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道教自然观是在继承道家人文自然观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宗教化的宇宙观、天人观、生命观,以及包括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之“行为”观等方面的综合观念。道家的“道法自然”内涵的实质是道“纯任自然,自己如此”。道教自然观强调了“自然”所具有的“本然”“本性”“本质”“规律”之内涵,“天地之性,独贵自然,各顺其事,毋敢逆焉”,道教自然观是建立在以“道”为本体基础之上的认识论,“自然,道也。”“道本自然”等思想构建了道教自然观的思想基础。本文主要通过“绪论”及“四篇”共“十五章”的篇幅,第一次系统介绍了道教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特点及逻辑体系构架,展现了道教自然观作为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以及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体系。 绪论,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道教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道教的“自然”所体现的是事物自身的本质本性以及内在根据和“本真”状态,是一切事物的存在和演化的原则和规律。“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由此形成了道教具有道本性、系统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等中国民族宗教特点的自然观。二是道教自然观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即划分为三个重要时期,从道教创教祖师东汉张陵的《老子想尔注》及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开始,中经以《抱朴子》为代表的两晋时期,到以《太上老君自然本起经》《无上秘要》为代表的南北朝时期为道教自然观的初创形成时期;隋唐五代两宋为道教自然观的发展繁荣时期;金元明为道教自然观的完善与成熟时期。三是道教自然观研究的作用和意义。道教自然观的研究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宗教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绪论一、道教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二、道教自然观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三、道教自然观研究的作用和意义第一篇 宇宙观第一章 宇宙生成论第一节 宇宙天体的起源和演化一、“玄元始气于始初之劫”——天体起源于“气”之说二、“夫混沌元始本一气”——天体起源“混沌”之说三、“天地未分,先有太极”——天体起源“太极”之说四、“太上老君乃为元气之父母”——天体起源“老君”之说五、“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天体起源“虚无”之说第二节 宇宙生成与演化的顺序和过程一、“道生天地,始无名分”——宇宙生成与演化“道”之说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宇宙生成与演化“三生”之说三、“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宇宙生成与演化“三始”之说四、“混沌既没,而有九宫”——宇宙生成与演化“三分”之说第三节 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点一、“道以妙无生成万物,谓之自然”——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必然性二、“经历无穷,千变万化”——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多样性三、“非道不生,非道不立”——宇宙生成与演化的统一性四、“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宇宙生成与演化的持续性第二章 道之本体论第一节 道之本体存在认识论一、“自然者,道之根本也”——道之本体“自然”说二、“道能遍物,即物是道”——道之本体“应物”说三、“自然者道也,强为容即老君也”——道之本体“老君”说四、“三一者,谓虚为一,虚中有自然”——道之本体“三一”说五、“自然者,非为而自然”——道之本体“无为”说第二节 道之本体本性认识论一、“无形无象,自然空玄”——道之本性“空玄”说二、“因缘者,强名自然”——道之本性“因缘”说三、“自然而然,不可使然,不可不然”——道之本性“本然”说四、“万物之由经,可称为道”——道之本性“至理”说五、“即道是心,即心是道”——道之本性“本心”说第三章 宇宙时空观第一节 