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当代青少年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孙浩哲

[摘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青少年人文素养的缺失现象非常严重。通过大量案例阐述了当代青少年人文素养缺失的危害,分析了人文素养的内涵,就如何提高当代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人文素养缺失现状对策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在日新月异,然而我们在为国家经济繁荣昌盛而欣喜的同时,也在为青少年人文素养的缺失的现状而担忧,甚至让我们震惊和痛心。

一、从震惊与痛心案件中反思青少年人文素养缺失的危害

众所周知,各报刊、媒体经常披露青少年所为的恶性事件,当事人大多是80后,甚至90后的青少年,甚至是10几岁的花季少男少女。十几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拿刀杀人,而且杀的还是自己的同学、父母、爷奶、外婆?十几岁的孩子心里究竟有多大的仇恨,使得他们必须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全都归于暴力?又有多大的委屈不能承载而自杀赴死?有人可能会说,这些十几年来令人震惊的青少年恶性事件只是问题青少年的个案,可生物学家说,“当你看见一只蟑螂的时候,你看不见的地方有一百只”。同理,在下面青少年典型案件背后就是我们当代青少年群体的影子-----

徐力,17岁的高中生,一个在学校学习十分刻苦、生活十分节俭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无法实现妈妈要求的学习成绩名次就把妈妈杀死,杀死妈妈后还无其事地上学----

超然,一个想和女孩谈恋爱,却将女孩的妈妈杀死来实现与女孩相好的目的-----

张璐璐,16岁的少年杀死亲生父亲表现出毫无悔意。

初中学生组成的黑社会团伙在《本团密要》中规定:“……在必要时,要出手毒辣。不要心慈手软,不能感情用事。”

26个孩子数次作案后,竟然互相比较看谁的未成年作案时间长,14岁的少年曾公开宣称:“我还能偷2年”,13岁的少年不甘示弱:“我还能偷3年,比你多一年”。

刘海洋,清华大学的高才生,一个自称喜欢动物的人,先后两次用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烧伤北京动物园熊山的三只黑熊,却美其名曰做动物嗅觉实验!

马忠义,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为实现勒索钱财之目的,用仿真手枪作案,并提前预设成功和失败的两种结局------

小新(化名),初中辍学,为弄到上网的钱,不惜杀死爷爷、奶奶------

马加爵,云南大学学生,高中时被评为“省三好学生”因为打扑克口角竟杀死四名同学而毫不手软。

李刚,初中学生,向女士“求爱”不成,就杀死对方。

5名高中青少年因为几句拌嘴,就将同学用围巾勒死,并支解,随后弃尸野外。

张超:女,大二学生。19岁,把包养她的当地大款杀害、分尸,并用DV全程拍摄下来。

15岁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经常被外婆批评而将老人杀害;

18岁少女齐某杀害双亲后,将父母尸体肢解,分别用42个塑料袋装好放在卫生间中,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发出恶臭,还将部分肢解的尸体在锅中进行蒸煮。其后在家中生活如常,李启铭,官二代,在校园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后不去救人却高呼“我爸是李刚”

马文聪,开奔驰车故意撞人,无视周边市民阻拦强行开车,造成更大恶果----

这些青少年犯罪有的是明知犯罪有意而为,有的是无意识的自动反射行为,但都说明他们良知和爱心的缺失,说明青少年对生命的珍爱和敬畏的消失,说明80后、90后被抱大的、惯大的、宠大的青少年应验了中国一句古话:“惯子如杀子”的俗语。案例中,每一次恶性事件的起因动机都是看似不值得的小事,而他们却采取了极端残忍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是教育的浮躁?教育的功利?还是教育的断裂?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脆弱、残酷、冷漠,他们日常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可以杀人,随意践踏别人的生命,甚至是父母爷奶等至亲的生命;他们有些人明知道自己抢劫犯法,因为未成年不定罪,就肆无忌惮地疯狂作案;案件中大学生缺钱就去抢,小学生抢不了别人就杀爷爷奶奶抢钱----

青少年犯罪是一直存在的老问题。过去一般比较常见的是以大欺小、偷盗、抢劫、打群架等等,现在青少年却动不动就杀人,甚至杀人分尸,杀害亲人,且出自按理看连杀一只鸡都害怕的青少年之手,让人震惊。在一般人眼里,女生往往与暴力绝缘。可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许多行凶者竟是女孩,当文静、柔弱的女孩子开始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时,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真的需要重新思考和反省。

