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检测理论与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绕组变压器,等效电路,在线监测,变压器短路
检测理论与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靖,王勇,覃煜,莫文雄,张行[1](2018)在《变压器短路阻抗带电检测理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件,其安全运行对于保证电网的可靠性意义重大。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对发、输和供电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在线监测、模式识别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电气设备从现行的计划检修向状态检修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对电力设备进行在线监测是实现状态检修的基础和基本条件。双绕组变压器短路电抗的在线监测变压器短路阻抗是指变压器的负载阻抗为零时,变压器内部的等效阻抗。当发生变压器短路故障时,短路电抗也势必会发生变化。如果发现(本文来源于《电气时代》期刊2018年12期)
胡杨建,戴圣然,刘虹丹,田裕鹏,黄平[2](2018)在《基于瑞雷波的无损检测理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反演计算是瑞雷波法在无损检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为了验证正、反演方法和检测的正确性,根据弹性动力学方程,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均匀弹性半空间介质进行全波场模拟,动态显示了瑞雷波在地表面的传播状态,获得了瑞雷波在地表的传播状态。提取其瑞雷波频散曲线,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反演,来检测其方法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8年05期)
王海靖,王勇,覃煜,莫文雄,张行[3](2018)在《变压器短路阻抗带电检测理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压器运行状况是电力系统发电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变压器短路阻抗带电检测技术在变压器绕组变形测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变压器短路阻抗带电检测理论的技术原理入手,对此类技术的应用方式及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电气技术与经济》期刊2018年05期)
于亚军[4](2017)在《基于中红外激光吸收光谱的痕量气体检测理论和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红外激光器的吸收光谱技术在痕量气体检测方面是一种很强大的探测手段,主要应用于环境监测、大气化学、工业过程分析和控制、医学诊断等领域。大量的痕量气体传感器已经被开发和证实,其主要得益于商业上可购买的高性能中红外激光器的最新发展和重要突破。中红外激光器主要包括二极管激光器、带间级联激光器(ICL)、量子级联激光器(QCL)等,它们发射的波长能覆盖3-12μm范围,而该光谱区域被称为痕量气体的“指纹区”。因为痕量气体在环境大气中的浓度很低,吸收特征常常很微弱,因此设计的传感器需要具备灵敏并精准地测量痕量气体的能力。在痕量气体传感器系统中,使用多通气池(MPGC)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增加气体吸收的有效光程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另一种称为波长调制光谱(WMS)的方法也广泛应用在痕量气体检测中。在WMS技术中,将激光器的波长调制在较高的频率,这样会导致吸收谱线附近的透射光强受到调制,然后将探测到的透射光强进行解调,可以得到谐波信号。通常提取WMS的二次谐波(2f)信号来表示吸收特征。因此,将多通气池和波WMS结合起来能够显着地提高探测气体的灵敏度。水汽、一氧化二氮(N2O)和甲烷(CH4)作为非二氧化碳(CO2)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强迫起着重要作用,进而影响着人类生活和自然系统。在论文的第四章中,我将介绍基于单个连续波外腔式量子级联激光器(CWEC-QCL)的传感器,在1281.05-1281.66 cm-1的窄光谱范围内能够以1秒的采样间隔同时探测H2O,HDO,N2O和CH4。系统使用了一个有效光程为57.6米的密集光斑图样的多通气池,它的物理尺寸只有17×6.5×5.5 cm3。我们处理采集的光谱数据的方法是将WMS-2f的峰峰值除以1f信号,采用Allan-Werle方差理论来评估传感器系统的噪声水平。探测H2O、HDO、N2O和CH4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0秒、50秒、100秒和129秒时,最低检测极限可以分别达到1.77ppmv,3.92ppbv,1.43ppbv和2.2ppbv。为了验证传感器长期探测的稳定性,传感器分别完成了 10个小时和一周的环境监测任务。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是大气中主要的污染气体,在对流层臭氧(O3)光化学反应、羟基(OH)浓度的决定和二次有机气溶胶以及酸雨的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能够同时检测NO和NO2对于环境监测和气候研究将至关重要。论文的第五章里,我们将介绍一种基于双QCL的传感器系统,它能以1 Hz的采样率同时检测这两种大气中最普遍的污染性氮氧化物(NOx),并使用了一个有效光程为76米的象散Herriott多通气池。我们采用一种波长调制分离复用(WMDM)技术来实现1900.075 cm-1处的NO和1630.33 cm-1的NO2的同时检测,两者的光谱间隔达到了~270cm-1。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四个基于Labview编程设计的锁相放大器,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简化了传感器系统。根据Allan-Werle方差分析,最低检测极限能够达到亚ppbv浓度量级,这说明我们的传感器能够探测大气中的NOx。