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暗含闪避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大多数研究都偏重于闪避方法的归纳,从认知角度对它进行研究的文章更少。本文考察了问题对闪避方法选择的影响,并从认知上揭示了它的欺骗性的产生的机制和过程。这对于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促进欺骗性话语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应对信息性问题的暗含闪避。本文认为,暗含闪避就是有意对问题作间接、含糊、不明确的回答,有意提供一些信息、以掩饰自己不愿回答问题的意图的回答。它是一种具有一定欺骗性的话语。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考察应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被问者倾向使用的闪避类型。首先,根据提问者对信息的潜知程度的不同,将信息性问题分为询问性问题、评论性问题和求证性问题;接下来,对67个电视访谈语料进行分类统计,发现:被问者在回答询问性问题时,倾向使用避实就虚策略、模糊策略、避重就轻策略、故意遗漏策略和故意曲解策略;回答评论性问题时倾向使用转移话题策略、避实就虚策略、模糊策略和故意曲解策略;回答求证性问题时倾向使用解释策略、转到第三方策略和避实就虚策略。本文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关联理论分析了暗含闪避欺骗性的生成机制及其认知过程。其欺骗性的生成机制是:客观上,话语与问题相关;主观上,问话者期待问题得到回答并且认知语境中有关于问题回答的模式。与问题相关的话语激起了受话者认知语境中关于问题回答的模式,使受话者产生错误信念:误以为问题得到了回答;或者误以为期待的信息隐藏在回答中;或者误以为被问者将对问题作出回答。这就是暗含闪避欺骗性的三种表现形态,它们存在于受话者话语理解的不同阶段。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相关研究回顾1.1.1 国外研究1.1.2 国内研究1.1.3 小结1.2 本文的研究对象、范围、思路、理论等1.2.1 本文的研究对象、范围及相关概念1.2.2 本文的研究思路1.2.3 研究理论和方法1.2.4 本文的研究意义1.2.5 语料的收集1.2.6 本文的研究框架第2章 暗含闪避的界定及语用特征2.1 术语界定2.2 暗含闪避的特征2.2.1 闪避性2.2.2 有意性2.2.3 欺骗性2.2.4 间接性2.3 暗含闪避与相关问题的关系2.3.1 与间接言语行为的关系2.3.2 与话题转换的关系2.4 小结第3章 暗含闪避的策略类型3.1 以往研究不足3.2 问题的分类3.2.1 本文关于问题的分类标准3.2.2 本文的分类3.3 不同问题的暗含闪避策略3.3.1 询问性问题3.3.2 评论性问题3.3.3 求证性问题3.4 小结第4章 暗含闪避欺骗性的认知分析4.1 关联理论介绍4.2 暗含闪避欺骗性的生成机制4.2.1 暗含闪避欺骗性生成机制的理论解释4.2.2 暗含闪避欺骗性的生成机制的描述4.3 暗含闪避欺骗性的认知过程分析4.3.1 与疑问焦点间接相关的暗含闪避的认知过程分析4.3.2 与疑问焦点直接相关的暗含闪避的认知过程分析4.3.3 与问题在语用框架内相关的暗含闪避的认知过程分析4.3.4 与问题在衔接上相关的暗含闪避的认知过程分析4.4 小结第5章 结语5.1 主要结论5.2 不足之处致谢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暗含闪避论文; 问题类型论文; 关联理论论文; 生成机制论文; 欺骗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