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拙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拙,大,临桂词派,词体
重拙大论文文献综述
王娟[1](2019)在《晚清词坛的词学理论研究——兼论“重、拙、大”的文学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临桂词派在总结千年词史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拙、大"的词学理论。"重"指深沉真挚厚重的思想情感。"拙"指质朴自然。从词的文体学意义去思考,"大"有双重意义:一是大视野、大情怀,二是光"大"词体,肯定词不同于诗的特质,无关乎内容,强调对词体的认识。临桂词派努力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将"大"暗隐于"重、拙"去实现,"大"是其最高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词与主流文化剥离,"重、拙、大"难以实现,只能是临桂词派在19世纪中叶文化转型之际提出的理想化复兴之路。但"重、拙、大"的提出,既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和改革,体现世变中的词人对词的坚守和对词学发展的追寻,也体现出临桂词派对词文体意识的强化。(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秦学敏,高鑫[2](2018)在《同光词坛“重拙大说”研究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朝集前代文学成就之大成,与唐诗宋词的盛况相比,清代诗词虽没有唐宋出彩,但也并不是不可望其项背。诗人词人数量众多,人才辈出。不仅创作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十分可观,越来越受到学界的肯定。清代词坛同样是在集前代之大成的基础上发展,同光时期词坛的发展更是蔚为壮观,出现了许多词作与词论大家。同光词坛的词学理论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因为所处时代的特殊性,这一时期的词论既有对前代词论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开创与新变。学界对于同光词坛上"重拙大"这一词学理论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成绩斐然。(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4期)
王纱纱[3](2018)在《论况周颐艳词观对其“重拙大”词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况周颐一生沉潜于艳词之中,"重拙大"之论与其艳词观密不可分。从蕙风的学词经历可以看出,他是在尖艳词风的修正中悟入、形成的"重拙大"词学思想。况氏论词立足于"情"与"真",他认为艳词凝结了至真至性,并且词愈艳情愈挚切。浓挚之情正是"重拙大"的内核。因为情之浓挚所以有沉着之气,浩翰之思(重),所以朴质浑成(拙),合风人之旨(大)。他以大量艳词作为例证,从正反两面对"重拙大"加以论说。艳词在况周颐"重拙大"理论的构建中实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泰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杜庆英[4](2016)在《况周颐“重、拙、大”与晚清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况周颐论词以"重、拙、大"为核心,学界对这一批评概念的研究基本限于词学领域。若将视阈扩展至整个文艺史便会发现其与书法有着较深的渊源关系。晚清碑学的兴盛与"重、拙、大"概念在文艺批评领域的经典化密切相关,"重、拙、大"不仅为词学批评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碑版书法的最高审美理想。从书学到词学批评,"重、拙、大"的内涵基本上包含两个层面,一为笔法概念,一为风格特点,并以笔法内涵为核心,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后世词学家对"重、拙、大"的接受上,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审美感受的深沉及审美心理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苏利海[5](2011)在《“重拙大”新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重拙大"是词史上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个有较多分歧的命题。现代学者的阐述多从思想与艺术手法二分法入手,致使这一命题呈现出一些难以突破的难点。本文从王鹏运的创作演示和晚清词坛盛行的"意内言外"的词学思潮出发,以一种"顺着读"而非"倒着读"的学术思路,经过透视、还原历史场景,认为"重拙大"的内涵即周济所言"四家"说,也即"王沂孙——辛弃疾和吴文英——周邦彦"这叁个习词阶段。(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刘兴晖,邓乔彬[6](2009)在《论成肇麐《唐五代词选》对“重、拙、大”的疏离》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选词者甚众,但在诸多选本中,宋词选和以宋词为主者占了绝大多数,专选唐五代词的仅寥寥数种~①。究其原因,自是缘于宋词为"一代之文学",作家作品数量浩繁,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同时,也与唐五代词学文献未得到系统的整理有关。此外,我们还应透过这一层,要看到唐五代词在晚清民国较为复杂的接受状况,及其背后的词学观念。为何被论者赞为奇艳古拙、"艳而有骨"的唐五代词,在选本中会如此"问津者寡"~②呢?在唐五代与宋词间的取舍和偏倚又体现(本文来源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国文论的两轮》期刊2009-09-01)
张芝苹[7](2009)在《夏敬观对况周颐“重、拙、大”词学理论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夏敬观是清末民初词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词学多面手,其在词学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蕙风词话诠评》中,对况周颐所提出的词作理论主张作出的深刻的品鉴阐发,尤其对于况周颐《蕙风词话》中"重"、"拙"、"大"理论的阐释,更能凸显出夏敬观在词学理论上的不俗之见。(本文来源于《天中学刊》期刊2009年03期)
刘红麟[8](2008)在《况周颐“重拙大”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况周颐是晚清词坛上堪与王国维相媲美的词论家,其论词要旨为"重拙大"。"重拙大"涉及词格、用笔、立意诸多方面,是言意技法浑融而成的一种审美尺度。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多元复杂的状态,和其他理论范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体系,不断吸收圆融并臻于完善。(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08年12期)
巨传友[9](2008)在《论唐圭璋对“重拙大”理论的接受——以《唐宋词简释》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重拙大"是晚清王鹏运、况周颐等人提出的重要词学理论,对现代词坛有着很大的影响。唐圭璋以"重拙大"为标准来选词、论词,并对其内涵作了进一步阐发,以选本的方式体现了对"重拙大"理论的接受。(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孙维城[10](2007)在《清季四大词人词学取向与重拙大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季四大词人的词学偏向于南宋,尤其偏向王沂孙、吴文英,其着力点在于寄托家国兴亡之感。他们以吴文英词体现这种词学取向,按照吴文英词的特点凝练出"重拙大"词学理论,其重心在"重大",以灏瀚之气挟家国之感。后期在"重大"的气格中加进神致、性灵的内容,使吴文英与姜夔并重,密丽与清疏结合,具有着融合浙、常两派的恢弘气度,能够从时代的高度,审美的角度总结传统词学。(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07年05期)
重拙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朝集前代文学成就之大成,与唐诗宋词的盛况相比,清代诗词虽没有唐宋出彩,但也并不是不可望其项背。诗人词人数量众多,人才辈出。不仅创作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十分可观,越来越受到学界的肯定。清代词坛同样是在集前代之大成的基础上发展,同光时期词坛的发展更是蔚为壮观,出现了许多词作与词论大家。同光词坛的词学理论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因为所处时代的特殊性,这一时期的词论既有对前代词论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开创与新变。学界对于同光词坛上"重拙大"这一词学理论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成绩斐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拙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娟.晚清词坛的词学理论研究——兼论“重、拙、大”的文学史意义[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秦学敏,高鑫.同光词坛“重拙大说”研究述论[J].青年文学家.2018
[3].王纱纱.论况周颐艳词观对其“重拙大”词论的影响[J].泰山学院学报.2018
[4].杜庆英.况周颐“重、拙、大”与晚清碑学[J].文艺研究.2016
[5].苏利海.“重拙大”新议[J].文艺理论研究.2011
[6].刘兴晖,邓乔彬.论成肇麐《唐五代词选》对“重、拙、大”的疏离[C].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国文论的两轮.2009
[7].张芝苹.夏敬观对况周颐“重、拙、大”词学理论的阐释[J].天中学刊.2009
[8].刘红麟.况周颐“重拙大”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8
[9].巨传友.论唐圭璋对“重拙大”理论的接受——以《唐宋词简释》为中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0].孙维城.清季四大词人词学取向与重拙大之关系[J].文学评论.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