(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侯春明[5](2017)在《基于脉冲涡流海底管道无损检测理论与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海底管线中很多已经进入了中后期服役阶段,受制于早期工业水平以及材料工艺等因素,前期服役的海底管线已经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腐蚀老化问题,如何对海底管道当前的腐蚀状态进行有效的检测评估成为各大石油公司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传统的超声以及漏磁内检测均需在管道内部接触测量,不但影响生产而且存在收发球卡在管道内部的情况。相比传统检测方法,脉冲涡流检测技术可实现在管道外部非接触测量,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国外对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而国内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所以十分有必要开展海底管道脉冲涡流检测方面的研究。本文首先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外脉冲涡流检测技术的理论发展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同时调研了国内外可用于铁磁性材料的脉冲涡流检测产品,详细介绍了相关产品的硬件构成及系统指标,并给出了相关产品的工程检测案例。其次介绍给出了脉冲涡流检测的基本原理以及理论基础,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出了脉冲涡流检测中十分重要的物理量趋肤深度δ,分析了铁磁性脉冲涡流检测电压信号的特点及研究难点,整理了目前关于脉冲涡流检测中的特征量提取方法,并对比分析了单对数处理、双对数处理以及信号差分处理的特点。再次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海底管道脉冲涡流检测数值仿真模型,将模拟出的检测电压信号按照前期调研的方法进行处理,通过对比处理后的效果,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裸管结构海底管道、双层管结构海底管道以及钢筋混凝土配重海底管道的数值模拟工作,重点研究了管道直径、提离高度、钢筋混凝土配重层以及缺陷尺寸对检测电压信号的影响规律。最后在上述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出一套适用于海底管道的脉冲涡流检测原理样机,在样机研制过程中攻克了脉冲涡流检测系统中大电流激励以及微弱信号处理与采集等关键技术,后期使用该原理样机对不同壁厚海底管道进行了相关的检测试验,试验效果较为理想。通过上述研究,为国内脉冲涡流检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7)
赵静娴[6](2016)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微小尺寸精密检测理论与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下的工业技术领域规模日渐壮大,尤其是涉及微小尺寸精密技术检测的实际要求逐渐上升,以往的检测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大量工业部件的供应需求,因此需要竭尽全力对计算机视觉范围内的精密校正处理方案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工业设计》期刊2016年01期)
王爱丽[7](2015)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行人交通信息智能检测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视频监控系统的普及和视频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视觉技术为基础的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综合利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监控系统采集到的视频图像序列进行处理和分析,智能化地理解视频内容并做出处理,能处理诸如事故信息判断、行人和车辆分类、交通流参数检测、运动目标跟踪等各种问题,促使智能交通系统更加智能实用,并为交通管理与控制提供全面、实时的交通状态信息。因此,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交通信息检测的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尽管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已经研究了很多年,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智能化交通信息检测系统仍处于发展阶段,在某些关键技术环节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健壮的、精确的、高性能的目标检测和跟踪方法,还不能实时、有效的采集行人交通数据,难以智能的分析和判断行人交通的运行规律,不能对交通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此背景下,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交通信息检测领域的研究逐步展开,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基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博士科研基金项目,对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展开研究,结合计算机视觉的前沿研究理论,在学习使用计算机视觉开发平台Matlab的基础上,以交通视频中行人为研究对象,针对运动目标的检测、提取、跟踪、识别及交通流参数的计算与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ITS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根据计算机视觉和交通信息智能检测相关理论知识,采用图像语义层次法对行人交通语义信息智能检测过程重新进行分层,将其分成底层视觉层、中层视觉层、高层视觉层和应用层,并对每层的功能进行定义;从交通信息系统研究领域及交通信息处理流程两方面归纳和设计交通信息智能检测关键技术结构,对本文应用到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和交通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描述;综合应用智能视频监控相关技术,构建了交通信息智能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搭建了交通信息智能监控系统硬件和软件平台,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为改善和提高交通视频监控能力提供了基础。