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

论文摘要

湟水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级支流,湟水流域位于青海省东部,包括西宁市、湟中县、湟源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平安县、化隆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乐都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十个市县。明以前湟水流域的主体民族是少数民族,汉族大多数是明代以后迁入的。湟水河流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除汉族外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多民族长期杂居,藏语及阿尔泰语系语言对汉语方言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特点有:古全浊声母多读不送气音;古端透定见溪群晓匣声母一部分字今读[ts][tsh][s];古端精见组字在齐齿呼韵母前大部分地区端组分立,精见合流,但是在[i]韵母和[i]介音前读音不同,部分地区[i]韵母前端精见合流,读舌尖音,[i]介音前端组分立,精见合流,个别地区端精见完全合流;知庄章组字部分地区知庄章三组合流,一般读[ts]组音,部分地区知二组声母和庄组声母合流,一般读[ts]组音,知三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流读[ts];泥来母基本不混;日母逢开口呼读[z],逢合口呼读[(?)]或读[z];遇摄一等精组字的韵母多读[y]/[y(?)]/[(?)],帮、端、泥组和见系字韵母一般读[(?)];止开三端组、泥组、精组、见系字韵母读[(?)];知庄章组字韵母读[(?)];阳声韵多读鼻化韵韵母,深臻曾梗通摄字部分地方有后鼻韵尾,部分地方读鼻化韵;宕江摄舒声字部分地方合口呼读开口呼;部分地区德陌(麦)三韵字有介音;儿缀音变有儿化和儿尾两种形式,儿尾分布较广泛,儿尾有拼合型和融合型,儿尾多分布于和少数民族语言区的结合部;部分地方有三个声调,三个声调平声不分阴阳;部分地方四个声调,四个声调的地方阳平和去声合并厉害,但是调类还存在。本文重点讨论的是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声母、韵母、声调的历时演变。重要的语音演变有:古全浊声母的演变;中古端、精、见组字在齐齿呼韵母前的读音演变;知庄章组及日母的演变;泥母、疑母、影喻微母的演变;阴声韵的演变;深臻曾梗通摄的演变;中古德陌麦三韵的演变;声调的简化及其原因;儿缀音变的类型和成因。主要的观点有:湟水流域元音高化现象很突出,多数地区[i][u][y]舌尖化为[(?)][(?)][(?)],元音的舌尖化和摩擦化是一种拉链式音变,辅音声母发音时阻塞、摩擦很重,送气音的送气成分很强是导致高化的原因;深臻曾梗通摄多读鼻化韵,少数地区读后鼻韵尾,由于深臻和曾梗通摄合流,所以,鼻尾韵的演化ang快,en慢,与陕西关中不同;部分地区德陌(麦)三韵字带i介音与山西、陕西移民带来的晋语有关;根据知庄章声母的今读,民和、乐都、循化方言可以考虑归入兰银官话。本文选择湟水流域19个方言点进行了全面、深入、详细地考察,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展示该地区方言的语音面貌,并且对一些重要的语言现象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关于湟水流域汉语方言的来源,多认为来源于江淮官话,本文通过与江淮官话及周边方言的比较,对“江淮官话说”提出质疑,并认为本流域方言主要来源为中原官话。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湟水流域的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
  • 1.1.1 地理概况
  • 1.1.2 历史沿革
  • 1.2 湟水流域的语言概况
  • 1.3 国内外关于湟水流域汉语方言的研究现状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现状
  • 1.3.3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研究的不足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价值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价值
  • 1.4.3 研究方法
  • 1.5 方言代表点及发音合作人情况简介
  • 1.5.1 方言代表点的选择
  • 1.5.2 发音合作人简介
  • 第2章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主要代表点音系
  • 2.1 西宁话音系
  • 2.2 湟源县城关话音系
  • 2.3 湟中鲁沙尔镇汉民话音系
  • 2.4 大通县朔北话音系
  • 2.5 大通县桥头镇回民话音系
  • 2.6 循化县积石镇汉民话音系
  • 2.7 乐都县碾伯话音系
  • 2.8 乐都县马厂话音系
  • 2.9 乐都县高店话音系
  • 2.10 平安县平安镇话音系
  • 2.11 互助威远镇话音系
  • 2.12 化隆县巴燕回民话音系
  • 2.13 化隆县甘都回民话音系
  • 2.14 化隆县昂思多汉民话音系
  • 2.15 民和川口汉民话音系
  • 2.16 民和川口回民话音系
  • 2.17 民和马营话音系
  • 2.18 民和甘沟话音系
  • 2.19 民和县塘尔垣回民话音系
  • 第3章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音系与中古音系的比较
