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胃脘痛是指患者以脘腹疼痛为主要症状,多同时伴有脘腹痞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等症状的一种临床常见病证。起病之初,多由情志郁结、肝逆犯胃、饮食寒暖失调、劳损脾胃中气而致;病久则可气郁化火,或聚涎生痰,或留瘀伤络,或损其阴津,或伤其阳气,即成缠绵难已之疾。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胃脘痛的典型表现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众多的中医古籍中相关记载比比皆是,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预防调摄以及护理、康复等,中医学均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充分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在全面系统搜集历代有关胃脘痛病证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胃脘痛病证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术发展特点,深刻揭示了胃脘痛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对现代医家诊治胃脘痛证的经验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力图全面反映现代中医学家诊治该证的学术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不仅为临床辨治胃脘痛病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诊治经验,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胃脘痛病证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病名源流考辨、古代医家论治、现代医家论治和相关问题探讨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将胃脘痛病名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厘清了胃脘痛从症状名到病证名的发展脉络,并将与其相关或类似病名进行辨别分析。第二、三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用断代史的方法,分别对先秦至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特点、胃脘痛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括与分析,重点研究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与胃脘痛相关的重要医学文献,内容涉及胃脘痛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特点、预防调护等。之后系统整理总结了现代医家胃脘痛辨证治疗的经验和方法。第四部分,就胃脘痛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尤其是将几种少为今人所用的辨证思路与方药进行论述,以开拓与丰富胃脘痛的辨证论治思路。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1 胃脘痛的病名源流概述1.1 胃脘痛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1.1.1 唐以前心痛与胃脘痛混称1.1.1.1 《黄帝内经》1.1.1.2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1.1.1.3 晋唐时期医学文献1.1.2 宋金元时期胃脘痛独立一门,病名得以确立1.2 胃脘痛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1.2.1 胃脘痛与心痛1.2.2 心下痛1.2.3 九种心痛2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对胃脘痛的认识2.1 胃脘痛认识的初步形成2.1.1 胃脘痛的病因病机2.1.2 胃脘痛病位的确立2.1.3 治法方药的开创2.2 《黄帝内经》对胃脘痛的认识2.2.1 关于痛证2.2.2 《内经》中有关胃脘痛病因病机的阐述2.2.3 最早记载胃脘痛的针刺治法2.3 汉·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胃脘痛的认识2.3.1 明确病变部位2.3.2 《伤寒论》2.3.2.1 关于病因病机与治法的认识2.3.2.2 结胸与胃脘痛2.3.3 《金匮要略》2.4 晋·王叔和《脉经》2.4.1 寸口脉法有益于胃脘痛的诊断2.4.2 提出“胃中痛”的概念2.4.2.1 《脉经》中有关胃脘痛的脉象说明病机2.4.2.2 《脉经》中有关胃脘痛的针刺、方药2.4.3 