(2)根据实际交通场景中获得可靠的背景图像是比较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光流速度场的自适应背景建模方法,把光流引入背景建模中,结合背景差分结果的并运算和“死角”灰度处理来实时更新背景,实现背景建模,该模型能够精确的提取到背景图像,有效的消除噪音问题:然后,在背景拟合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时域和空域信息的前景目标分割方法,采用相邻多帧时域变化和Canny边缘检测法得到初始检测掩模图像,有效的解决差值局部化和噪声问题;在提取空域信息时,引入二次重构和内外标记技术对梯度图像进行修正和分水岭变换,得到空域掩模图像,有效的提高空域分割精度,消除过分割现象;最后将时空分割结果进行融合和形态学修正,精确的提取出前景目标区域。(3)在运动目标检测部分,提出一种基于形态学连通域的行人检测和底层交通语义信息提取方法,采用形态学连通域识别法,根据连通域特征进行判别,删除不相关区域,提取出交通视频图像中运动目标个数,从而精确的提取出运动行人的底层交通语义信息,为后续工作提供数据支撑;针对遮挡状态下的行人运动特性,提出一种基于人头颜色模型和轮廓信息的行人检测方法,采用RGB和YCbCr颜色空间中的聚类情况和帧差运动信息,提取候选人头区域,利用Canny边缘检测和Hough变换进行人头定位,实现目标信息统计。(4)在运动目标跟踪部分,针对Mean Shift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Mean Shift目标跟踪的改进算法。构建多线索信息融合的目标表观模型,融合行人外观、空间结构和运动等多线索信息描述目标,增强特征描述能力,提高跟踪精度;从背景和目标双重角度设定目标尺度变化区域判断准则,调整算法核窗口尺寸,克服跟踪中背景干扰;采用Bhattacharyya系数判别跟踪状态,针对遮挡丢失状态,提出一种基于四部搜索策略的行人遮挡处理方法,以重新捕获丢失目标。并基于改进的目标跟踪算法,对跟踪到的行人进行中层交通语义信息提取,包括行人位移、步行速度、加速度、轨迹等;在采集信息阶段,建立ROI区域和目标链,提出基于目标跟踪的行人计数和流量统计方法,获得ROI区域的人流信息。(5)在目标底层和中层交通语义信息提取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递阶遗传算法改进BP神经网络的行人识别方法,采用四级递阶染色体结构描述网络结构和参数,根据构建的HGA-BP单分类器来识别交通视频图像中运动目标的种类与数量;然后在已构建的HGA-BP单分类器基础上,基于“由粗到精”的识别思想进行级联识别,构建Cascade-HGA-BP组合分类器,在底层传递高层时,采用叁分检测法,实现运动行人的最终分类识别。该方法在交通场景内行人、车辆等并存的情况下,对运动行人的识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12-01)
陈振茂,解社娟,裴翠祥,李勇[8](2015)在《电磁无损检测理论和技术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电磁无损检测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一些最新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刘欢[9](2015)在《弯桥承载力检测理论与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城市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弯桥已经成为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桥型。弯桥由于受力性能复杂,力学性能除受桥梁跨度、截面形式和配筋率的影响外,还要受到曲率半径、圆心角、梁宽及弯扭刚度比的影响,十分复杂。在现行规范中,对弯桥的承载力检测方案没有明确给出,其承载力检测理论和技术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这对于正确评估这类桥梁的工作性能及承载能力具有重大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弯桥的力学特性、构造特点及理论分析方法。以30m+40m+30m的叁跨连续弯箱梁桥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对弯桥进行梁格法分析,结合有限元实体单元软件Midas FEA建立实体单元模型,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和分析比较;第二,通过数值解得到的相关数据,分析比较了相关试验工况的荷载效应、剪力滞的分布,得出弯桥中由于扭矩的存在加强了箱梁的剪力滞效应,并通过试验实测值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第叁,通过对控制截面应力大小,位置和梁底沿半径切线方向的弯拉应力的分析比较,确定了在弯桥中梁底应力可代替主应力起到控制作用,从而确定了应变片的粘贴位置及方向;第四,计算分析了弯桥截面中扭矩所产生的剪应力对于弯桥承载力检测的影响,以及应变片因粘贴偏角的误差公式推导。根据以上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改善弯桥试验检测效果的相关方法,这对于提高弯桥检测效果、评价弯桥的工作性能及承载能力的准确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5-04-16)
钟球盛[10](2015)在《面向IC封装的在线检测理论与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深刻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活,同时市场对电子产品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影响电子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核心部件IC的封装质量。为了保证电子产品的质量,须借助有效手段对IC封装进行检测。传统人工目视检测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求,虽然采用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光学检测方法可以实现IC封装的有效检测,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检测速度慢、检测精度低、制造成本高等问题。