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群田俊(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宜昌443005)
【中图分类号】R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4-0334-02
【摘要】目的了解宜昌市市售酱油卫生质量状况,为整治餐桌污染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按GB2717-2003《酱油卫生标准》的检测项目进行检验与评价。结果共抽检71份酱油,总合格率为87.3%。结论影响酱油卫生质量的主要是理化指标不合格,提示酱油存在假冒伪劣问题,必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关键词】酱油卫生质量理化指标
酱油是中国家庭中使用率较高的传统特色型调味品,在烹调时加入一定量的酱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并使其色泽更加好看,从而增进食欲。酱油具有解热除烦、调味开胃的功效。酱油含有异黄醇,这种特殊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新加坡食物研究所发现,酱油能产生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它有助于养活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其功效比常见的维生素C和E等抗氧化剂大十几倍。用少量酱油所达到的抑制自由基的效果,与一杯红葡萄酒相当。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所有样品均来源于市区超市、食品贸易市场、个体商贩等销售的酱油。
1.2检测方法及评级按标准检测项目为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肠道致病菌、总酸、氨基酸态氮、铅、砷。微生物指标按GB/T4789.22-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调味品检验》、理化指标按GB/T5009.39-2003《酱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按GB2717-2003进行评价。
2结果
2.1检测结果2006年到2009年共检测酱油71份,合格62份,合格率为87.3%。
2.2单项指标结果所有检测项目中,微生物指标均无不合格,5份样品氨基酸态氮指标不合格,1份总酸超标,2份铅含量超标,2份砷含量超标。
2.3各年度酱油检测情况检测结果表明:2006年抽查的17份样品中,2份氨基酸态氮指标不合格;2007年抽查的16份样品中,2份砷含量超标(其中1份总酸超标);2008年抽查的12份样品中,3份氨基酸态氮指标不合格;2009年抽查的13份样品中,2份铅含量超标。
2.4不同项目监测结果微生物指标均无不合格样品,氨基酸态氮、总酸、重金属都有不合格的样品。
3讨论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微生物指标全部合格,氨基酸态氮、总酸、铅、砷都有不合格的样品。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高低,表示酱油的鲜味程度,也是酱油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含量过低,起不到应有的调味目的。酱油中产生的总酸是淀粉在发酵过程中,在米曲霉及乳酸菌、酵母等微生物分泌的各种酶作用下生成的,它属于有机酸,其中乳酸在酱油中约占1.5%~1.6%左右,在总酸含量中约占80%左右,总酸的高低,影响酱油的口感。铅、砷等重金属严重影响人体的认知功能和神经行为的健康发展,铅对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均有毒性作用,长期低剂量摄入砷化物达一定程度,会导致慢性砷中毒,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等。所有的检测结果中,氨基酸态氮的最低含量为0.031g/100mL,总酸最高含量为3.4g/100mL,铅、砷最高含量分别为140mg/L和0.857mg/L,提示酱油生产企业存在假冒伪劣现象,其原因有:(1)市场经济秩序不完善,给生产商提供以次充优的机会;(2)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无视国家相关规定。因此,为了防止劣质酱油流入市场,危及消费者健康,卫生行政执法部门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生产商的法律意识,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骆幼萍,郭文彬,陈志平.2000-2001年泉州市酱油卫生质量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2,9(5):514-515.
[2]王力平.淮安市2000年-2003年酱油监测结果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4,15(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