  • 3.1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声母与中古声母的比较
  • 3.1.1 古全浊声母的今读
  • 3.1.2 非组声母的今读
  • 3.1.3 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
  • 3.1.4 端精见组声母的今读
  • 3.1.5 泥来母的今读
  • 3.1.6 日母的今读
  • 3.1.7 疑影母的今读
  • 3.1.8 云、以母的今读
  • 3.2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韵母与中古韵母的比较
  • 3.2.1 果摄韵母的今读
  • 3.2.2 假摄韵母的今读
  • 3.2.3 遇摄韵母的今读
  • 3.2.4 蟹摄韵母的今读
  • 3.2.5 止摄韵母的今读
  • 3.2.6 效摄韵母的今读
  • 3.2.7 流摄韵母的今读
  • 3.2.8 咸山摄韵母的今读
  • 3.2.9 深臻曾梗摄韵母的今读
  • 3.2.10 宕江摄韵母的今读
  • 3.2.11 通摄韵母的今读
  • 3.3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声调与中古声调的比较
  • 第4章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声韵调的演变(上)
  • 4.1 古全浊声母的读音和演变
  • 4.1.1 古全浊声母的演变
  • 4.1.2 全浊塞音、塞擦音的读音
  • 4.1.3 全浊声母读音今读分析
  • 4.2 中古端、精、见组字在齐齿呼韵母前的读音演变
  • 4.2.1 中古端精见三组声母在齐齿呼韵母前的分混类型
  • 4.2.2 端精见组字读音演变的时间顺序
  • 4.2.3 端精见组齐齿呼字读音的演变过程
  • 4.3 知庄章组及日母的演变
  • 4.3.1 知庄章组的演变
  • 4.3.2 知系字读唇齿音[f]、[v]的现象
  • 4.3.3 日母字的演变
  • 4.4 泥母、疑母、影喻微母的今读和演变
  • 4.4.1 泥母、疑母和影母
  • 4.4.2 疑影喻母合口和微母
  • 第5章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声韵调的演变(下)
  • 5.1 阴声韵的读音和演变
  • 5.1.1 果摄
  • 5.1.2 假摄
  • 5.1.3 遇摄的演变
  • 5.1.4 蟹止摄的分混
  • 5.2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高元音的摩擦化及以高化为主的拉链式音变
  • 5.2.1 [i]的舌尖化
  • 5.2.2 [u]的摩擦化
  • 5.2.3 [y]的舌尖化
  • 5.2.4 以单元音韵母高化和复元音韵母单音化为主的拉链式音变
  • 5.3 阳声韵的演变
  • 5.3.1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阳声韵演变的基本情况
  • 5.3.2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深臻曾梗通五摄舒声字韵母的合流
  • 5.3.3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鼻韵尾的合并和消失
  • 5.3.4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宕江摄舒声字无[u]介音现象
  • 5.4 中古曾梗深入声德陌(麦)三韵的读音演变
  • 5.4.1 中古德陌(麦)三韵在湟水流域汉语方言中的读音
  • 5.4.2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德陌(麦)三韵字i韵尾的产生
  • 5.4.3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德陌(麦)三韵字带i介音现象
  • 5.5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声调的演变
  • 5.5.1 声调类型和分布
  • 5.5.2 调类演化
  • 5.5.3 声调简化的原因
  • 第6章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共时音变
  • 6.1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的中和调
  • 6.1.1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中和调的表现形式
  • 6.1.2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中和调的特点
  • 6.2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儿缀音变
  • 6.2.1 儿缀类型
  • 6.2.2 儿缀变调
  • 6.2.3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儿缀音变成因思考
  • 第7章 从语言接触看湟水流域的汉语方言
  • 7.1 有关湟水流域的语言接触
  • 7.2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接触音变——语言替换
  • 第8章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与周边方言的语音比较
  • 8.1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
  • 8.2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地图
  • 8.2.1 古开口庄组、知组二等、章组止摄字读音分布
  • 8.2.2 知系合口呼字读音分布
  • 8.2.3 端精见组字在[i]韵母前的读音分混分布
