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犯罪化研究

我国非犯罪化研究

论文摘要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非犯罪化的刑法改革思潮席卷全球,对传统刑法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各国刑法的革新。非犯罪化以刑法谦抑精神为导向,以人权保障为追求目标。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并倡导“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背景下,合理借鉴非犯罪化的观念,对一部分轻微犯罪予以非罪化,有助于缓解我国司法机关的工作压力,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同时,有助于推动我国刑法的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对我国非犯罪化的根据进行探讨,并积极尝试和构建非犯罪化的实现路径,对于非犯罪化在我国的本土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重点在于分析非犯罪化的根据以及非犯罪化在我国的实现路径这两个方面。文章从立法与事实两个层面对非犯罪化在我国的实现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了非犯罪化的具体构建路径。全文内容如下:前言:说明非犯罪化对我国的意义和文章写作的目的。第一章:非犯罪化概述。本章讲述了非犯罪化的定义、分类和历史背景,以及非犯罪化与非刑罚化、轻刑化、非机构化和非刑事化等相关概念的界分。第二章:我国非犯罪化的根据。本章探讨了我国非犯罪化的外部根据,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犯罪观和刑罚观,以及内部根据,即社会危害性、刑法的最低道德性和刑罚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第三章:我国非犯罪化的实现。本章针对非犯罪化如何在我国实现的问题,从立法层面以及事实层面两个角度对非犯罪化的建构路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非犯罪化概述
  • 第一节 非犯罪化的定义、分类和历史背景
  • 一、非犯罪化的定义
  • 二、非犯罪化的分类
  • 三、非犯罪化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非犯罪化与相关概念的界分
  • 一、非犯罪化与非刑罚化
  • 二、非犯罪化与非机构化
  • 三、非犯罪化与轻刑化
  • 四、非犯罪化与非刑事化
  • 第二章 我国非犯罪化的根据
  • 第一节 我国非犯罪化的外部根据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倡导和施行
  • 二、犯罪观的更新
  • 三、刑罚观的转变
  • 第二节 我国非犯罪化的内部根据
  • 一、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 二、刑法的最低道德性
  • 三、刑罚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 第三章 我国非犯罪化的实现
  • 第一节 立法层面的非犯罪化
  • 一、强化“但书”出罪机能
  • 二、增设正当化事由
  • 三、确立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罪化
  • 第二节 事实层面的非犯罪化
  • 一、司法途径
  • 二、非司法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我国非犯罪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