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及规模空间结构演化 ——以府州县城为中心

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及规模空间结构演化 ——以府州县城为中心

论文摘要

城镇是人类社会的高级聚落形态,也是其时代文明的代表。作为区域中心是其所对应的整个区域的核心经济增长极。城镇体系则是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河西走廊是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甘肃省已经将本区纳入全省城镇发展规划方略的重点建设带。从城市历史地理的角度,把握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制定城镇规划体系的前提。清代是河西走廊城镇发展的重要时期,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城镇格局。从过程研究的视角,清代河西城镇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卫所时期,卫所府州州县城并存时期,府州县城时期。雍正二年以后,形成了2个府城2个直隶州城7个县城1个厅城1个州同城2个县丞城以及若干市镇的府辖县的三级城镇体系。这一过程也是城镇功能的转型时期,城镇的军事色彩逐渐弱化,主要城市实现了向政治型、交通型、文化型、经济型综合城镇的转变。城市的外部形态主要是方形和长方形,多为主城和关城组合的复式形态。城市内部景观的布局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最高行政机构多布局在西北方位,文化教育机构在东南方位,祭祀景观布局体现了法天象地的原则。城市规划中较为重视园林景观的营建,寺院道观是本区城镇内部景观的重要特色。城市内部商业市场布局在主要街道上和关城中。到中后期,城市发展已经突破城墙,向城墙外围发展。清中期,府州城的城市人口规模在3万左右,大的县城在不低于1万,小县城镇人口在5000左右;清代晚期,以凉州府和甘州府城为样本,府州城镇人口在1万左右。以安西直隶州为样本,县城城镇户数约在900户左右,户均以五口计之,大县在5000左右,小县在2000左右。总的看来整个区域城市规模偏小,且没有形成一个较大规模较具影响力的的中心城镇。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和河流指向性,形成了三个群四个中心一横三纵散点布局的空间格局。空间分布地域差异较大,东部和中部大于西部,兴起的新城镇都分布在嘉峪关以西的区域。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时代人文因素共同构成了城镇发展的动力系统。基于上述对清代河西城镇相关问题的考察,认为今后水资源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生态环境与城镇发展存在互动响应的关系,生态型旅游型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主要趋向,交通仍然是城镇发展的重要依托,城市规划应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 四 论文基本框架结构及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相关理论框架结构及研究区概况
  • 第一节 相关理论
  • 一 侯仁之先生对城市历史地理学学科体系及理论的构建
  • 二 城市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的不断发展
  • 三 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
  • 四 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 五 位序—规模法则(Rank —Size Rule )
  • 第二节 城镇发展的自然地理基础
  • 一 研究区地理范围及区位
  • 二 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
  • 三 水资源状况
  • 四 气候特征
  • 五 土壤及植被类型
  • 六 基于50年尺度下的清代本区自然灾害事件之动态分析
  • 第三节 城镇发展的人文基础
  • 一 波浪式的人口增长
  • 二 民族分布状况
  • 三 城镇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 四 交通状况
  • 第二章 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演化
  • 第一节 卫所府州县厅
  • 一 行政区划演变
  • 二 城镇体系及数量
  • 第二节 营堡寨及市镇
  • 一 清代堡寨概说
  • 二 清代堡的类型
  • 三 清代本区市镇相关问题
  • 第三章 城镇外部形态
  • 第一节 府州县外部形态
  • 一 历史城镇形态
  • 二 本区府州县城形态
  • 三 本区府州县城形态特征
  • 第二节 重要营堡外部形态
  • 一 并列双城组合形制:高沟堡
  • 二 内外双城组合形制
  • 三 三城组合形制:水泉堡和东安堡
  • 第四章 基于方志舆图下的城市景观重构
  • 第一节 城市历史地理学所研究的城市景观
  • 第二节 基于方志舆图下的城市景观重构之街衢与官署
  • 一 街衢布局
  • 二 官署机构布局
  • 第三节 法天象地——文教景观与祭司景观空间布局
  • 一 位居巽位之文教机构
  • 二 万物有灵——祭祀景观
  • 第四节 半城塔庙半城苇——宗教景观与城市园林绿化
  • 一 半城塔影,遍地古刹——宗教景观空间布局
  • 二 四面芦苇三面水,一城杨柳半城湖——城市园林绿化
  • 第五节 正街之外居民分处——商业市场空间结构格局与居民住宅
  • 一 商业市场空间结构格局
  • 二 居民住宅
  • 第六节 风起水生——城市规划中风水空间模式的应用
  • 一 城市外部形态
  • 二 城门的甫定
  • 三 “穴位”的选择
  • 四 镇煞
  • 五 道教祠观选址
  • 六 观水
  • 第五章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 第一节 府州县城规模等级结构
  • 一 行政等级
  • 二 城镇占地规模等级
  • 三 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人口规模勾勒
  • 四 对清代晚期河西走廊城镇人口的估算
  • 五 对清代晚期河西走廊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分析
  • 第二节 军事营堡规模
  • 第六章 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及地域差异
  • 一 清代河西走廊府州县城空间距离
  • 二 清代河西走廊府州县城镇密度
  • 三 城镇空间分布地域特征
  • 第七章 清代河西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启示
  • 第一节 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 一 国家力量是城镇发展的主导性因子
  • 二 行政区划体制的演变关乎城镇兴废
  • 三 地缘优势是城镇发展的区位要素
  • 四 交通路线的兴衰与城镇发展的区域非均衡性
  • 五 移民屯田是城镇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 六 土地利用方式的异化影响着城镇兴衰
  • 七 晋陕直鲁豫等商帮的介入驱动了城镇的发展
  • 八 战争直接导致了城镇衰落
  • 九 自然灾害制约着城镇发展
  • 十 城镇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的互动响应
  • 第二节 关于河西走廊城镇发展模式的几点启示
  • 一 水资源是今后本区城镇发展规模的资源依据
  • 二 新亚欧大陆桥依旧是本区城镇发展的一级轴
  • 三 生态型旅游型城镇是今后本区城镇发展的主要趋向
  • 四 城市规划应注意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河西走廊地形图
  • 河西城镇考察掠影
  • 相关论文文献

    • [1].历史时期武汉沙湖的变迁[J]. 历史地理 2017(01)
    • [2].北京和平门的开辟[J]. 北京档案 2017(04)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研究[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12)
    • [4].福建汀州城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8(01)
    • [5].密州城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J]. 城市史研究 2015(01)
    • [6].城市史研究的范围与方法——试论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及城市史学之关系[J]. 史林 2009(04)
    • [7].论唐宋时期西部都邑志的繁荣[J]. 中国地方志 2008(11)
    • [8].纪念侯仁之:依稀燕京背影[J]. 当代学生 2013(24)
    • [9].基于GIS的呼和浩特市近百年街道时空演变及其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06)
    • [10].借鉴新疆乌昌一体化经验加速推进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J]. 生产力研究 2014(11)
    • [11].近代日本测绘中国城市地图之再考[J]. 都市文化研究 2017(02)
    • [12].燕王臧荼与汉初政局[J]. 文史知识 2010(07)
    • [13].WebGIS下的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测绘通报 2015(12)
    • [14].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J]. 地理教学 2015(19)
    • [15].清代喀什噶尔城市形态及格局演变探析[J]. 民族研究 2019(06)
    • [16].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5(04)
    • [17].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18].明代榆林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三拓榆城”为中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标签:;  ;  ;  ;  ;  ;  ;  

    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及规模空间结构演化 ——以府州县城为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