时间观一、时间的概念和基本范畴(一) “杪、分、时、日、月”——记时的基本单位(二) “周天、会、度”——年月日的计算方法(三) “息、刻”——生命运动时间(四) “气、候、时、节”——季节变化时间(五) “章、部、统、三元”——三界消亡时间(六) “卦、爻、十二辰”——炼丹火候时间二、时间观的主要特点(一) “日月之循环,阴阳时刻岂有分别”——时间的持续性和循环性(二) “日月往来,本无定居”——时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三)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时间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四) “日月星辰运行,皆周币于故”——时间的间隔性和顺序性第二节 空间观一、空间的概念和基本范畴(一) “五方六国 九州八极”——道教的地域概念(二) “东西南北中”“九天九地”“三千大千世界”——道教的空间构成(三) “十方三界二十六天”——道教的天空天界(四) “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道教的彼岸世界二、空间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一) “天地六合,其外如鸡子,又似车轮”——空间的广延性和伸展性(二) “以分四维,四正之义者”——空间的三维性与四维性(三) “如如自然,广无边际”——空间的无限性和虚空性(四) “上无所系,下无所根”——空间有限无限的统一性第四章 宇宙运动观第一节 宇宙运动的本质和特征一、“天地定位 自然运转”——宇宙运动的客观性二、“夫天道比若循环,周而复始”——宇宙运动的循环性三、“迴度运导也,五常五行也”——宇宙运动的规律性第二节 辩证的动静观一、“静者动之基”——动静的相互依存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的对立统一三、“动极生静,静极生动”——动静的相互转化第三节 动静是宇宙存在的二种方式一、“天地之道必不离动静”——动静天地的基本属性二、“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动静天地的生成之用三、“动者,气也;气者,命也”——动静生命的存在形式第四节 “五行”运动的基本特点及主要形式一、“五行所主而性自然”——五行运动的本质特点二、“五行相推返归一”——五行运动的基本规律三、“合天地四时而成实万物”——五行运动的主要作用四、“人心藏属火,内藏神”——五行运动的生命体现第五节 生化运动的本质及功能一、“生化之道一本于自然”——生化运动的必然性二、“造化无生无化,故常生常化”——生化运动的永恒性三、“物化物,其化不可一也”——生化运动的互变性四、“生生成成,全备之理矣”——生化运动的功能性第六节 劫运的自然本质和主要特点一、“劫者,天地改变之名”——“劫运”的本质内涵二、“天地运终,劫数尽矣”——“劫运”的时空条件三、“八十一万年为劫终”——“劫运”的时间规律四、“大劫小劫天地败成”——“劫运”的客观必然性第七节 阴阳运动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一、“阴阳交合自然之道也”——阴阳运动的本质属性二、“一阴一阳,道之妙用”——阴阳运动的积极意义三、“阴阳相推而变化顺”——阴阳运动的社会功能第二篇 天人观第一章 天人感应第一节 天人感应的自然本质及主要特点一、“天人相与,如影赴形”——天人感应的自然之属性二、“我通天地,天地通我”——天人感应的客观规律性三、“合天应人,功不厌多”——天人感应的系统相应性四、应者,无物不承天命而生也”——天人感应的应用神秘性五、“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圣性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生命运动及表现形式一、“人皮应天,覆盖于物,天之象也”——天人感应的生命对应性二、“人之骨巨而体繁,应天地之数也”——天人感应的生命必然性三、“人身中百神,皆与天灵通同”——天人感应的生命能动性四、“五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天人感应的生命生理性第三节 天人感应的社会理想及目标追求一、“人性与天性契同”——天人感应的伦理观二、“人为善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善”——天人感应的善恶观三、“善恶昭报,因果定矣”——天人感应的果报观四、“人之生纵其恶,则死”——天人感应的福祸观第二章 天人同构第一节 天人同构的基本内容与主要表现一、“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天人同构同体同位二、“人身自有一周天”——天人同构同空同时三、“人之五情则属五行也”——天人同构同情同感四、“应天而生万物,应人而生万神”——天人同构同气同神第二节 天人同构的运动规律一、“人亦以五藏而运四肢”——天人同构的宇宙运行规律二、“人者,皆禀妙道天地之气而生”——天人同构的道之运行规律三、“人运无反复阴阳之变也”——天人同构的生老病死规律四、“名则分三,不离一气”——天人同构的“三一”规律第三节 天人同构的生命意义及主要体现一、“其寿命与天地为期”——天人同构同寿同期二、“与天地齐寿,故为真道也”——天人同构同育同道三、“人不能长存者,缘生妄想”——天人同构同性同欲四、“自然与太虚同其寿量”——天人同构同气同丹第四节 天人同构的社会定位及天人和谐一、“人有五霸若五行五藏也”——天人同构同帝同霸二、“人以帝王为君长”——天人同构同君同长三、“万物者,随四时五行而衰兴”——天人同构同生同养四、“天地人俱正,万物悉正”——天人同构同正同宁第三章 天人合德第一节 