、多花山竹子、怒江藤黄、岭南山竹子、金丝李、大果藤黄、菲岛福木、大叶藤黄、版纳藤黄、云南藤黄),共42份研究材料。2.对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的果实开展化学成分研究,运用高速逆流色谱和循环制备液相色谱法,快速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oblongifolin C, oblongifolin A, volkensiflavone, GB-1a和β-谷甾醇,其中volkensiflavone和GB-1a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3.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结合斑马鱼模型分析研究大叶藤黄(Garcinia xanthochymus)果实的抗血管生成的活性成分。比较分析了种子、果肉和果皮的70%甲醇提取物抑制斑马鱼胚胎肠下静脉血管生成情况,确定果肉和果皮提取物显示显着活性;其次通过多变量分析(PCA, OPLS-DA),快速鉴定了13个标识性化合物。其中双黄酮类化合物amentoflavone为活性化合物,从分子作用机制证实了amentoflavone抑制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的相关基因Angpt2和Tie-2表达。本研究首次发现双黄酮类化合物对斑马鱼具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首次发现大叶藤黄果实具有抗血管生成的功效。4.运用新的UPLC-QTOF-MSE分析技术快速鉴定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种子提取物的苯甲酮类化合物。通过MSE模式获得碎片离子信息和裂解途径规律,推测已知和未知苯甲酮类化合物,共发现31个峰含有苯甲酮类化合物,其中12个峰含有未知化合物。进一步分离纯化未知目标峰,通过核磁共振、质谱、计算电子圆二色谱等鉴定结构,获得了5个新的多异戊烯基取代苯甲酮类化合物,命名为paucinone E-I(1-5)。药理活性分析表明,paucinone G(3)和paucinone H (4)对人类叁种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 SKBR3,MCF-7)显示良好的细胞毒性,IC50值的范围分别在15.70-23.23 μM和10.34-19.02μM,是潜在的抗乳腺癌药物。运用UPLC-QTOF-MSE研究藤黄属植物中新苯甲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快捷、高效、可行的研究手段。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我国特有种植物金丝李的药用价值。5.比较分析岭南山竹子的枝条、叶片和果实的代谢成分和活性UPLC-QTOF-MS和MSE快速的分析和鉴定了40个化合物,包括9个双黄酮类、17个(?)酮类和14个苯甲酮类化合物,其中15个化合物在该植物中首次报道。热图分析显示这叁类化合物在枝条中含量相对较高,(?)酮类化合物在果实中含量最低,双黄酮类化合物在叶片的含量相对较少。活性实验表明:枝条的提取物较叶片和果实,具有更强的癌细胞(MCF-7)毒活性和显着的抗氧化活性,枝条提取物活性作用可能与其含有较高的(?)酮类化合物有关。6.运用植物代谢组学方法对我国产藤黄属植物的13个种42份样本进行代谢成分分析。确定了分析藤黄属植物超高液相质谱的最佳条件;主成分分析发现,除了栽培的莽吉柿外,其余12个种的代谢成分可分为叁大簇,与《中国植物志》记载的藤黄属植物分类结果有相似性;主成分分析藤黄属植物中的中国特有种与非特有种、可食用与非食用种,其代谢成分均有明显的区别,而药用种和非药用种的代谢成分无明显区别。藤黄属植物的代谢成分与其分布、功能用途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本论文是现代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一个新尝试,强调现代技术手段在民族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尤其以UPLC-QTOF-MS技术主导代谢组学为主,结合植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等手段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利用的藤黄属植物,研究水平涉及植物的某个具体部位、不同部位、同属不同种之间的代谢成分及关联性,并发现了新的活性化合物,支持和验证了民间的用途,表明现代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广阔应用前景。本研究结果为该属植物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科学评价、种质资源收集策略、药材质量控制、化学分类学等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我国藤黄属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6-05-20)
刘政泽[9](2016)在《基于ITS+rbcL序列探讨藤黄属(Garcinia)植物的亲缘关系和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藤黄属(Garcinia)植物是藤黄科(Clusiaceae)的一个重要类群,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非洲南部及波利尼西亚西部。该属植物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尤其是食用和药用价值,它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使用历史。傣族、黎族等民族长期采摘大叶藤黄、岭南山竹子、版纳藤黄的果实食用,傈僳族用木竹子的树皮治疗肠炎、胃溃疡等疾病,畲族用莽吉柿的果核治疗咳嗽。