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未来高技术战争对航空航天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促进了流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流动控制是航空航天研究的热点,也是流体力学研究的前沿。合成射流技术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在流动控制和流体传输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且极可能成为主动流动控制领域的重大突破性技术。合成射流激励器作为合成射流技术发展的核心,目前还缺乏全面系统的基础研究,设计高性能和多功能的新型合成射流激励器是合成射流技术实现高效流动控制并开辟新应用方向的关键。本文对合成射流激励器及其在射流矢量控制和微泵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发明了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并对其机理及应用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以实验为主和采用集中参数模型分析方法对压电式合成射流激励器开展了全面系统研究。⑴通过集中参数模型分析,获得了激励器及压电振子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集中参数,通过“电-力-声”类比,建立了类比等效线路和传递函数,分析了压电式合成射流激励器频率特性和合成射流延迟相位角频响特性。⑵通过压电振子工作特性研究,获得了压电振子阻抗频率特性、振动位移时间特性、响应时间特性及压电振子延迟相位角。基于压电振子工作特性建立了合成射流激励器全流场计算模型。⑶采用热线风速仪对合成射流激励器出口速度进行了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压电振子的边界条件对合成射流影响很大,压电振子在夹支状态下的合成射流速度比简支状态下几乎下降了一个数量级;压电式合成射流激励器合成射流的启动响应非常迅速,出口合成射流达到周期性稳定所需时间很短。⑷通过PIV实验对合成射流流场进行了流动显示测量,实验时采用移相分频技术实现任意频率任意相位点的测量,处理数据时采用相位补偿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相位定位。合成射流一个周期的工作过程可根据激励器出口下游旋涡对、合成射流流向速度及鞍点位置的变化规律分成四个阶段。⑸对合成射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激励器计算模型及数值方法的有效性。对相邻激励器合成射流的相互作用进行了PIV实验和机理研究。控制相邻激励器相位差或驱动电压幅值比,可以实现相邻激励器合成射流方向偏转。提出了相邻激励器合成射流旋涡对引导冲击致偏机制,对相邻激励器合成射流方向偏转现象进行了解释。发明了一种新型合成射流激励器——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新颖之处在于两个腔体共享一个振动膜且滑块对激励器两出口射流具有调节功能。两腔体共享一个振动膜有效避免了受控流场和环境流场间压差引起的振动膜压载失效问题,且充分利用了振动膜双向振动能量,提高了能量效率,两腔体共用一个振动膜的对称结构使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易于集成化;利用滑块控制两出口面积比,可以有效控制合成双射流的动量比,使合成双射流本身具有独特的矢量功能。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工作时,在其出口下游近区,合成双射流之间会发生“自给”现象,根据“自给”准则并采用挡板可有效控制“自给”现象;在下游较远区域,合成双射流相互融合,与常规合成射流相比,其流动速度明显提高,非定常特征明显减弱,流动特征频率是驱动频率的两倍。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优越的性能和独有的功能,使其具有提高控制效率并拓展合成射流应用方向的潜力。对合成射流激励器应用于主流矢量控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提出了开展合成射流激励器主流矢量控制研究的“搭桥”策略。设计了进行主流矢量控制的合成射流激励器斜台出口模式。对激励器不同出口模式下进行主流矢量控制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显示相同主流和激励器工作条件下,斜台出口模式激励器致偏主流效果最佳。分析并归纳了合成射流激励器主流矢量控制的物理过程和控制机理,合成射流控制主流矢量的发展过程可按主流经过的三个区域相应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引起的压强梯度、激励器工作于“吸”程对主流的卷吸作用和工作于“吹”程合成射流动量冲量对主流的引射作用(有可能出现阻挡作用),以及合成射流在向下游迁移过程中与主流自由剪切层之间相互耦合作用是合成射流激励器进行主流矢量控制的主要机制。分析了合成射流激励器主流矢量控制的物理因素,低压区范围及其压强梯度、合成射流动量分量、合成射流对主流的卷引率是直接控制主流矢量力和矢量角的物理因素。分析确定了物理因素对应的源变量,建立了由控制能力函数和调节功能函数组成的合成射流激励器主流矢量控制初步模型,该模型能够对源变量引起的主流矢量控制效率不同作出解释,并且进一步指出了进行主流矢量控制的最佳激励器应充分利用调节功能函数。