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小麦赤霉病又称小麦镰刀菌穗枯病,是世界上温暖湿润地区小麦的重要病害,爆发时会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而且食用病麦引起人畜中毒。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小麦赤霉病的受害面积呈扩展趋势。选育抗赤霉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最有效的方法,而准确、快速鉴定赤霉病抗性和创造新抗源对提高抗赤霉病病育种效率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研究了用赤霉菌粗毒素鉴定小麦赤霉病抗性的方法;利用60Co-γ射线和Ar+离子束注入处理两个小麦品种的干种子,进行了抗病突变体的田间接种筛选,并用SSR分子标记比较突变体与原品种的差异;用60Co-γ射线处理5个品种小麦的干种子,采取幼胚离体培养与赤霉菌毒素筛选相结合的细胞工程技术,进行诱导和筛选抗赤霉病突变体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4种毒素处理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挑选各品种露白一致的种子进行毒素鉴定,可以排除种子自身活力差异对鉴定结果的影响,根重、苗重、根长、苗长等生长指标的抑制率与品种抗性的关系密切,赤霉病抗性强的品种的幼苗生长受赤霉毒素的抑制小,幼苗生长指标的抑制率可以作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的指标。2.用0.5%和2%毒素处理黄化芽鞘,测定结果显示,不同抗性品种抑制率差异显著,并表现出与田间抗性鉴定的一致性,抗性强的品种受到的抑制小。选取长度一致的黄化芽鞘,排除了种子活力的干扰,黄化芽鞘抑制率可以作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的指标。3.毒素处理改变了根细胞的渗透性、幼苗的SOD和POD活性及MDA含量,SOD、POD和CAT同工酶电泳也证实了毒素处理使同工酶的种类及表达量发生变化。35%毒素处理不离体的小麦幼根,品种间根细胞渗透性差异明显,抗性强的品种细胞渗透性小;SOD活性的增率与品种抗性呈正相关,POD活性和MDA含量的增率与品种抗性呈负相关。以上这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增率与品种的抗性关系密切,可作为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鉴定的参考指标。4.试验采用60Co-γ射线辐射和离子束注入处理小麦干种子,经M2和M3连续2代田间接种筛选,获得了皖麦19和丰华8903的抗赤霉病突变体。皖麦19突变株的农艺和品质性状与亲本无显著差异,丰华8903突变株的成穗率、籽粒硬度与亲本差异显著。5.采用SSR分子标记对变异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皖麦19突变株的突变发生在Xgwm261、Xgwm493、Xwmc41和Xgwm212等4个基因座位,突变位点分别位于2D、3B、5A和5D上。丰华8903突变株的突变发生在Xgwm493、Xbarc164、Xgwm161、Xgwm312、Xgwm156和Xgwm427等6个基因座位上,突变位点分别位于3B、2A、5A和6A上。6.利用60Co-γ射线诱变和赤霉毒素复合处理的幼胚离体培养技术,诱导和筛选抗病突变体,5个品种共获得抗毒素再生植株17株,田间初步筛选出抗病性较亲本明显提高的植株7株,有待进一步对再生植株的抗病性作田间鉴定和分子鉴定。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文献综述1.1 赤霉菌和赤霉毒素1.1.1 小麦主要赤霉病菌的种类和分布1.1.2 小麦赤霉病菌毒素的种类1.1.3 赤霉菌株的产毒能力和致病性1.1.4 赤霉病菌的培养、毒素提取和检测1.1.5 赤霉菌毒素在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和细胞工程育种中的应用1.2 赤霉病抗性的毒素鉴定和种子活力1.2.1 小麦赤霉病抗性的类型和主要鉴定方法1.2.1.1 小麦赤霉病抗性的类型1.2.1.2 小麦抗赤霉病抗性鉴定的主要方法1.2.2 赤霉菌毒素的生物活性及致病机制1.2.2.1 赤霉菌毒素对小麦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抑制和伤害1.2.2.2 赤霉菌侵染寄主细胞释放赤霉菌毒素到寄主组织的证据1.2.2.3 DON对植物体内电解质和营养物质运输的调节作用1.2.2.4 DON对小麦具有类生长激素活性1.2.2.5 毒素对细胞结构的影响1.2.2.6 抗性品种可能存在降解毒素的酶,脱毒可能是小麦重要的抗赤霉病机制1.2.2.7 赤霉菌毒素对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和培养的影响1.2.2.8 赤霉毒素对小麦组织中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1.2.3 用赤霉菌毒素鉴定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的方法1.2.3.1 胚根、胚芽抑制率的测定1.2.3.2 黄化芽鞘鉴定法1.2.3.3 离体穗的测定1.2.3.4 单花滴注法测定+的渗漏量的测定'>1.2.3.5 细胞渗透性及K+的渗漏量的测定1.2.3.6 叶肉原生质体活力测定法1.2.4 种子活力与毒素鉴定1.2.4.1 种子活力的概念1.2.4.2 种子活力的形成和变化1.2.4.3 种子活力与萌发1.2.4.4 