我们一直重视发展教育,当教育只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时候,人就将变为没有感情、没有是非、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的机器了。当代青少年自私、自我中心主义的结果,就是“只要求别人为他付出,不愿为别人考虑,不会尊重他人,自己只有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自私写照。这就是我们的当代具有丰富科学知识而缺少人文素养的一些青少年:在娇惯、宠惯中长大,听不得批评,听不得抱怨,惟我独尊,自私狭隘、道德沦丧、为名为利不择手段。爱与被爱这种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在这些青少年中已消失殆尽。精神分析大师弗洛姆说,爱和创造性的工作是人克服和世界的分裂的重要途径。当我们的青少年缺失爱的路径时,人格和精神的分裂已成为必然。因为爱心和感恩的心不仅仅是做人的美德,更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标准内涵!生养我们的父母、教导我们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学、以及擦肩而过的周围的人我们都应该是爱和感谢的对象。人生的完满需要彼此的支撑,人字的结构需要彼此的支撑。换位思考,待人如己,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人性的光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原本善良的青少年为何没有了恻隐之心?为何缺少爱心和感恩的心?是谁让我们的青少年如此冷漠、麻木、冷酷残忍?

如此令人震惊的事件,近几年来频繁地见诸报端和其他媒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着。我深感学生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其实,本质意义上讲是教师、家长和整个社会教育者自身出了不该出的问题。是惩罚性教育思维,让学生、让孩子在潜意识中学会“报复”!

斯宾塞说:“教育是为人类自身的完满、智慧、生活而传递与传承的”。今天的中国教育却在为虚荣的成绩名次、为老师的表扬、为别人的羡慕、为渴望赞美而追求知识;凡此为比赛、为考试、为名次而学习和努力的其结果就我们不愿看到的结局——就是使原本为生活、为明理、为更智慧完满生活而诞生的教育被倒置了、被异化了。

真正的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的人道主义,崇尚科学、遵守秩序、追求真理、张扬个性的科学进取精神,是生命节律中理性与激情的统一,是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中的一种思想观念和习俗,是平等、公平、正义和善良的维护,是对自己和别人的尊重,是保护而不是侵害,是人类与其他生命体区别开来的最高贵的介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和魂。

当代青少年是中国有史以来物质生活供给最为丰盛的一代,然而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精神和肉体遭受摧残最严重的群体,自出生起,就被几代长辈集体呵护着、娇惯着,自懂事起,就被五花八门的特长、天才训练班挤压着,自上学起,就被各种超越年龄段的语文、数学、外语冲刺班折磨着。一双双同龄竞争者嫉妒的眼神、一张张补课教师扭曲的面孔,一群群望子成龙的家长,让孩子每天都感到窒息、感到郁闷、感到不堪重负。由于婴幼儿时的过度娇惯和上学后家长、老师对成绩的过分苛求形成巨大的反差,使未成年的孩子人格产生扭曲和断裂。中国老师、家长习惯性的指责、批评的教育方式只能带来消极的作用:本来是希望学生好,却造成学生越来越坏。因为偶尔做不好,犯了错误,完不成作业,答不上问题等都会受到老师家长的训斥、讽刺、挖苦甚至打骂,凡此批评、惩罚的结果,使学生很怕老师,最后造成学生自卑、紧张、乃至仇视老师、仇视学习,破罐子破摔,形成自私、尖刻、孤僻的性格。惩罚、惩罚、还是惩罚,这种习惯性的批评型教育思维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上学就头晕、出汗等恐学症状,有的甚至发展为四肢无力,情绪抑郁。整天胡思乱想,近乎精神崩溃等厌学现象的出现。

哲学家说:当遇到事情时,理智的孩子让血液进入大脑,能聪明地思考问题;野蛮的孩子让血液进入四肢,大脑空虚,疯狂冲动。无数丢失自尊和自信的孩子索性就变得野蛮起来,“破罐破摔”了,真的成为没有人性的“坏人”,那些使无数原来具有爱心、善心的学生,就是在惩罚教育带来的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变得仇视老师、仇视父母、仇视学校、仇视社会,最终,用暴力的手段报复社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谨记,教育的失当所导致的灾难,是人类最大的灾难!教育传承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素养:是习惯、是秩序、是道德、是良知、是爱心、是宽容、是责任、是仁爱,即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因为没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就没有受教育者的“人性”和“人文素养”可言。事实证明有知识而没素养、有技能而没有文化的结果就会发生中国最顶级大学的学生拿硫酸给黑熊做嗅觉实验;就会发生18岁少女杀死养父母,肢解尸体后若无其事地蒸煮;就会发生官二代、富二代、名二代撞人后,高呼:“我爸是++”的“无谓”和“无畏”。