天人合德的本质与自然属性一、“天人合德,理契自然”——天人合德的自然本性二、“德与天通则与道合同也”——天人合德的道之属性三、“无为自然便是天德”——天人合德的无为之性四、“天人合德,万变定基”——天人合德的自然作用第二节 天人合德的生态伦理原则一、“天地相合者,惟德是辅也”——天人合德自然相合原则二、“万物各具自然之理”——天人合德自然之理原则三、“天德者,无为之化”——天人合德自然运动原则四、“天地合其德而通于万物之性命”——天人合德万物相通原则第三节 圣人之德在天人合德中的自然意义一、“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圣人的和谐之性二、“立我之德以明其自然之道”——圣人的自然之道三、“至仁合天地之德”——圣人的至仁之德四、“贵贱之理,著之于自然也”——圣人的贵贱之理第四章 天人合一第一节 天人合一关系的形成与演化一、“同源是三才,同居混沌之源”——天人同源二、“天人者一气也”——天人同气三、“种种变化,天人交畅矣”——天人合化四、“人有生死者,非与天道不同也”——天人同命第二节 天人合一关系的主要内涵与本质一、“天心本与我心同”——天人同心二、“三才顺动于天理”——天人合顺三、“天人混融,无二道矣”——天人合同四、“天即人,人即天”——天人合合第三节 天人合一关系的美好愿望与特征一、“天和人和,人乐天乐”——天人合一的同一性二、“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天人合一的整体性三、“乐生于善以乐善,天使自然如此”——天人合一的能动性四、“元气自然乐,则合共生天地”——天人合一的生命性第三篇 生命观第一章 生命之道第一节 生命的形成与演化一、“命之自然,非人力也”——生命的自然形成二、“命者自然也,本者道也”——生命的自然本质三、“任其性命之情,即是顺自然”——生命的自然演化四、“人生一世间其所受用有天有命”——生命的自然秘道第二节 生命运动及其主要特征一、“以自然之正理,正苍生之性命”——生命运动的规律性二、“人身生长、气壮、衰老、化已,时哉”——生命运动的阶段性三、“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生命运动的多样性四、“人有盛衰,自在兆身”——生命运动的统一性第三节 生命的构成及主要特点一、“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生命构成的自然性二、“人体内有百关九节”——生命构成的整体性三、“丹田者,人之根也”——生命构成的合一性四、“神通妙用之自然”——生命构成的妙用性第二章 生死之道第一节 生死之道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一、“一生一死,理之自然者也”——生死之理的自然性二、“生死代谢,凡圣共知”——生死之运的渐进性三、“生死之道,弘之在人”——生死之命的能动性四、“夫生死变化,胡可测哉”——生死之变的复杂性第二节 生死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一、“气存则生,气去即死”——生与死的对立性二、“心目相关,生死相因”——生与死的统一性三、“生来死去,循环万劫”——生与死的转化性四、“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生与死的得道性第三节 生死之道的基本态度一、“可以生而生,天福也”——生与死的天福观二、“知其生则自然知其死也”——生与死的认识论三、“生者人之所爱,死者人之所恶”——生与死的恶乐观四、“夫有死必有生,物之常理”——生与死的必然性第三章 贵生之道第一节 贵生之道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点一、“生之所贵者,道”——贵生的道之属性二、“万物之中人最为贵”——贵生的人之体现三、“得道升仙,唯人可达矣”——贵生的行为禁忌四、“吾身天地同流也,岂不贵乎”——贵生的天人并力第二节 贵生之道的自然基础及基本体现一、“保性命之真,全自然之道也”——贵生的自然之性二、“爱精重气,然后身心保之矣”——贵生的生命之根三、“神去则气亡,气绝则身丧”——贵生的神气相通四、“一切翔飞蠢动,皆不可杀”——贵生的生命平等第三节 贵生之道的主要途径与行为要求一、“圣人保命之最,莫尚于身心”——贵生的心理要求二、“延年保命,神通洞达”——贵生的行为方法三、“慎守益身,保命得长久”——贵生的益身之本四、“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贵生的生命态度第四章 长生之道第一节 长生的基本内涵及主要规律一、“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长生的生道合一二、“归根则可以永存而长生也”——长生的内在规律三、“须至金丹之道,必可长生”——长生的性命之学四、“欲得长生,当修所生”——长生的行为修养第二节 长生之道的主要方法及内在要求一、“物外真气,自然养生”——养生自然长生二、“求生养命在于心”——养心养命长生三、“神叛人去,身安得善乎”——修身安神长生四、“养生者,必顺于时也”——四时摄养长生第三节 长生之道的主要困难及面临的问题一、“以生为生,乃贤于养生也”——五难不调二、“心性圆融而自长生”——心狂意乱三、“人能制伏三业十恶,则可得道长生”——养生大忌四、“若养过其分,分过则生亡矣”——养生过分第四篇 行为观第一章 修道观第一节 修道的本质及行为体现一、“修道者,使然也”——强为不然二、“守道养形,修契自然”——抱朴守静三、“修道之士,无执则无失”——恬淡无为四、“修道即修心也”——心乃合道第二节 修道行为的主要内容与要求一、“呼吸吐纳,服气养身”——服气为本二、“胎息者,自然也”——保任真息三、“内药外药,炼神炼气”——性命双修四、“金丹大道,以为自然”——以结金丹五、“心与丹合,自达真境”——还丹之术第三节 