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语言学对比研究 ——以“hand”和“手”为例

英汉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语言学对比研究 ——以“hand”和“手”为例

论文摘要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语言的一大特色。人们掌握大约三千个左右的高频词汇,就可以满足日常表达的需要。一般说来,一个词首次出现时只有一个词义。在进一步认识解释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原有词汇的语义明显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增加新的词汇,一种是赋予已知词汇新的意义。增加新词汇意味着增加大脑的记忆负荷,而赋予已知词汇新的意义既不会增加大脑记忆词汇的负担又满足了表达的需要,是一种既经济又方便的途径。一词多义由此产生,却也成了外语学习者必须面对的个难点。例如:一个句子中有n个单词,每个单词有m个意思,那么理论上说来,这个句子就有n×m个意思。多年来,一词多义一直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及研究者们的关注。了解英汉语言一词多义的形成机制,更好的掌握多义词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先介绍了一词多义的研究背景,归纳总结了一词多义等重要的相关概念:一词多义是指存在于同一词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而又有关联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简单回顾了已有形式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和认知语言学关于一词多义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形式主义学派对多义词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构主义学派虽然为多义词和词义转变现象的分析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工具,但对其深层的认知机制并无论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工具,人们可从外部世界、主观世界以及文化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多义现象。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范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一词多义的内部结构出发,构建自己的研究框架,从多个角度对一词多义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多义词基本义和延伸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找出多义词的意义拓展机制,指出范畴化、借代和隐喻是多义词意义拓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本文以"hand"和“手”为例,比较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相同基本义的两个词在延伸义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该词的义项分布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其词义拓展方式都具有辐射和连锁相结合的趋势;且各义项以转喻或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组成了一张相关的语义网,“手”这基本人体词的多项语义分布反映了人类在不同语言背景下认知和语义发展中共有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多义词的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运用隐喻、转喻等手段来有效地将各义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的掌握多义词汇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Word and meaning
  • 1.2 Polysemy
  • 1.2.1 Definition
  • 1.2.2 Polysemy and homonymy
  • 1.2.3 The process of polysemization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The formalistic approach to polysemy
  • 2.2 The structuralistic approach to polysemy
  • 2.3 The view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Polysemy Studies
  • 3.1 Image schema
  • 3.2 Categorization
  • 3.3 Conceptual metaphor
  • Chapter Four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Polysemy
  • 4.1 Image schema
  • 4.1.1 Embodied image schemas and transformations
  • 4.1.2 The extension of meanings in spatial category
  • 4.1.3 The sense extension from spatial category to abstract category
  • 4.2 Categorization
  • 4.2.1 Prototype shift
  • 4.2.2 Prototype split
  • 4.3 Metonymy and metaphor
  • 4.3.1 Metonymy:fundamental process of polysemization
  • 4.3.2 Metaphor:deep mechanism of polysemization
  • Chapter Fiv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lysemes of the Word"Hand"in English and "手"in Chinese
  • 5.1 The similar semantic category of"hand"corpora
  • 5.1.1 The original meaning of"hand"and"手"
  • 5.1.2 The motion of hand
  • 5.1.3 The meaning of"help"
  • 5.1.4 The meaning of"power and control"
  • 5.1.5 The meaning of"aspect and side"
  • 5.1.6 The meaning of"person"
  • 5.1.7 The meaning of"manual worker/member of a ship crew"
  • 5.1.8. The meaning of skill,tactics,means and etc
  • 5.1.9 The meaning of handwriting
  • 5.1.10 The meaning of number
  • 5.1.11 The meaning of quantity
  • 5.2 The varieties of semantic category
  • 5.2.1 Things similar to"hand"in form or function
  • 5.2.2 The meaning of"寸口"in Chinese
  • 5.2.3 The meaning of"handcuffs,fetters or chains"in Chinese
  • 5.2.4 "手"used in stead of"首"
  • 5.3 Conclusion of the semantic comparision
  • Chapter Six PoIysemous Mechanism of"Hand"in English and"手"in Chinese
  • 6.1 The prototype of"hand"
  • 6.2 From part to whole:"hand"for the person
  • 6.3 Image schema transformation:the motion of"hand"
  • 6.4 The action of people
  • 6.5 Resemblance metaphor
  • 6.6 "Hand"as an approach
  • 6.7 "Hand"as a container
  • 6.8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
  • 6.9 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polysemes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 7.1 Contributions of the thesis
  • 7.2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and learning
  • 7.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 Bibliography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部反映生态语言学最新进展的权威论著——《劳特利奇生态语言学手册》述评[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04)
    • [2].“国际认知语言学前沿课题讲座”系列丛书书讯[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06)
    • [3].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6)
    • [4].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史蒂芬·考利教授访谈录[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5].《如何用R作语言学研究:数据探索与统计分析》评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05)
    • [6].生态语言学研究从这里走向世界——第四届国际生态语言学研讨会综述[J]. 中国外语 2020(01)
    • [7].语言学的温度[J]. 汉字文化 2020(05)
    • [8].佛教传播与语言变化——第十四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J]. 古汉语研究 2020(01)
    • [9].语言生态化研究及生态语言学的两个转向[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10].书讯:《认知语言学十讲》[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3)
    • [11].《语言学基本理论》之初探——《需要遵循的原则》评介[J]. 汉字文化 2020(07)
    • [12].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基于历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的学术成果分析[J]. 文化学刊 2020(06)
    • [13].生态语言学背景下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困境与措施[J]. 海外英语 2020(14)
    • [14].论语言学引发的工业生态环境思考——评《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与我们信奉和践行的故事》[J]. 材料保护 2020(07)
    • [15].语言学国际学术期刊论文选[J]. 上海翻译 2020(05)
    • [16].互联网背景下语言学的新发展——评《网络与新媒体文学》[J]. 中国科技论文 2020(10)
    • [17].从机械语言学到有机语言学[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03)
    • [18].社会认知语言学[J]. 现代外语 2019(03)
    • [19].体认语言学发凡[J]. 中国外语 2019(06)
    • [20].关于高校声乐教学中语言学的重要性[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23)
    • [21].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2007-2016年期刊文献的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4)
    • [22].《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语言学要义》述评[J]. 外文研究 2016(02)
    • [23].《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与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评介[J]. 现代外语 2016(06)
    • [24].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J]. 价值工程 2016(36)
    • [25].古印度语言学中的现代意识[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4)
    • [26].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 中国培训 2017(04)
    • [27].生态语言学视阙下的网络流行语[J]. 高教学刊 2017(04)
    • [28].国内外批评话语分析和认知语言学融合研究综述[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06)
    • [29].“第九届演化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征集论文(第一号通知)[J]. 当代语言学 2017(01)
    • [30].论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 才智 2017(10)

    标签:;  ;  ;  ;  ;  

    英汉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语言学对比研究 ——以“hand”和“手”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