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

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

论文题目: 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音乐学

作者: 王小龙

导师: 江明敦

关键词: 稳态,主体曲牌,常备片语,材料稳态,结构稳态,旋律稳态,口传文化

文献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属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研究领域。旨在解决中国传统音乐“稳态特征”“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以“扬州清曲”为个案作为解决这一疑惑的先导。医此,首先从形态分析的角度,弄清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的内涵,即音乐形态中不变(稳定)的质素;进而,探究这些稳定质素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论文第一、二两章以扬州清曲的两个主体曲牌[满江红]和[南调]为分析对象,采用谱例比较、范式描写、抽样统计等定量与定性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这两个曲牌的结构内部特征和不同场合下的应用状况作了详细深入的考察,结果发现: 1.这两个曲牌的结构内部,是由许多层次不等的重复材料“常备片语”构成的,比如,[满江红]的结构材料:动机层面(尾腔)、乐汇层面、乐句层面(间奏)直至乐段层面(第二段、第三段)都有这样的“常备片语”被屡次重复使用。成为[满江红]的主要构成材料。[南调]的情况也与此类似。笔者称之为“材料稳态”。 2.两个曲牌在不同的运用场合下,所呈现出的不是随不同的场合作结构上的调整,而是保持结构的稳固不变。比如[满江红]保持着其三段131小节以及每个乐句的固定长度不变,其调式调性、衬字乐句、器乐间奏与开始句、结束尾腔都在相同的位置保持不变。[南调]除了具有[满江红]保持结构长度规模以及调式调性等特征不变之外,它的旋律进行在各种不同场合也近乎一致。笔者称结构稳定的情形为“结构稳态”,称旋律近似的情形为“旋律稳态”。 3.因为这两个曲牌有上述稳态特征表现,特别是根据其“结构稳态”“旋律稳态”特征,可以推知其历史遗存的稳定性,因此,文章由此出发,分别考察了两个曲牌的“近亲”和“远亲”,在其间找到了一些音乐形态上的共同不变的因素,并进而认为这些共同因素是同名明清俗曲的历史音乐形态。 论文第三章从口传文化独特的传承方式考察中,追寻了扬州清曲这些稳态特征的形成缘由,认为“材料稳态”是由口传文化的一般特性决定的:而“结构稳态”则是由扬州清曲传承中独特的规约性机制,即以“曲会”等作为扬州清曲严格规范的传承方式、以及传承中对“板眼”、“摆字”等艺术要素的严格强调等因素造成的。论文进而认为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音乐“高文化特点”的体现之一。由此,使得“曲调考证”这一命题成为可能。

论文目录:

导言

一、研究动机

1.本文研究主旨

2.研究“稳态特征”的动机

3.选取扬州清曲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二、解题

1.扬州清曲

2.稳态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领域研究情况综述

1.近年来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研究管窥

2.近年来明清俗曲音乐研究情况综述

3.扬州清曲研究情况综述:资料搜集方面/研究文献/其他

4.口头程式理论及其在中国传统文艺研究中的运用

四、关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使用材料的说明

五、论文前期准备工作简介

六、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七、论文部分术语说明

第一章 主体曲牌[满江红]的音乐形态

第一节 完整[满江红]曲牌的音乐结构分析

第二节 相同演唱者在不同曲目中演唱的[满江红]

第三节 不同演唱者在相同曲目中演唱的[满江红]

第四节 不同演唱者在不同曲目中演唱的[满江红]

第五节 更广范围的考察[满江红]

1.南京白局中的[满江红]

2.清淮小曲中的[满江红]

3.盐城牌子曲中的[满江红]

4.海州牌子曲中的[满江红]

5.徐州丝弦中的[满江红]

6.江南牌子曲中的[满江红]

7.民间器乐曲中的[满江红]

第六节 更广范围的考察[满江红](续)

1.湖南丝弦中的[满江红]、[淮调]

2.河南鼓子曲中的[满江红]

3.安徽淮词[满江红调]

第七节 本章小节

第一章 谱例

第二章 主体曲牌[南调]的音乐形态

第一节 [南调]的音乐结构形式

第二节 不同人演唱相同曲目中的[南调]

第三节 相同演唱者演唱不同曲目的[南调]及不同时候演唱相同曲目的[南调]

第四节 不同演唱者演唱不同曲目中的[南调]

第五节 更广范围的观察[南调]——江苏其它牌子曲类曲种中的[南调]

第六节 更广范围的考察[南调](续)

1.湖北长阳南曲中的[寄生]

2.单弦牌子曲中的[寄生草]

3.四川清音中的[寄生草]

4.广西文场中的[寄生草]

5.昆曲中的[寄生草]

第七节 本章小节

第二章 谱例

第三章 扬州清曲传承机制考察——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形成缘由探析

第一节 “口传心授”是扬州清曲基本的传承方式

1.艺人的回忆

2.口传音乐的形态特征——根据“口头程式理论”作出的推导

第二节 书面形式在扬州清曲传承中所起的作用

1.辅助记词

2.辅助记曲

第三节 扬州清曲音乐传承中的规约性机制

1.“曲会”——严格规范的传承机制

2.强调“板眼”、“摆字”

第四节 扬州清曲传承中积沉审美取向:尊重传统 保守求稳

1.清曲艺人艺术观的表现种种

2.两种不同文化类属之间的思想冲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上)》所载扬州清曲套曲曲牌接续规律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下)》所载扬州清曲套曲曲牌接续规律

附录二 采访时间地点列表

附录三 部分采访记录稿

1.聂锋采访记录(2003年8月18日)

2.张寿宏采访记录(2004年12月4日)

3.陆宝珍采访记录(2005年1月28日)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1-14

相关论文

  • [1].江浙琴派溯流探源[D]. 戴微.上海音乐学院2003
  • [2].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D]. 金桥.上海音乐学院2003
  • [3].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及其音乐研究[D]. 崔玲玲.中央音乐学院2004
  • [4].太湖地区民间信仰音乐研究[D]. 戴宁.上海音乐学院2004
  • [5].中国汉民族戏曲声腔类属研究[D]. 姚艺君.福建师范大学2005
  • [6].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D]. 觉嘎.上海音乐学院2005
  • [7].论勃拉姆斯音乐的创新[D]. 周炜娟.上海音乐学院2005
  • [8].论南宋音乐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及其历史定位[D]. 王菲菲.上海音乐学院2006
  • [9].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 相西源.上海音乐学院2005
  • [10].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在上海的嬗变同异概观[D]. 阮弘.上海音乐学院2006

标签:;  ;  ;  ;  ;  ;  ;  

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