有关胃脘痛病因及辨证特点的记载2.5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2.5.1 增加病证方药,丰富治疗方法3 隋唐时期对胃脘痛的认识3.1 对历代胃脘痛认识的搜集整理3.1.1 丰富了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3.1.2 搜集整理了唐以前的本草、方书3.2 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3.2.1 多从体虚、风、寒论述病因,从寒热交争、气虚逆乘于心(胃)、正邪交争等论述病机3.2.2 首次提出心下痛与胃脘痛的区别3.3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3.3.1 认为九种心痛多指胃脘痛3.3.2 论治多从寒邪客犯立论3.3.3 治疗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3.4 唐·苏敬等《新修本草》3.4.1 加入“诸病通用药”的内容3.5 唐·王焘《外台秘要》3.5.1 保留了唐以前治疗胃脘痛的医方4 宋金元时期对胃脘痛的认识4.1 对胃脘痛认识的汇集与创新发展4.1.1 首次将胃脘痛作为病证名提出4.1.2 病因病机认识的创新发展4.1.3 汇集了大量有效方剂4.2 《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4.2.1 丰富了胃脘痛的脉象4.2.2 多从脾胃虚冷、气攻心腹及伤寒热病服寒凉太过立论4.2.3 汇集了大量有效验方,用药多为辛燥理气之品4.2.4 重食治,首载胃脘痛食治方4.3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4.3.1 提出“九痛”非指心痛而病在中脘4.3.2 三因导致中焦气机逆乱是病机的共同特点4.4 刘完素及其著作4.4.1 认为气结不散、阳气不得下通、气逆上攻为胃脘痛的基本病机,常见外邪、郁热、痰饮、食积、血瘀为患4.4.2 首次提出肠胃郁热、寒饮内停之寒热错杂证4.5 张元素及其著作4.5.1 《医学启源·九、主治心法》首载“胃脘痛”病证名4.5.2 提出“木郁则发之”、“土郁则夺之”的治疗原则4.5.3 辨药物的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的关系4.6 张从正《儒门事亲》4.6.1 驱邪以安正的学术思想4.7 严用和《严氏济生方》4.7.1 认为九种心痛的病因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慎,病机是正邪交争,郁于中焦而致4.8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4.8.1 提出“脾疼”的概念,归纳本病的治疗原则4.9 李东垣及其著作4.9.1 《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4.9.2 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强调脾胃虚弱为基本病机4.9.2.1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提出4.9.2.2 强调脾胃虚弱为基本病机4.9.3 可配合针刺以止其痛4.10 朱丹溪及其著作4.10.1 病机以脾虚气郁为主,创立胃痛属热之说4.10.2 几种独到见解4.10.2.1 “诸痛不可补气”4.10.2.2 “心膈之痛,须分新久”4.10.2.3 首次明确提出胃脘痛瘀血证之证治5 明代对胃脘痛的认识5.1 对胃脘痛的认识日趋成熟5.1.1 几种对胃脘痛与心痛之异的看法5.1.2 病因病机的认识趋于成熟5.1.3 首次总结辨证方法5.1.4 首次将胃脘痛分为外感、内伤详加阐述5.1.5 对于前人的观点提出质疑或给予补充5.2 虞抟《医学正传》5.2.1 痰涎食积于中,土败木贼为主要病因病机5.3 汪机及其著作5.3.1 认为胃脘痛因脾虚木乘,升降失司,气机郁滞而生5.3.2 对朱丹溪“诸痛不可补气”提出异议5.4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5.4.1 认为初起可用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病久则宜攻补兼施5.5 李梴《医学入门》5.5.1 误治造成热中转为寒中,宜辛温中下焦5.6 王肯堂《证治准绳》5.6.1 否定丹溪“心痛即胃脘痛”之说5.7 张景岳《景岳全书》5.7.1 对古书中的一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5.7.2 从虚实、寒热、有形无形论心腹痛5.7.2.1 痛有虚实5.7.2.2 痛有寒热5.7.2.3 痛证当辨有形无形5.7.3 全面阐述了胃脘痛气血辨证的原则5.7.3.1 实证5.7.3.2 气血虚寒5.7.3.3 火邪热郁5.8 李中梓及其著作5.8.1 提出心痛与胃脘痛病位之异5.8.2 驳斥“通则不痛”与“痛无补法”之说5.9 秦昌遇《症因脉治》5.9.1 首次将胃脘痛分为外感、内伤两篇详细论述5.9.1.1 外感(风寒、暑热)5.9.1.2 内伤(食积、痰饮、积热、积冷、气滞、死血、虫积)5.9.2 认为应区别常痛与不常痛,若何痛重与若何痛缓6 清至民国时期对胃脘痛的认识6.1 