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对发生于2009-2012年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县、霞浦县,晋江市和浙江苍南等地的坛紫菜病烂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叶状体发病特征以及镜检观察可以确定,导致此次坛紫菜病烂的主要原因为紫菜腐霉(Pythium porphyrae)以及拟油壶菌(Olpidiopsis sp.)分别感染引起的赤腐病(red rot disease)和拟油壶菌病(olpidiopsdisease)并发病。通过描述紫菜腐霉菌丝从侵染坛紫菜细胞开始,致使紫菜细胞萎缩死亡,至菌丝体上形成孢子囊,孢子囊释放肾脏状、双鞭毛游动孢子,进行无性生殖,并在一定条件下生成雄器和藏卵器,进行有性生殖,揭示了紫菜腐霉侵染坛紫菜的过程。侵染过程中,被感染的坛紫菜细胞由红色转绿色、黄绿色,直至腐烂破碎。拟油壶菌感染引起的拟油壶菌病,发病过程为:菌体侵入紫菜细胞内,成熟后形成孢子囊,致使坛紫菜细胞裂解,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并感染其他紫菜细胞。增加干出时间、降低栽培密度、远离河口栽培以及采用冷藏网技术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赤腐病以及拟油壶菌病造成的危害。利用玉米半海水琼脂培养基,从采集到的病烂紫菜上分离出菌株FM1,通过回感实验证实,回感后的发病症状与自然海区患病紫菜的症状一致,说明FM1为致病菌。通过扩增该菌核糖体DNA(rDNA)ITS序列以及线粒体(mtDNA)COI序列,并构建基于ITS+5.8S序列及COI序列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FM1菌株的ITS序列及COI序列与Pythium porphyrae的相似度极高。综合形态学以及ITS序列、COI序列分析可以确定,紫菜腐霉(Pythium porphyrae)是导致此次病烂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病原菌引起的病害称为―赤腐病‖。本研究中对培养基上紫菜腐霉(Pythium porphyrae)的形态进行了显微观察,观察到菌丝、藏卵器以及雄器的形态,跟踪拍摄到藏卵器的发育、受精卵的卵裂、以及孢子的附着萌发。生态试验结果显示,紫菜腐霉适宜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0℃;适宜生长盐度在820之间,最适为14;光照强度对紫菜腐霉的生长影响不显著。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坛紫菜赤腐病与拟油壶菌病并发病的初步研究[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