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对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部分技术运动学参数的分析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 闫晓军
导师: 曲淑华
关键词: 技术分析,女子跳高,小腿地面角
文献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但曾经是优势的跳高,近些年却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甚至可以说滑落到了历史的低谷,在亚洲也失去了霸主地位。本文通过查阅1980~2004年间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动态,收集国内外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技术指标;拍摄实地比赛录像获得我国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技术资料,对她们的技术进行分析比较。期待找出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技术中存在问题的答案,并给予我国现役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如景雪竹、蒋海燕等提供技术理论依据,使她们能够在今后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同时为使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尽快走出低谷尽微薄之力。本文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技术数据讨论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目前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H1高度已达到1.22~1.25m之间,比较上一代女子跳高运动员H1的1.15m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和世界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H1高度1.35m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影响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H1高度的主要技术因素是摆动蹬伸技术动作不够积极、臂和腿的摆动配合不协调。2.我国目前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上一代运动员相比有了较大提高,起跳角度基本合理。说明我国跳高训练近几年对助跑速度的训练比较重视,效果明显。3.我国目前大部分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H2高度与世界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还有一定差距,是我国优秀运动员可以挖掘的潜力。合理地利用助跑速度,不断完善起跳技术,尽力提高H2的高度,是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今后训练的主攻方向。4.通过跳高助跑倒数第二步脚触地时小腿地面角变化的比较,发现此角度较大时,有利于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积极加速,使身体重心快速前移,到达最佳起跳位置,完成快速起跳。这一指标可以作为分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重要参数,应引起重视对这一角度的分析。5. B组运动员与A组运动员相比,在腾起垂直速度、最后两步的积极加速、小腿地面角、摆动臂腿速度等方面存在差距,使她们的H2的高度明显小于A组运动员。这是我国目前一般水平女子跳高运动员与优秀运动员的主要差距,应在今后的训练中逐步解决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跳高技术的发展
1.2.2 背越式跳高技术分析
1.2.2.1 助跑技术
1.2.2.2 起跳技术
1.2.2.3 过杆技术
1.3 世界女子跳高发展趋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拍摄法
2.2.3 数理统计
2.2.4 对比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H_1、H_2、H_3 技术指标的总体分析
3.1.1 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影响H1 数值的指标分析
3.1.2 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影响H2 数值的指标分析
3.2 AB 两组运动员与我国上一代运动员和国外优秀运动员技术比较
3.2.1 B 组运动员与上一代运动员三个高度指标的比较
3.2.2 国内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三个高度指标的比较
3.3 助跑倒数两步技术指标分析
3.3.1 两组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水平速度的分析
3.3.2 两组运动员倒数第二步触地瞬间小腿地面角的分析
3.4 运动员起跳摆动技术分析
3.4.1 摆动技术的重要性
3.4.2 对起跳腿着地时重心水平速度、臂、摆动腿摆动角速度的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5 致谢
6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运动员各参数原始数据表
发布时间: 2007-12-27
参考文献
- [1].中外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跳高技术的对比分析[D]. 王君鹏.河北师范大学2013
- [2].北京市体校少年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指标体系研究[D]. 张建新.首都体育学院2010
- [3].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研究[D]. 陈烨.山西大学2012
- [4].对现阶段中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部分训练因素的分析与研究[D]. 付太山.北京体育大学2006
- [5].四川省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研究[D]. 赵崇良.成都体育学院2017
- [6].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时间控制研究[D]. 杨炳伟.北京体育大学2009
- [7].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相关分析[D]. 吴双双.北京体育大学2012
- [8].我国女子优秀跳高运动员顾碧威、沈勤莉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D]. 毛旭江.浙江师范大学2006
- [9].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 梁美富.北京体育大学2015
- [10].山西省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冬训负荷特征研究[D]. 程贺兵.山西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 崔连红.苏州大学2007
- [2].对现阶段中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部分训练因素的分析与研究[D]. 付太山.北京体育大学2006
- [3].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 兰文婷.山西大学2007
- [4].影响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高度的主要相关因素及提高途径的研究[D]. 郭春锋.武汉体育学院2008
- [5].对我国部分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及主导因素特征的分析与研究[D]. 王正遵.山东师范大学2007
- [6].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摆动腿支撑技术和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 闫之朴.山东师范大学2004
- [7].影响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D]. 闫洁.西北师范大学2005
- [8].我国女子优秀跳高运动员顾碧威、沈勤莉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D]. 毛旭江.浙江师范大学2006
- [9].我国部分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起跳及过杆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 陈丽波.苏州大学2006
- [10].对我国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速度素质及其训练手段的初步探讨[D]. 吴敏.北京体育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