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读学校“学习障碍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

浅谈工读学校“学习障碍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

(黔南州启航学校,贵州黔南558000)

摘要:工读学校是义务教育的有益补充,属于特殊教育的基本范畴,是主要针对心理偏离常态、行为上有轻微违法行为的青少年,也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矫正的特殊学校。这些“问题学生”类型较多,本文就“学习障碍型”问题学生的一般表现、成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多途径提出教育转化的有效措施,潜移默化中摘掉“问题学生”的标签,使他们重塑美好心灵、拥有健全人格,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工读学校;“学习障碍型”问题学生;教育转化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专门教育被定位为“义务教育的基本补充”,属于特殊教育的基本范畴,是主要针对心理偏离常态、行为有偏差或有一些轻微违法行为的青少年,也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矫正的学校。其主要是承担为学校、家庭、社会服务的职责。进入专门学校的青少年不是犯人,而是学生。由于这些学生的特殊性,更考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和智慧。

一、“学习障碍型”问题学生的一般表现

“学习障碍型”问题学生品德上一般没有大问题,初期表现为厌学,不喜欢听课,作业不认真或不交作业,于是就转移视线,成为所谓的“网络高手”,整天迷恋网络,沉迷于游戏世界,最后发展到逃课、辍学,在外界诱惑下误入歧途。

二、“学习障碍型”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

这类学生之所以发展到进入工读学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以下原因:一是孩子先天智力比一般同龄人稍差些,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及时帮助,最终自暴自弃;二是孩子的亲生父母或者监护人迫于生计,疏于管理,长期在外务工,孩子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而行为走偏时又得不到及时矫正;三是学校教育急功近利,没有关注全体学生,老师眼中只有“分”,只培“优”,不辅“差”,造成学生长期失败感,以至于因自卑而放弃学习;四是孩子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其健康成长,这类孩子跟监护人居住在所谓的“贫民窟”,诸如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冲击了孩子的“三观”。《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个孩子需要良好成长环境例子。

三、“学习障碍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

1.家校合作,协同共育

“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是繁杂和多元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孩子长期生活在不良的环境中所造成的,是家长们“不正确”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很多问题青少年追根究底就是从小生活在充满责骂声和家庭暴力中长大,在挫败和迷茫中度过的。就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2016年12月12日,习总书记参加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也强调:“希望大家注重家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要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古人说“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也就是说爱孩子一定要教孩子,一定要有好的方法。如果没有好的方法或者不妥当,那就是等于害孩子了。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保持一致性,建立协同机制,真情沟通、协同共育。

2.多渠道,全面开展德育工作

(1)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好习惯。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孔子也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学习障碍型”问题学生之所以不爱学习,就是小的时候没有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鲁迅先生,他从小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的叮嘱自己任何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的坚持下去就形成了习惯。纵观历史,但凡有成就的人,都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对“学习障碍型”问题学生日常管理要有严格要求,来不得半点马虎。

(2)德育渗透于每个学科教学之中,抓好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的教材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及时把握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循序渐进,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尊重学生人格和个体差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重塑学习的信心。工读学校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也是不爱学习的学生,他们很多都非常敏感,通过与这些孩子相处、交流时,我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抵触心理,但当你放低姿态,以朋友聊天的方式与其交谈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时间长了,他们会和你无所不谈,变被动为主动。因此,我认为在做这类学生思想工作时一定要放下师长的架子,尊重学生人格,时刻记住他们是缺乏关爱、缺少关注和被忽视的群体。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还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就对着这些镜子学习做人,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3.重塑心灵,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工读学校提高教育转化成效的强有力保障。工读学校得学生是一个心理偏离常态的群体,他们内心敏感、脆弱,又正值青春叛逆期,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由心理咨询师担任教师,使孩子们自己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调适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心态,克服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学会适当的减少内心压力,调节情绪。最终实现拥有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健康快乐成长的目的。

4.强化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文化育人是工读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文化的本质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濡染与熏陶,提升人格。文化的感染力在于对“问题学生”内心想的熨帖,为此,工读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与尝试,打造有特特色的高尚的学校文化。

通过对工读学校“学习障碍型”学生教育转化的探究,我再次感受到了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深知:“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道理。“问题学生”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家庭和谐,事关社会和谐,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是“害了病的花朵”,更需要全社会的精心养护和治疗。做好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2]周洪宇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9

作者简介:韦丽娟(1982.05-),女,民族:水族,贵州都匀人,当前职称:中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矫治。

标签:;  ;  ;  

浅谈工读学校“学习障碍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