修道行为的主要作用和意义一、“存神固气,生命之本”——养精保身二、“好道者长寿”——内以致寿三、“化生万物使我仙”——升举成仙四、“天道贵和,运度自然”——无量度人五、“身修而政无不治”——成德成仁第二章 生活观第一节 生活的行为本质及自然属性一、“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因其本然二、“自然摄性归性混合”——诸性混合三、“净净清清合自然”——因修会道四、“顺物者,物亦顺之”——性情有道第二节 生活的基本要求及行为体现一、“衣食自然”——日用常行二、“饮食自然”——饮食有节三、“六欲自然消减”——澄心戒欲四、“摄自然以表真”——转体安身五、“著为自然之文”——诗书礼乐第三节 生活的基本态度及主要特点一、“去住逍遥信自然”——清净逍遥二、“嗜欲皆销合自然”——淡泊名利三、“君臣民当应天法”——家国安泰四、“至诚感天,无有恶意”——善恶吉凶五、“存思精审,自然忘劳”——思劳有度第三章 治政观第一节 治政的基本含义及主要特点一、“利自然而用之”——任其所适二、“圣人以道治身治国”——契任无私三、“无为而治人之自然也”——圣道统治四、“圣人立法以导民心”——各安其然第二节 治政行为的基本要求及主要体现一、“观天地之心,其妙得天下心”——心合天道二、“上下俱正而天下正”——正直率人三、“天地所爱,可助帝王安万物”——各以其能四、“察人之事,执人之机”——为治在人五、“自然安稳平康,生福德男女”——政裕民康第三节 治政的目的及实现的条件一、“圣人师其自然而已矣”——政令理国二、“上下自然和平也”——政和乐天三、“大人大应,小人得小应”——德才兼能四、“圣人之有天下,非取也”——道化天下结束语参考文献:以四川大学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 [1].陕西明版《道藏》存佚考[J]. 中国道教 2020(03)
- [2].正续《道藏》所见数术文献刍议[J]. 北方论丛 2016(05)
- [3].《道藏》中医药文献研究考略[J]. 中医文献杂志 2015(01)
- [4].傳世明《道藏》印本的收藏與現狀[J]. 全真道研究 2018(00)
- [5].国内外现存明版《道藏》状况调查[J]. 中国道教 2017(01)
- [6].青岛市博物馆馆藏明代万历《道藏》再探[J]. 宗教学研究 2010(01)
- [7].涵芬楼影印《道藏》始末考[J]. 世界宗教研究 2019(02)
- [8].《道藏》与医籍传播[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4)
- [9].从两部民间藏道经抄本再谈明代《道藏》的编纂与刊刻[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0].茅山乾元观《道藏》抄本流传山东考[J]. 宗教学研究 2013(01)
- [11].简论《道藏》的分类[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9(02)
- [12].嵇康仙緣考——以《道藏》文獻爲中心[J]. 古典文献研究 2016(02)
- [13].《韓非子》提要[J]. 诸子学刊 2017(02)
- [14].傅增湘与《道藏》影印[J]. 中国道教 2018(02)
- [15].王屋山与《道藏》[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 [16].《道藏》正统、嘉靖牌记考——以《鬻子》为例[J]. 晋图学刊 2016(05)
- [17].《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校十一则[J]. 宗教学研究 2017(02)
- [18].《道藏》药枕方举隅[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2)
- [19].《道藏·洞玄部》中医药文献特点初探[J]. 中医文献杂志 2015(04)
- [20].《道藏子目引得》之得失[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21].宋代道书收藏考[J]. 宗教研究 2014(02)
- [22].《道藏》的编纂及史料研究价值[J]. 图书情报工作网刊 2011(12)
- [23].论道教叩齿的仪式内涵[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 [24].《道藏》炼丹用燃料概说[J]. 宗教学研究 2011(01)
- [25].道教的经书总集——《道藏》[J].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08(05)
- [26].道经《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例辨[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 [27].《道藏》九大仙草及其现代研究[J]. 新中医 2012(09)
- [28].《道藏》洞神部所收一篇葛洪佚文及其文献价值[J]. 宗教学研究 2012(01)
- [29].论李道纯内丹学说的理论基础[J]. 宗教学研究 2012(04)
- [30].陈国符先生学术年谱[J]. 世界宗教研究 2013(06)
标签:道教论文; 自然观论文; 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