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伟
摘要:“语感教学法”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语文教学新体系。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完成了语文教育理论建设,深化了语文教育改革,提高了语文教育效率。语感能力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在语感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不无困惑。本文从听话中具体提出了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从而探索新的语感能力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语感;语感能力;培养;策略
一、语感为主的语文教学
语感为主的语文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对优秀作品“据言寻义”、“神入文,文入心”的“涵咏体察”和“知入知出”。它重在学生对言语作品的心灵感受,是教师对言语作品的心灵感受与学生对言语作品心灵感受的有机互动。在感受言语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受教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语感教学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创造精神。
语感教学是通过优秀言语作品作为中介,这些优秀作品渗透着作者的主体生命、人格精神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展现着丰富的想象、动人的节奏、变换的意象。它无不激发学生的爱好、兴趣、需要的动机和情趣,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成长发展和创造的愉快。
语感教学融进了学生的知、情、意、理,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更有利于为“立人”服务。语感教学倡导开放的教学,它向生活开放、向心灵开放,因为领悟作品离不开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以言语为对象对人全方位素质的培养是语感教学的最终目的。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
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二、语感教学的原则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培养语感过程中要坚持如下原则:教师指导和主体能动参与相结合原则;实践与感受原则;生活与语感培养相结合原则;情感参与原则;促进个性发展的原则。
为论述的方便,我们重点从听话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上适当谈一谈语感能力的培养。
现代语言教育理论家高度重视“听”在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中的作用。有关语言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在人们日常的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不言而喻,“听”在生活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发展,“听”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信息、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对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在自觉对用普通话表达的言语对象反复听的实践中,将母语的口语规律以知识化的形式进行内化,转换自己“听”的语感图式,提高语感能力,使主体在一瞬间利用记忆储存的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接受言语音波,理解话语并评判话语。
三、强化课堂言语的师范作用,让学生在“听”的感受中获得语感
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够动听的明晰的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作为语文教师其言语对学生的听话能力影响极大。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描述性言语能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丰富感知,加深印象,并受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抒情式言语要做到真挚诚恳,以情动人;论证式言语要做到言语富有逻辑,论点明确;说明式言语要做到简洁、准确等。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影响很大,实践证明:学生受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情、言之有趣的教学语言的长期熏陶,会逐步产生对语言的浓厚兴趣,并进一步掌握灵活运用语言的本领。反之,教师说话吐字不标准,学生就会照念,教师说话有毛病,学生也会跟着模仿,从而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说话水平,给学生做好示范。
四、精心准备听话材料,进行科学的听话练习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听话练习时,要精心准备听话材料,并根据中学生听力发展的特点科学练习。选择的言语材料要求真实自然,有实际意义,并且有可理解性,适当的速度和难度也要有所要求,但要以学生能基本听懂为前提。另外,还要求听读材料尽可能多样,训练点要多放在辨义、综合感知理解方面。教师要从提升语感的角度要求学生能感知和理解具体言语中的词,在通过言语感知形成表象之后,寻找存储在表象下面的语法和语义信息;能感知理解整个句子的结构;能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整体领悟话语的内容,并能抓住言语的重点和关键细节。在“听”的过程中既要有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直接参与,又要结合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并把二者渗透其中。
五、优化学生心理环境,培养良好的听话习惯
教师在引导学生听话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造良好的情景氛围。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才能去认真地听。教师要注意听话时间,不宜过长,尽可能做到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以减轻学生疲劳。
另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话习惯很重要。如听话要专心;听到有价值的东西要记下来;听话时要结合思考,以便发现其深层的内容或存在的错误;听了结构混乱、语无伦次的话要重新组合等。
总之,人总是脱离不了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在开放的背景下去听话。北京曾进行过关于“对学生语言影响最大的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依次是同学、广播电视、家里人与语文教师。这一结果表明,语文课的生命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走语文课与生活相结合的道路是语言学习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