  • 8.2.4 "我"字读音分布
  • 8.2.5 蟹开一二与假开三章日组字读音分混分布
  • 8.2.6 曾开一、梗开二帮组入声字今韵母读音分布
  • 8.2.7 "哥、剥、各"读音分布
  • 8.2.8 宕江摄舒声合口呼字读音分布
  • 8.2.9 深臻曾梗通摄舒声字读音分布
  • 8.2.10 调类分布图
  • 8.3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与周边汉语方言的语音比较
  • 8.3.1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与兰银官话金城片的语音比较
  • 8.3.2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与中原官话秦陇片的语音比较
  • 8.3.3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与中原官话陇中片的语音比较
  • 第9章 论湟水流域汉语方言的形成
  • 9.1 历史上的移民对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形成的影响
  • 9.2 湟水对本地汉语方言形成的影响
  • 9.3 历史上的行政归属对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形成的影响
  • 9.4 多民族共存一体的格局对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形成的影响
  • 9.5 从语音特点看湟水流域汉语方言的形成
  • 9.6 "江淮官话说"质疑及湟水流域汉语方言形成之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俄罗斯汉语传播动因及模式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6)
    • [2].美国华裔子女汉语继承语教育现状与问题[J]. 比较教育研究 2019(12)
    • [3].“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南亚国家汉语推广策略[J]. 西部学刊 2019(21)
    • [4].人民本位:瞿秋白汉语规划的基本特征[J]. 名作欣赏 2020(11)
    • [5].留学生高级汉语综合课课程研究现状与展望[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0(01)
    • [6].孔子学院发展中的“汉语+”和“+汉语”[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0(01)
    • [7].国际生汉语网络流行语的习得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8].汉语复句研究回顾与展望[J]. 绥化学院学报 2020(05)
    • [9].中亚地区汉语传播现状浅析[J]. 文化产业 2020(06)
    • [10].“满式汉语”及其他——答戴昭铭先生之五[J]. 满语研究 2020(01)
    • [11].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认同研究[J]. 文学教育(上) 2020(09)
    • [12].浅谈如何进行汉语国际教学中“敏感问题”的跨文化沟通[J]. 国际公关 2019(11)
    • [13].汉语方言文白异读研究述评[J]. 北极光 2019(10)
    • [14].3-5岁汉语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7(11)
    • [15].汉语的百年沉浮[J]. 华夏文化 2018(02)
    • [16].汉语请求行为潜层内容类别初探[J]. 文化学刊 2018(07)
    • [17].新媒体环境下汉语生态的优化与保护[J]. 新媒体研究 2016(23)
    • [18].俄、汉语数词语用意义的对比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19].印尼学生汉语习得的偏误类型和成因[J]. 海外华文教育 2017(01)
    • [20].基于对比的对泰汉语助动词研究[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7(02)
    • [21].“一带一路”战略下汉语国际传播探索与思考[J]. 传播力研究 2017(03)
    • [22].日据时期朝鲜汉语官话会话书《增补改正汉语独学》音系标记[J]. 东疆学刊 2017(03)
    • [23].东南亚汉语传播与政治生态适应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4].学好汉语才回家[J]. 孔子学院 2017(04)
    • [25].汉语重数[J]. 中国行政管理 2017(09)
    • [26].汉语与南亚语关系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J]. 百色学院学报 2017(04)
    • [27].浅析大众传媒在汉语国际化历程中的推动作用[J]. 新闻世界 2015(08)
    • [28].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翻译方法[J]. 山西青年 2020(02)
    • [29].汉语 “水”[J]. 福建文学 2020(04)
    • [30].藏区小学汉语实践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 科幻画报 2020(05)

    标签:;  ;  ;  ;  ;  

    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