由于其形态相似、亲缘关系不清而存在鉴定方面的难题,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揭示其亲缘关系、探索其分子鉴定,对藤黄属植物的开发利用和种质资源保护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藤黄属植物传统知识的保护和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1、通过民族植物学考察,采用关键人物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获得不同民族利用藤黄属植物的知识。2、采集了16种70份藤黄属植物样品,选择ITS基因和rbcL基因作为DNA条形码片段,通过K2P遗传距离、"Barcoding Gap"、ML系统发育树和NJ系统发育树等分析方法,探究滕黄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系统发育与遗传进化,并为其分子鉴定提供可能。3、通过研究我们发现,ITS+rbcL序列组合能够清楚的区分所有的藤黄属样品,正确鉴定率高达98.43%,此序列组合可以作为藤黄属植物识别鉴定的理想片段。通过种问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得到藤黄属植物种问亲缘关系的结果,云树和岭南山竹子间亲缘关系最近,而长裂藤黄和柠檬藤黄问亲缘关系最远。不同分布区的藤黄属样品分处系统发育树的不同进化支上,推测可能是由于生境的差异引起了不同的进化方向。我国特有种与其它藤黄属样品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可能与其分布区的局限性有关。不同居群的莽吉柿和木竹子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变异,说明它们在我国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同时说明ITS+rbc L序列组合有很好的辨识能力。4、将系统发育树结果与传统分类学相比较,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本研究认为DNA条形码技术可以为传统分类学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补充,弥补传统分类学方法的不足,使植物分类鉴定更加科学更加准确。5、本研究获得了多条NCBI上没有的序列,填补了空白,使这些物种的分子鉴定成为可能。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够涉及更多物种,构建藤黄属植物的条形码数据库,充善其分子鉴定。(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6-05-01)
倪亮,马越鸣,徐宏喜[10](2015)在《藤黄属化合物及其代谢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藤黄属化合物从化学结构上分为呫吨酮类、苯甲酮类、双黄酮类、萜类等,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某些呫吨酮类和苯甲酮类成分具有新药研发前景。本文从藤黄属化合物结构分类、检测方法和代谢物研究概况等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藤黄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14个藤黄属物种26份样品的ITS和matK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应用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与最大似然法(ML)和邻接(NJ)系统树分析法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其种间亲缘关系。结果发现,所有藤黄属样品分为四大支且能明显分开,显示出该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物种能够分开,表明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不同的进化方向。木竹子和菲岛福木在我国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ITS+matK序列分析可作为藤黄属植物亲缘关系鉴定的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藤黄属论文参考文献
[1].费菲,谭红胜.徐宏喜:开拓藤黄属植物活性成分及药理机制研究的领跑者[J].中国医药科学.2019
[2].刘政泽,刘博.基于ITS+matK序列探讨部分藤黄属植物的种间亲缘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7
[3].党泽方,谭红胜,付文卫.LC-MS技术在藤黄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
[4].王丽萍,付文卫,谭红胜,张洪,徐宏喜.中国藤黄属植物中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6
[5].李西林,张红梅,谭红胜,郑赵情,徐宏喜.中国藤黄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分类与可持续利用[J].世界中医药.2016
[6].张莉,蔡双璠,孔思远,谭红胜,徐宏喜.中国藤黄属植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6
[7].李浩浩,张洪,付文卫,谭红胜,徐宏喜.中国藤黄属植物中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叁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6
[8].黎平.藤黄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代谢组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
[9].刘政泽.基于ITS+rbcL序列探讨藤黄属(Garcinia)植物的亲缘关系和分子鉴定[D].中央民族大学.2016
[10].倪亮,马越鸣,徐宏喜.藤黄属化合物及其代谢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