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志逸四海 功遂便辞归 ——试论陶侃与陶渊明的精神传承

猛志逸四海 功遂便辞归 ——试论陶侃与陶渊明的精神传承

论文摘要

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伟大的诗人,他蔑视权贵,淡于功名,关心黎民疾苦捍卫人格尊严,曾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他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性格豁达,狂放不羁,崇尚自然。他的诗文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韵味隽永,自辟溪径,具有浓郁的田园和乡土气息,后人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诚”之誉。钟嵘《诗品》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隐逸之宗”,“隐”则不仕,“逸”则闲适、自然。苏轼更是推波助澜,称其“遇隐则隐,遇仕则仕。”达到了“无可无不可”的程度。渊明沾溉后世,“自然、任真”、“冲澹、闲适”已经成了陶渊明的代名词。渊明深层心理中,存在着二重人格。一是理想人格,一是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主要源于家族血统积淀和东晋士人矫前代士风之失而形成的人格理想,其内涵是以任怀得意、傲然称情统一仕隐矛盾,追求入世功业与世外超逸相结合,解决儒与道、名教与自然之矛盾。在这一点上,渊明与时代并无二致,他并无超出同时代人之处。不同之处则表现于现实人格上。现实人格首要因素是他的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倾向,这一倾向源于陶氏家族没落及渊明一支于陶家中卑微地位所引起的诗人心志失落与不平,自我为中心性格倾向决定了渊明一生无论出仕与归隐,都摆脱不了人生孤独的困境。然而,也正是现实中的孤独失志使渊明从历史中寻找一个守节固穷的群体归宿,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这又与渊明现实人格中另一因素,即对优越感的执著及与之相关的人生诗意化个性倾向相联系。在渊明一生中,有三个因素导致他形成自卑情结:一是家族双重式微;二是曾祖陶侃不可逾越的偶像地位对作为陶家子弟的渊明的影响;三是自身体质羸疾。自卑情结的形成使渊明一生始终贯穿着自我拯救、不断超越的过程,这一过程便化作在人生优越感驱动下的自我理想化和生活诗意化。这一倾向又与其人格理想相结合,于是,我们今天才能读到一位于困境中“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于贫病交加中“融然远寄”的诗人和他的乱世中优美如画的田园诗及末世中的桃花源。他的诸多美好品质与传诵千古的不朽之作是与他的家族的精神传承密不可分的。陶渊明是已故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曾祖父陶侃的品格影响力尤为重要。在陶渊明的身上,可以看到陶侃的影子。运筹帷幄,机敏过人,珍惜光阴,勤奋好学,勤俭节约,为官廉洁这些超群的品质和精神陶渊明都传承了下来。

论文目录

  • 正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功遂辞归"的陶侃
  • 1、母亲的教诲
  • 2、军事才能
  • 3、惜阴勤
  • 4、严谨治军
  • 5、功遂辞归
  • 二、"猛志逸四海"后归隐的陶渊明
  • 1、早期的抱负
  • 2、勤于农耕
  • 3、辞官归家
  • 4、自然、纯真的"我"
  • 5、真、善、美的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 三、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猛志逸四海 功遂便辞归 ——试论陶侃与陶渊明的精神传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