二、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命,自称为是万物之灵的原因,就在于人的文化性,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自己独特的精神里的文化内涵——即普遍的表现为对人类的尊严、对价值的肯定、对自身命运的维护及生命终极追求的关切和关注,对人类遗留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传承,对类的全面发展的期盼与肯定,凡此,人类自我关怀的全部就是人文学科所集中表现的人文精神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的价值和表现,它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世间独有的智慧之花,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恒久精神内涵的核心。

人文精神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文知识,即文学、艺术、哲学及能将科学和艺术整合起来的价值取向、民主法治精神、伦理道德意识等知识体系:二是人文素养即一个人受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熏染等影响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和精神风貌的外化,包括个体人对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和未来的关心,对世界类群的关爱与关注,对人类生存目的、意义、价值体系的正确理解等。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秉承方法论的缩影和体现,也是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最终途径。现实中人们都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等同使用。

一个人缺乏人文素养,就会缺失对生命的尊重,就会导致道德泯灭,良知尽失,体现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时的妄为、冲动、偏激、偏见,应该说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的高低、好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标志;更是衡量社会群体“社会文明”的尺度和标志。也就是说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应该与社会个体人的人文素养的发展同步协调,不可相违背、相脱离。否则,一切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总量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自身的野蛮力量,更甚者,这些东西发展的越快、成就越大,它所制造出的人类痛苦和灾难就越多。失落的人文精神,缺失的人文素养,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在当代,谈“人文”精神必须从全人类的视角出发:这里“人”指天地类群之精灵,“文”指爱仁的教化能力。全球化带来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来考量的,是一种普世的价值思想体系,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根部生发的一种人本主义价值观。全球化作为一种普世主义思想在中国从古至今都缺乏被正确理解的基础,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有家族亲情之爱,有忠君爱国之爱,有朋友义气之爱,却缺少世界类群之爱;有对等级制出人头地的渴望与热衷,却缺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有对物的贪渎之爱却缺少对类群抽象的宗教之爱。而后者恰恰是人文精神所暗含全球化的价值观基础和前提。

有人也许会说:中国先哲们所有思想也都是全球化的,是的,从终极意义上不管是哪一个民族最优秀的思想家、伟人,他们思想中的最好的东西肯定是属于全人类的,他们都是在设法解决全人类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问题,因为最好的东西,肯定是世界性的,属于全人类的。而那些其次好的东西,才是解决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问题。当前的全球化是全方位的,它还包含着重新确立人和宇宙的平等关系,确立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确立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的平等关系,甚至还包括人神一体的关系等哲学、神学全部内容。这里“人”只是自身的本源而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人类中心主义。这里要实现的人文精神也不是人文科学知识的“达标”,而是个体人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与外化。

从人类本身的层面讲,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基本意义的探究和思考,是对自身类群发展和谐与否的关注和追问,是使个体人实现真、善、美状态,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的唯一完成途径。它即具有世界类群的共同特质,也有在历史阶段上有植根于不同民族文化土壤中的个性。中国人文精神从上古先人开始至今,经历代文人墨客和人民群众的思辩和实践,逐渐形成儒道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追求。这种人文精神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其次好”的东西,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每个瞬间都是累积今天人文精神的材料。中国仁人志士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进取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仁爱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家国意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气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及“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的革命者的人生豪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使命与激情,“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的忠厚与责任原本都是中国人躯壳里的血脉和灵魂,都是人文精神外化为人文素养的生活表现。

然而,以上这些中国文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的一种“拯民族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的精英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使命情节所展现的人文素养,似乎离今天的青少年教育结果越来越远了:当代青少年在书斋里,为获得好的名次而学习;他们在比赛场上,为获得奖金而比赛;在生活上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更有的孩子出现仇恨父母,不懂感恩,自以为是,偏激暴力,时时表现出自私、自我、贪欲,自制力、抵御诱惑的能力差等人格、心理缺陷特质。这些被几代成人侍奉大的“小皇帝”们,像在温室里长大的花朵一样,经不起风吹日晒。一旦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受到各种挫折时,则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应对。在父母的含辛茹苦地“包办”之下,在老师唯成绩论的鼓动下,在全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成绩高”舆论驱使下,一些当代青少年不仅没有做事机会和欲望,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自立能力、抗挫折的能力,甚至连起码做人的道德、良知、责任、义务和法律意识也荡然无存,上面这几个代表性的新闻事件有人可能会说有点以偏概全,因为善良的人们都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然而悲剧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近十几年来令人震惊的青少年恶性事件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反思和审视我们的教育,不得不为青少年人文素养的缺失而痛心疾首。

三、如何提高当代青少年人文素养

当代青少年不缺失知识,因为九年义务教育让他们背诵了许多古今中外的知识,然而却缺失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素养则是事实,他们已经变成“有知识没素养、有文化没素质”的一代人,这是毋庸的事实,那么应该如何补上这一课呢?即如何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呢?