对胃脘痛认识的完善6.1.1 病机认识的完善6.1.2 治法的创新6.1.3 方药的创新6.1.4 方证对应6.2 陈士铎及其著作6.2.1 将易混淆之类型进行辨别,使更具实用性6.2.1.1 虫伤脾胃与寒邪所致真心痛、邪犯心包胃口之区别6.2.1.2 去来痛与因虫、火之区别6.2.1.3 肝郁心热胃寒之胃痛6.2.2 提出独特治法体系6.2.2.1 偏治法6.2.2.2 热治法6.2.2.3 初治法6.2.2.4 饱治法6.2.3 补充清肝养阴法,完善了胃脘痛的治法体系6.3 程国彭《医学心悟》6.3.1 对“久痛无寒,暴痛无火”进行了辨析6.4 叶天士及其著作6.4.1 首创养胃阴之说6.4.2 注重肝胃之间的关系6.4.3 首创“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之说6.4.4 通降法治胃脘痛6.4.5 虚证宜通补而不宜守补6.5 徐大椿及其著作6.5.1 从寒热虚实确立治则,总结证型,并方证对应6.6 陈修园及其著作6.6.1 将证方对应编为歌诀,便于记忆6.7 江涵暾《笔花医镜》6.7.1 将药分为“猛将”、“次将”6.8 林佩琴《类证治裁》6.8.1 全面总结胃脘痛的辨证、脉候、方药,并附医案6.9 孔伯华《孔伯华医集》6.9.1 孔伯华强调“脾胃有病必系于肝”6.10 章次公《章次公医案》6.10.1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7 现代对胃脘痛的研究7.1 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7.1.1 病因病机7.1.1.1 寒邪客胃7.1.1.2 饮食伤胃7.1.1.3 湿热阻滞7.1.1.4 肝气犯胃7.1.1.5 瘀血停胃7.1.1.6 痰饮凝胃7.1.1.7 蛔虫扰胃7.1.1.8 脾胃虚弱7.1.2 辨证论治7.1.2.1 辨证要点7.1.2.2 分型论治7.1.3 对病机与辨证的研究与探讨7.1.3.1 对病因病机的研究与探讨7.1.3.2 对辨证的研究与探讨7.1.4 著名中医专家治疗胃脘痛的特点与经验7.1.4.1 丁光迪治肝胃气痛当以降为主7.1.4.2 于己百治溃疡病7.1.4.3 万友生从虚论治慢性胃炎7.1.4.4 王任之认为“胃痛之通,贵在通阳”,并重视饮食调摄7.1.4.5 邓铁涛辨治胃脘痛7.1.4.6 叶熙春从体用、脏腑生克乘侮、气血、胃气通降辨证7.1.4.7 刘云鹏将微观指标纳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7.1.4.8 刘炳凡药食同源相得益彰7.1.4.9 朱良春多用经方治疗胃脘痛7.1.4.10 何任自拟方治疗湿热壅阻、肝胃气滞血瘀滞胃脘痛7.1.4.11 何炎燊治疗慢性胃炎7.1.4.12 张琪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之胃脘痛7.1.4.13 张镜人认为萎缩性胃炎应调和脾胃7.1.4.14 李今庸治疗胃脘痛经验7.1.4.15 李克绍中西合参治疗胃脘痛7.1.4.16 李寿山治疗急性胃痛经验7.1.4.17 单健民苦辛法治疗胃脘痛7.1.4.18 周仲瑛酸甘化阴治疗萎缩性胃炎7.1.4.19 俞慎初治疗经验7.1.4.20 姜春华治疗胃脘痛十二法7.1.4.21 袁鹤侪治疗经验7.1.4.22 盛国荣行气疏通治疗胃脘痛,善用花类药7.1.4.23 章真如治疗阴虚胃痛的经验7.1.4.24 黄文东调气法治疗胃脘痛7.1.4.25 程门雪治疗胃脘痛用药经验7.1.4.26 董建华治疗胃脘痛经验7.1.4.27 颜德馨胃脘久痛,治之以温7.1.4.28 魏长春调理脾胃五法7.2 胃脘痛的治法研究7.2.1 对仲景治疗胃脘痛治法的研究7.2.2 综合辨治法7.2.3 从肝论治四法7.2.4 调理中气法7.2.5 从络论治十法7.2.6 从郁论治7.2.7 活血生肌法7.2.8 甘温苦辛法7.3 单、验方7.4 胃脘痛的针灸治疗7.4.1 针灸辨证治疗与诊治经验7.4.1.1 辨证分型治疗7.4.1.2 其他针法7.4.2 埋线治疗7.4.3 电针治疗7.4.4 灸法治疗7.4.4.1 艾炷灸7.4.4.2 艾条灸7.5 刮痧疗法7.6 按摩与气功治疗7.6.1 按摩治疗7.6.1.1 全身按摩7.6.1.2 全息穴位群按摩7.6.1.3 足部按摩7.6.2 气功治疗7.7 胃脘痛的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7.7.1 外治疗法7.7.1.1 贴敷7.7.1.2 拔罐7.7.1.3 熨敷疗法7.7.1.4 涂抹疗法7.7.1.5 药烟疗法7.7.2 饮食疗法7.7.3 洗胃疗法、探吐疗法与灌肠疗法7.7.3.1 洗胃疗法7.7.3.2 探吐疗法7.7.3.3 灌肠疗法7.7.4 预防调护8 有关胃脘痛若干问题的探讨8.1 胃脘痛辨虚实、寒热8.1.1 辨虚实8.1.2 辨寒热8.2 有关“诸痛不可补气”的讨论8.2.1 后世医家对丹溪之说提出异议8.2.2 朱丹溪对痛证的认识8.2.3 丹溪言“诸痛不可补气”为强调气郁致病8.3 广义“通”法治疗胃脘痛8.4 被忽视的辨证论治思路与方药8.4.1 大承气汤急下,治肠胃郁热、寒饮内停之寒热错杂证8.4.2 运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治疗脾胃虚弱之胃脘痛8.4.2.1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提出8.4.2.2 补脾以益元气之源8.4.3 陈士铎的独到见解8.4.3.1 区分类似症状,更具实用性8.4.3.2 独特治法体系8.5 急性胃脘痛的外治法8.5.1 鉴别诊断8.5.1.1 与真心痛的鉴别8.5.1.2 与胁痛、腹痛的鉴别8.5.2 辨证要点8.5.3 治疗原则8.5.4 外治法8.5.4.1 针刺治疗8.5.4.2 灸法治疗8.5.4.3 其他针法8.5.4.4 刮痧疗法8.5.4.5 熨敷疗法8.5.4.6 涂抹疗法8.5.4.7 药烟疗法8.5.4.8 洗胃疗法8.5.4.9 探吐疗法8.5.4.10 灌肠疗法结语参考文献致谢个人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 [1].