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当今脑出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基底节内囊区由众多动脉供血,是最常见的高血压颅内出血部位,又因为是神经系统传导道的要塞,由此该区的出血有很高的致死率、致残率。本实验通过家兔急性囊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观察内囊出血后脑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从神经电生理学的视角探讨家兔双侧自发脑电活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在内囊出血条件下的改变,为该病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1.实验动物:2.0±0.2kg的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家兔20只(其中15只用于解析神经电活动,5只用于大体及病理标本制备),清洁级。2.急性内囊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将麻醉后的家兔俯卧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根据脑立体定位图谱定位出双侧内囊后肢的位置(右侧P1,R6,H-1;左侧P1,L6,H-1),于右侧定位点施行颅骨打孔手术,由右侧定位点注入家兔自体动脉血0.5ml,建立急性内囊出血动物模型。3.家兔急性内囊出血后脑组织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内囊出血造模24h后,取兔脑,观察大体标本,并固定于10%的甲醛溶液中,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组织学改变。4.家兔自发脑电活动的监测:将麻醉后的家兔俯卧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根据脑立体定位图谱定位出右侧内囊后肢的位置(P1,R6,H-1)及自发脑电记录电极的放置位置(P2,R3与P2,L3)(Figure 1A,1B)。于上述三处定位点施行颅骨打孔术。通过记录电极与RM-6240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相连,记录家兔急性内囊出血前左右两侧自发脑电活动的情况,制备内囊出血动物模型,并于造模后不同时点(Table 1)用同步扫描的方法记录双侧自发脑电。分析造模前后慢波数量变化。5.家兔SLSEP的计测:分离家兔左、右两侧胫后神经,使其与刺激电极紧密接触。通过记录电极与RM-6240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相连,记录家兔急性内囊出血前双侧SLSEP活动,制备内囊出血动物模型后,于造模后不同时点(Table 1)分别记录双侧SLSEP的变化。应用软件分析SLSEP的P1-N1峰间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 IPL)及N2-P1峰峰值的改变。Table 1实验概况(注:右侧为内囊出血侧)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家兔内囊出血造模前后不同时点双侧自发脑电慢波数量的变化、N2-P1峰峰值和P1-N2的IPL均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和LSD检验;以上均为双侧检验,α=0.05或α=0.01。结果1.家兔急性内囊出血造模24h后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1)大体标本观察:脑体积增大,做冠状切片,可见切面处血肿位于内囊后肢,血肿形态不规则或呈椭圆形。(2)光镜下观察(Figure 2A;Figure 2B为正常对照):血肿内充满大量变性、坏死的红细胞。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可见不规则的出血灶及点状出血,炎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出血灶边缘脑组织疏松、水肿,可见坏死的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2.本实验条件下,家兔内囊出血造模后不同时点,双侧自发脑电慢波数量的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本实验条件下,家兔内囊出血造模后不同时点,SLSEP中双侧N2-P1峰峰值的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P1-N1的IPL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实验条件下,家兔内囊出血造模前后双侧自发脑电、N2-P1峰峰值和P1-N1的IPL的改变具有不对称性。结论1.本次实验条件下,急性内囊出血后两小时以内,自发脑电慢波成分的增多以病侧(右侧)为主,但健侧(左侧)亦有增加。2.本次实验条件下,急性内囊出血后,双侧SLSEP的N2-P1峰峰值减小,病侧变化较健侧明显。3.本次实验条件下,急性内囊出血后,SLSEP的P1-N1的IPL延长以病侧为主。4.本次实验条件下,急性内囊出血后,自发脑电的慢波数量、SLSEP的N2-P1峰峰值及P1-N1的IPL的变化:不同时间水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侧与健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侧变化趋势一致,以病侧为主,但健侧亦有变化,两侧的变化具有不对称性,并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提示临床检查不能忽视健侧的变化,对SLSEP的分析要全面深入,对脑出血的诊断、预后有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