1、重视爱的教育、善的教育和劳动的教育。

爱心和感恩的心是做人的最基本品质,雨果说:我们幸福,是因为确信我们被爱着!孔子也说:仁者爱人。可以说,爱与被爱是人类最宝贵的情感,爱心和感恩教育是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起点和基础,更是青少年情感教育的核心。把爱心和感恩的心作为教化之本,用全面的人类的大爱、悲悯和同情来教育我们的后代,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人伦之爱;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和悲悯生命;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善待同类,以慈悲之心珍爱生灵,拥抱自然,净化环境。让他们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让他们懂得自己的自由要建立在道德、法制的轨道上,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财富是生活的唯一信条。从小就培养孩子做家务劳动的能力和意识,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和收拾饭桌等;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在德国、美国、日本的父母们对公益事业都非常热衷且经常慷慨解囊,但对孩子的零花钱却十分“小气”。孩子的零用钱要帮家里干活才能得到。如为家里的花园植物浇水、翻土及擦洗汽车,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去商店购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等。到了暑假,孩子还顶着炎炎烈日,挨家挨户送报,以赚取买书籍、玩具的费用。

2、做人教育是一切教化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会青少年比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让每个人的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帮助孩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同伴中取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与同伴的相互倾诉可以减轻内心的压力,同伴间的相互接纳使孩子满足被他人尊重的需要,体现自我价值的满足,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文素养里高雅精神境界与不朽的人格魅力的重要表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学校会把殡仪馆的叔叔阿姨请进课堂,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体验和感受父母之爱的深厚。高瞻远瞩,勇敢坚毅,既为真理不断超越前人他人,也为真理不断战胜个体自我,坦坦荡荡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3、从小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因为孩子总有一天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为了他们将来能应对挫折,一定要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设置一些顺境下的“障碍”,有时甚至还故意“制造”一些犯错误的机会。让孩子参加“磨难营”,制造“吃苦”的机会。在国外“磨难营”活动是每个青少年寒暑假要参加的自我提升课程,训练极为苛刻、艰苦,旨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团队意识及正视挫折的态度,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能力。帮助孩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同伴中取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与同伴的相互倾诉可以减轻内心的压力,同伴间的相互接纳使孩子满足被他人尊重的需要,体现自我价值的满足。

增加挫折源,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如跟同学去郊游。临行前,家长发现孩子忘带了行囊,也不提醒,等旅行回来,父母才帮孩子分析原因。最后教孩子学会出门自我管理秘诀。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学会承受,学会容人,学会崛起。

4、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

通过教育让青少年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组织青少年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关注社会热点、疑点问题,通过演讲、辩论、演反面人物的形式,让孩子接触现实问题,提高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能力,在参与中提高免疫力。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还是道德和能力的提升,是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个性化的人生观念形成后,青少年能够自我决断、自我选择,即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人生道路。这是教育应该发挥独特的作用。

当然,建构青少年人文素养体系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一两篇文章所能实现,但必须惊醒的是:中国青少年最缺的是人文素养而不是人文知识;政治思想教育并不能涵盖人文精神的全部,更不能代替人性素养的教育;失落人文素养的民族必将失去未来和世界!

注:

[1]《90后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孙浩哲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2]《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高建中主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5月

[3]《21世纪中国战略大策划——大国方略》著名学者访谈录红旗出版社1996年9月

[4]《21世纪中国战略大策划——社会发展策略》徐俊等编著红旗出版社1996年11月

[5]《第三只眼看教育》宋洪昌著同心出版社2002年5月

[6]《素质教育在中国》叶运生姚思源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

[7]《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王勇编著哈尔滨出版社2006年4月

[8]《.网络对我国青年的影响评价》杨雄.青年研究,2000年4月

[9]《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李太平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10]《智者的声音——在岳麓书院听演讲》朱汉民江堤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11]《陶行知传》童富勇,胡国枢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2月.

作者单位:辽宁省青少年研究所

邮编:110003

(责任编辑王学)

标签:;  ;  ;  

当代青少年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