种子活力与抗逆性1.2.4.5 种子活力的常用测定方法1.3 小麦抗赤霉病诱变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1.3.1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展概况1.3.2 小麦抗赤霉病诱变育种研究进展1.3.2.1 诱变育种概述1.3.2.2 γ射线诱变育种1.3.2.3 离子注入诱变育种1.3.2.4 诱变育种展望1.3.3 小麦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研究进展1.3.3.1 小麦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体系的建立1.3.3.2 小麦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毒素筛选体系的理论基础1.3.3.3 小麦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毒素筛选体系的一般过程1.3.3.4 小麦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成就、存在问题和展望1.3.4 SSR分子标记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1.3.4.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1.3.4.2 SSR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突变体2 引言3 小麦赤霉病抗性的毒素鉴定3.1 材料与方法3.1.1 试验材料3.1.2 试验方法2.1.2.1 赤霉菌的培养和赤霉菌粗毒素的提取3.1.2.2 幼苗生长抑制率测定3.1.2.3 黄化芽鞘抑制率测定3.1.2.4 幼根细胞渗透性测定3.1.2.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3.1.2.6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3.1.2.7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3.1.2.8 SOD、POD和CAT同工酶电泳3.2 结果与分析3.2.1 赤霉菌粗毒素对小麦幼苗生长指标抑制率的影响3.2.2 赤霉菌粗毒素对小麦黄化芽鞘抑制率的影响3.2.3 赤霉菌粗毒素对小麦根细胞渗透性的影响3.2.3.1 不同处理时间和方式对根细胞渗透性的影响3.2.3.2 不同浓度毒素处理对根细胞渗透性的影响3.2.4 赤霉毒素对小麦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3.2.5 赤霉菌粗毒素对小麦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3.2.6 赤霉菌粗毒素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3.2.7 赤霉菌粗毒素对SOD、POD和CAT同工酶谱带的影响3.3 讨论3.3.1 赤霉菌粗毒素对幼苗生长指标的抑制率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系3.3.2 赤霉菌粗毒素对黄化芽鞘抑制率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系3.3.3 赤霉菌粗毒素对根细胞渗透性的影响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系3.3.4 赤霉菌粗毒素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系3.3.5 赤霉菌粗毒素对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系3.3.6 赤霉菌粗毒素对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系3.3.7 赤霉菌粗毒素对SOD、POD和CAT的同工酶影响4 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的诱导与筛选4.1 材料与方法4.1.1 试验材料4.1.2 物理诱变处理4.1.3 辐射诱变和田间筛选相结合的方法诱导与筛选抗赤霉病突变体4.1.4 辐射诱变和幼胚离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诱导与筛选抗病突变体4.1.5 辐射诱变和田间筛选相结合的方法中获得的抗病突变体的分子鉴定4.1.5.1 PCR反应的主要试剂4.1.5.2 DNA的提取和检测4.1.5.3 SSR中PCR反应体系的优化选择4.1.5.4 抗病突变体的分子鉴定4.2 结果与分析2代初步鉴定结果'>4.2.1 辐射诱变和田间筛选相结合的方法中M2代初步鉴定结果3代抗病性鉴定和农艺及品质性状分析'>4.2.2 辐射诱变和田间筛选相结合的方法中M3代抗病性鉴定和农艺及品质性状分析4.2.3 PCR体系的优化4.2.4 辐射诱变和田间筛选相结合的方法中获得的突变体的分子鉴定4.2.5 辐射诱变和幼胚离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诱导与筛选抗病突变体4.3 讨论5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小麦论文; 赤霉病论文; 赤霉菌粗毒素论文; 射线论文; 离子束注入论文; 突变体论文; 分子标记论文;
小麦赤霉病抗性的毒素鉴定和抗赤霉病突变体的诱导与筛选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