随着IC封装检测系统向高速度、高精度、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对高性能自动光学检测系统进行研究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围绕切筋成型前后的IC封装自动光学检测问题进行研究,分别对IC引脚定位算法;IC引脚边缘亚像素定位算法;IC引脚共面度测量;IC引线框架塑封表面缺陷检测等几个专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现有IC引脚定位算法因定位速度低而难以实现高速在线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快速BLOB(Binary Large OBject)分析算法,从而实现IC引脚的快速定位。该方法采用多条游程链表与一条BLOB体链表,建立数据管理模式。借助这种模式,可建立游程与游程之间、连通区与连通区之间的快捷访问途径,快速实现游程节点添加、游程链表合并、BLOB体节点创建以及删除等操作。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快速的BLOB分析算法,实现连通区域特性的分析,并且还可实现目标特征数据的提取。此外,基于所提的BLOB分析算法,设计一种IC引脚的定位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了所提出的BLOB分析算法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并且定位算法能快速实现IC封装引脚的准确定位。(2)研究了一种基于一维灰度矩的快速亚像素定位算法,用于完成IC引脚边缘的快速准确定位,以满足IC封装在线精密定位的要求。本文对基于一维灰度矩的亚像素边缘定位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改进,提出了一种包括估计、修正、精确定位和验证的四步亚像素定位算法。该算法既保留了一维灰度矩法在速度上的优势,又具有较高的抗噪性能,可实现目标边缘的快速准确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亚像素定位算法运行速度快,并且相比传统的插值法、拟合法和一维灰度矩法,抗噪性能更好,能够获得较高的边缘定位精度。(3)设计了一种IC引脚共面度测量系统。针对现有IC引脚共面度测量系统存在着结构体积大、成本高、测量速度慢以及测量精度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双排SOP封装IC引脚共面度的测量系统,并建立测量误差与光学镜片安装角度偏差的数学关系。该系统采用多级反射镜与棱镜投影成像的光路系统,在一个视场中因而只需单个相机即可实现整个IC引脚的图像采集,进而实现双排SOP封装IC引脚共面度的高速精密测量。所设计的IC引脚共面度检测算法主要包括:IC引脚顶点搜索、局部亚像素定位和局部图像校正。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只需一台相机,在单视场中可完成两排引脚的侧视图图像采集,实现了具有双排SOP封装IC引脚的共面度测量。并且,相比传统的IC引脚共面度测量系统,所设计系统的运行速度更快,精度更高。(4)研究了一种用于IC引线框架上多塑封表面缺陷检测算法,实现了对划痕、崩裂、气孔、破损、空洞和擦伤等缺陷的检测。该算法主要包括:镜头的畸变校正、多个塑封表面区域目标定位以及基于统计模版匹配的塑封表面缺陷检测算法。其中,缺陷检测算法基于统计模版匹配原理,在训练过程中为每个塑封表面区域的逐个像素分别建立一个独立的灰度分布统计模型;在检测过程中将测试对象的每个目标区域的逐个像素与对应统计模版图像的像素进行灰度值对比分析,判定测试像素是否为缺陷像素。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IC引线框架塑封表面缺陷检测算法可实现多种缺陷的有效检测。并且,相比现有实时性较好的算法,该检测算法能获得更加准确而且完整的缺陷检测效果。最后,在总结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IC封装检测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4-15)
检测理论与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正、反演计算是瑞雷波法在无损检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为了验证正、反演方法和检测的正确性,根据弹性动力学方程,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均匀弹性半空间介质进行全波场模拟,动态显示了瑞雷波在地表面的传播状态,获得了瑞雷波在地表的传播状态。提取其瑞雷波频散曲线,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反演,来检测其方法的实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检测理论与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靖,王勇,覃煜,莫文雄,张行.变压器短路阻抗带电检测理论技术研究[J].电气时代.2018
[2].胡杨建,戴圣然,刘虹丹,田裕鹏,黄平.基于瑞雷波的无损检测理论技术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8
[3].王海靖,王勇,覃煜,莫文雄,张行.变压器短路阻抗带电检测理论技术研究[J].电气技术与经济.2018
[4].于亚军.基于中红外激光吸收光谱的痕量气体检测理论和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7
[5].侯春明.基于脉冲涡流海底管道无损检测理论与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6].赵静娴.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微小尺寸精密检测理论与技术研究[J].工业设计.2016
[7].王爱丽.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行人交通信息智能检测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8].陈振茂,解社娟,裴翠祥,李勇.电磁无损检测理论和技术新进展[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9].刘欢.弯桥承载力检测理论与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
[10].钟球盛.面向IC封装的在线检测理论与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