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故意犯罪是犯罪的一般形态,我国刑法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的刑事责任之所以重于过失犯罪,关键在于故意犯罪的主观方面。而故意犯罪的主观方面不仅包括犯罪故意,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要素也是其中的主观内容。本文就重点探讨这些故意犯罪主观方面的相关内容。文章共分四章。第一章“犯罪故意概说”,第二章“明知——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第“放任”三章“希望”和——犯罪故意中的意志因素,第四章目的犯的目的——犯罪故意的特别要素。全文共21万字。第一章“犯罪故意概说”是对犯罪故意的概括性研究。犯罪故意是构成故意犯罪的最基本的主观要素。本章介绍了犯罪故意的历史发展,从犯罪构成的角度分析了犯罪故意这一主观要素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对犯罪故意进行了理论上的分类。文章认为,在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中,犯罪故意无疑属于犯罪构成的主观要素,但在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中,犯罪故意究竟是属于责任还是属于构成要件要素或者违法性要素则存在较大的争论。在理论上,可以对犯罪故意进行不同的分类,从而形成了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结果故意与行为故意、实害故意与危险故意、目的故意与非目的故意等多组概念。第二章“明知——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探讨的是犯罪故意中的“明知”。明知是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在犯罪构成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明知”才能“故犯”,所以犯罪故意的成立,有赖于一定的明知。对于明知的内容,文章认为应当包括行为、结果、因果关系等事实性的要素,同时也包括违法性的认识。在我国刑法理论上,不仅存在违法性认识是否必要的争论,而且与之相对应,还存在着社会危害性的认识是否必要的争论,文章认为,社会危害性不是认识的内容,而违法性认识则足构成犯罪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缺乏这种明知,则属于认识错误。而认识错误,往往阻却犯罪故意的成立。所以在本章中,,对认识错误的有关问题也作了一定的探讨。在英美国家,存在着即使不明知,也仍然成立犯罪的严格责任,但在我国刑法中,这种严格责任并不存在。对于共同犯罪,共同的认识因素是成立犯罪共同故意的基础,但这种共同的认识因素与单独犯罪的认识因素有所不同。本章最后讨论了明知的认定问题,认为对于行为人明知的认定,需要运用司法推定这一手段。第三章“希望和放任--犯罪故意中的意志因素”探讨的是犯罪故意中的“希望”和“放任”。希望是直接故意犯罪的意志因素,而放任是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认识犯罪故意,必须正确地解读希望和放任这种心态。尤其是对于间接故意而言,更是应该从意志因素入手,划清间接故意的界限,以此区别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而放任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希望但接受”的心理念态度。本章最后,对罪过理论上一些新的观点(必然的间接故意说、复合罪过说、客观的超过要素说等)进行了介绍,并逐一进行了评析。文章认为必然的间接故意说是不妥当的,复合罪过说理论上没有可靠的依据,在体系上也欠妥当,不仅与刑法的基本原理不相符,而且也与现行刑事立法不协调,不应该提倡。而客观的超过要素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需要进一步完善。第四章“目的犯的目的--犯罪故意的特别要素”探讨的是目的犯中的特别目的。文章首先分析了刑法理论上的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对于目的犯的理论发展和变迁作了必要的介绍,进而从理论上对目的犯之目的的定位、范围及其本质等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着重分析了目的犯的犯罪形态。文章认为目的犯的目的是犯罪故意之外的主观要素,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是非法定的,在本质上的目的犯的目的是犯罪动机。最后以非法占有目的为例,进一步论述目的犯之目的的相关问题。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故意犯罪刑事政策——以犯罪故意心理机制的研究为切入点[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5(04)
- [2].冷静看待“奇葩判决”[J]. 老年教育(长者家园) 2017(06)
- [3].违法性认识应成为犯罪故意的要素[J]. 公民与法(法学版) 2016(07)
- [4].浅议犯罪故意[J]. 法制与社会 2015(12)
- [5].共同犯罪故意构成共同犯罪[J]. 农家致富 2012(24)
- [6].论共同犯罪中的共同犯罪故意[J]. 民营科技 2010(11)
- [7].徇私舞弊类渎职犯罪的犯罪故意分析[J]. 中国检察官 2008(12)
- [8].论犯罪故意程度及其认定标准[J]. 求索 2012(05)
- [9].犯罪故意之意志要素研究[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8(02)
- [10].犯罪故意与行为不完全相同亦能成立共同犯罪[J]. 人民司法 2010(04)
- [11].犯罪故意的法理考察——完整解读《刑法》第十四条[J]. 社会科学动态 2018(08)
- [12].走私犯罪故意研析[J]. 商场现代化 2008(14)
- [13].犯罪故意新类型探究——基于对电影《不忠》的反思[J]. 现代交际 2019(11)
- [14].犯罪故意认识对象中规范评价要素的辨析[J]. 宁夏社会科学 2017(04)
- [15].犯罪故意“明知”问题之考辨[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5)
- [16].浅析犯罪故意推定适用的相关问题及建议[J].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3(04)
- [17].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J]. 比较法研究 2009(01)
- [18].侦查视野下犯罪故意理论问题研究[J]. 刑法论丛 2017(02)
- [19].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界定分析[J].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3(05)
- [20].如何理解共同的犯罪故意[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4(07)
- [21].犯罪故意中的认识理论新探[J]. 法学研究 2008(04)
- [22].简述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中间形态[J]. 法制与经济(中旬) 2012(03)
- [23].浅谈犯罪故意之直接故意[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2(09)
- [24].浅谈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界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05)
- [25].犯罪故意的比较考察——基于中国、德国、日本三国刑法典的研究[J]. 中财法律评论 2018(00)
- [26].浅析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界限[J]. 法制与社会 2008(30)
- [27].论犯罪过失心理的判断标准——以犯罪故意认识内容的双层结构展开[J]. 西南法律评论 2017(00)
- [28].浅述刑法中的事实认识错误[J]. 法制博览 2015(23)
- [29].加强犯罪过失证明研究之探讨[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3(04)
- [30].未遂犯的危险能否成为犯罪故意的内容?——对陈忠林先生新不能犯学说之介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0)
标签:犯罪故意犯罪过失论文; 明知希望放任论文; 目的论文;