整脊疗法治疗脊源性胃脘痛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03)
- [2].李冀教授治疗胃脘痛之验案举隅[J]. 时珍国医国药 2019(09)
- [3].针灸治疗胃脘痛概况[J]. 山东中医杂志 2018(03)
- [4].刘德喜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37)
- [5].胃脘痛的中医穴位鉴别及点按治疗[J]. 现代养生 2017(18)
- [6].从经筋理论探讨筋性类胃脘痛的治疗[J]. 亚太传统医药 2020(02)
- [7].柴胡疏肝散治疗胃脘痛肝胃不合证的疗效观察[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9(02)
- [8].余泽云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介绍[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03)
- [9].胃脘痛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效果探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15)
- [10].李寿彭治疗胃脘痛经验[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01)
- [11].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治疗胃脘痛45例[J]. 陕西中医 2015(09)
- [12].自拟胃康宁散治疗胃脘痛43例[J]. 中国民间疗法 2011(01)
- [13].疏肝健胃汤治疗胃脘痛360例[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01)
- [14].中医药辨证治疗胃脘痛[J]. 中国民康医学 2011(14)
- [15].三香舒胃汤治疗胃脘痛213例[J]. 甘肃中医 2010(02)
- [16].胃脘痛方药的整理分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6)
- [17].胃脘痛的中医治疗体会[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27)
- [18].艾条灸联合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效果分析[J]. 天津护理 2017(02)
- [19].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 中医杂志 2017(13)
- [20].自拟愈胃汤为主治疗胃脘痛病160例[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18)
- [21].胃脘痛临床辨治经验[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03)
- [22].胃脘痛疑难病案3则[J]. 陕西中医 2010(07)
- [23].九味葎连胃肠康治疗胃脘痛64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10)
- [24].实脾疏气汤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J]. 中国民间疗法 2009(03)
- [25].浅谈胃脘痛的辨证与治疗[J]. 中医研究 2009(06)
- [26].理气药在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15)
- [27].家传健脾和肝汤治疗胃脘痛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18)
- [28].何若苹应用脘腹蠲痛汤治疗胃脘痛经验[J]. 浙江中医杂志 2019(06)
- [29].胃脘痛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08)
- [30].王国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J]. 中医研究 2016(09)
标签:胃脘痛论文; 文献研究论文; 辨证论文; 病机论文; 病因论文; 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