基于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独特的矢量功能,开展了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主流矢量控制研究,与单个合成射流激励器只能对主流实现单一的“推”或“拉”的矢量控制功能相比,采用一个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就可以实现对主流“推”和“拉”的双重矢量控制功能,且控制效率高,为射流矢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基于合成射流流场独特的分区特征和可控特征,设计了一种带过滤网和分流隔板的合成射流基无阀微泵,该微泵能够解决微泵流体泄漏和微泵喷嘴堵塞两大问题,同时具有泵流流量可调节功能。分析得到了该微泵的设计准则和调节该微泵的控制律。计算表明:合成射流基微泵在设计准则状态下工作效率最高,改变激励条件并按控制律调节分流隔板可有效调节微泵流量,且微泵保持在设计状态下工作。提出了往复式微泵实现连续流稳定传输的一种设计思想。发明了合成双射流激励器连续流微泵。对导流挡板不同高度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连续流微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合成双射流激励器连续流微泵实现了连续稳定的泵流输运(波动率均小于1%),导流挡板对合成双射流激励器连续流微泵性能影响很大,合成双射流“自给”准则和合成射流鞍点位置特征可有效指导挡板高度的设计。合成双射流激励器连续流微泵开辟了往复式微泵连续流传输新方向。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单相高压雾化射流实验研究及工程应用[J]. 清洗世界 2019(11)
- [2].轴向脉冲电流对铜射流的箍缩不稳定性作用分析[J].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20(01)
- [3].水下高速燃气射流及复杂波系二维数值仿真[J].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2020(01)
- [4].液化石油气罐车节水清洗的射流参数研究[J]. 机床与液压 2020(01)
- [5].燃油近嘴区初始射流破碎及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 汽车工程 2020(01)
- [6].新型射流振荡减摩阻工具设计及内部流场特性数值模拟分析与实验验证[J]. 中国海上油气 2020(01)
- [7].氩-氧氛围中氢气射流喷射与混合特性的研究[J]. 内燃机学报 2020(02)
- [8].亚声速同轴射流波包敏感性研究(英文)[J].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20(02)
- [9].二维喷嘴内稠密气固射流稳定性实验[J]. 化工进展 2020(05)
- [10].吹气射流飞控飞行器设计及试飞验证[J]. 航空科学技术 2020(05)
- [11].气相射流点火天然气发动机的燃烧及排放特性[J].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0(01)
- [12].不同射流状态下射流气体与高超声速主流相互作用影响[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20(03)
- [13].支管射流三通结构优化与试验[J].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20(07)
- [14].真空环境中压电激励对射流破碎特性的影响[J]. 火箭推进 2020(04)
- [15].针阀启闭过程近场射流破碎机理的研究[J]. 内燃机学报 2020(05)
- [16].含沙水流深层排放入海的浮力射流模拟[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6(06)
- [17].腔径比对亥姆赫兹自振射流性能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6(11)
- [18].波流环境下双孔射流的运动和稀释特性[J]. 中国科技论文 2016(19)
- [19].高度欠膨胀声速射流的自相似特性[J]. 航空动力学报 2017(01)
- [20].用于多射流撞击式喷嘴的湍流模型比较研究[J]. 化学工程 2017(01)
- [21].基于图像分析的射流扩散试验装置研制及应用[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6(06)
- [22].锯齿射流与圆射流流场和远场噪声特性的对比研究(英文)[J].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6(12)
- [23].射流振荡器的回流特性和切换特性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32)
- [24].矩形长宽比对射流中心线湍流特性的影响[J]. 实验流体力学 2017(01)
- [25].复合射流涡环形成与演化研究[J]. 能源工程 2017(02)
- [26].低雷诺数下横流-射流中剪切涡的试验研究[J]. 航空学报 2017(07)
- [27].气流作用下同轴带电射流的不稳定性研究[J]. 力学学报 2017(05)
- [28].三维空泡回射流的理论研究(英文)[J]. 船舶力学 2017(09)
- [29].喷口间距对双矩形平行射流流场的影响[J]. 化工学报 2017(10)
- [30].聚合射流氧枪的发展及应用[J]. 工业加热 2011(02)
标签:流动控制论文; 合成射流论文; 合成双射流激励器论文; 射流矢量控制论文; 微泵论文; 压电振子论文; 粒子图像测速实验论文; 数值模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